刘尚希金融科技有助解决融资难问题.
刘尚希:金融科技有助解决融资难问题
刘尚希:金融科技有助解决融资难问题
摘要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在政协经济界别驻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并提出相关建议。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在政协经济界别驻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刘尚希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融资难问题需要从提升金融改革的市场化程度方面发力,金融科技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提供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在谈及如何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时,他表示应由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及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控制风险,不能指望政府兜底。他还指出,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时要注意区分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要将微观风险交给市场处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金融科技为解决融资贵提供中国方案
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怎样看待金融风险?刘尚希表示,金融科技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重要途径,提供了解决这个世界性问题的中国方案。他表示,目前现实当中已经有解决方案,接下来就是如何进一步推广的问题。当然金融科技也不能胡乱用,一要懂,二要有实力,他建议政府出台一些政策鼓励金融科技的发展。
谈及如何扶持小微企业时,刘尚希表示,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具有一定脆弱性,在当前转型升级大背景下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将接受各类考验。但是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应该从整体上看,并不是说要让每一个企业都活得很好,政策扶持的力度要控制在不妨碍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
他特别强调,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其实是两个问题,融资难问题需要从提升金融改革的市场化程度去发力,融资贵则与风险定价和信息不对称有关,可以靠金融科技的发展去解决这个问题。“在现实当中已经有这种成功的案例,为小微企业贷款,其实不像传统所认识的那样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刘尚希表示,经过调研发现,一些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好,做到零人工干预向小微企业放款。
这背后是金融科技带来的风控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依托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本低,效率高,既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贷款,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盈利。而过去是通过尽职调查、人工判断去进行放贷,在碎片化的信息下难免出现失误,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很难有动力去解决小微融资难问题。他认为,金融科技为融资贵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通过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大大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政府兜底是副作用最大的方式
刘尚希表示,地方隐性债务实际上是或有债务,可能是政府债务,也可能不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把隐性债务视同政府债务,因为隐性债务很多时候是国有企业融资平台的债务,这些平台的很多业务与公共基础设施等政府的政策目标有关,但毕竟不是政府直接举债,从法律角度来讲,只是政府的可能性债务。
刘尚希表示,地方隐性债务只是和政府有关联的债务,体现在一旦出现重大风险的时候政府可能负一些连带责任,但政府的责任到底有多大,取决于具体情况,取决于到底是什么风险和危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刘尚希表示,隐性债务不只是政府的债务,也是国有企业和平台的债务。应该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去化解风险。隐性债务出现问题后再由政府去兜底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一旦现在宣布隐性债务都是政府的债务,平台和企业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不去努力了,那债务就变成真的政府债务了。要通过提高预测水平,对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全方位监测,才能真正做到风险可控。
刘尚希表示,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注重创新,不要老想着让政府兜底,这是副作用最大的一种方式。
近期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的问题再度引发市场关注,事情缘起于有消息称,江苏省考虑将镇江市作为该省债务化解的试点,国开行等多家银行将为此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北京一券商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透露,镇江市的债务化解方案或考虑通过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置换平台公司高成本非标融资。
“化解债务不是无债一身轻,不是消除债务,不是把债务清零,而是要将债务控制在合适的水平。”刘尚希说,地方政府不可能没有债务,关键是债务要适度,要用好,要产生效益,这样风险才能真正可控。
影子银行不能一棍子打死
在回答当前大环境下如何稳定金融、防止金融风险时,刘尚希表示,金融风险分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对于政府来说,责任主要是化解宏观风险,微观金融风险是作为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自身的责任,不需要政府操心。微观风险应交给市场主体去处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刘尚希用海面正常的波浪和巨浪来比喻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认为政府如果去管微观金融风险可能造成过多干预,影响金融机构创新性和主动性,“帮了倒忙”。宏观金融风险才是政府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的。政府平常要做的是监测, “你只有到了关键的时候才要去出手”。他表示,区分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是对监管的考验,好的监管应当包容创新,在防控金融风险上不能过多微观干预。
刘尚希建议,监管部门应深化对影子银行、表外、非标等业务的理论研究,不能一下子斩草除根。他表示,影子银行恰恰反映出了现行金融体制市场化程度不够,才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生长出了这种市场化的金融,所以应该正确评价影子银行,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或者简单取缔。尽管它很扭曲,在夹缝中生存,不规范,但毕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途径和出路,所以后来严厉整顿影子银行时社融规模就急剧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影子银行这一融资通道不能轻易一下子斩断。否则对经济,尤其是依赖影子银行的企业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传导至宏观经济。
“监管部门后来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意识到严监管不能在‘严’字上做文章,而是要科学、有效,只有这样严才是正确的。胡乱的‘严’,无的放矢的‘严’,可能会带来负面作用。”刘尚希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