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荣尚「

经济学博士,财信吉祥人寿保险公司战略规划部负责人」

文章|《中国保险》2023年第6期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需求增加、国家相关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产业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1.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需求逐渐释放

根据《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元,占比18.9%;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0亿元,占比14.2%。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64个百分点。受我国人口总数年均增长率持续下滑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2.老年护理问题突出,养老产业供给不足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人。北京大学相关研究表明,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超过7700万人,他们要经历7.44年的失能期。然而,我国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供给严重不足,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5.8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15.9万张,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需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突破12万亿元。

3.系列政策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提出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900万张以上等目标。2022年2月,我国又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承接《“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国家养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养老问题十分重视,8次提到“养老”。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社会养老难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保险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保险公司在提供养老服务、落地养老社区、设计保险产品等方面有着深度探索,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保险行业持续处于深度调整期,大型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相比而言,中小保险公司在转型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后发优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布局养老产业,打造“保险+养老”生态圈,值得探讨。

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的主要模式

2010年起,保险公司开始布局养老产业,主要是通过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方式,具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1.重资产模式

即运用自有资金建立养老社区,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泰康保险、合众人寿等均采用了此模式。其中,泰康保险最早布局养老社区,通过借鉴美国“凯撒模式”,将保险与医养融合发展。2010年,泰康成立专属子公司投资运营养老项目,其首个项目燕园于2015年6月投入运营,燕园下设老年康复医院,提供“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购买了泰康相关保险产品可以获得优先入住的权利。目前,泰康养老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7个重点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苏州、武汉、杭州、南昌、沈阳、长沙、厦门、南宁12地13家社区已正式投入运营;合众人寿集居家、社区和机构三种养老方式于一体,提供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各种娱乐场所,还提供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照料(含失忆照料护理)和专业护士护理(含功能康复护理)等系统化的专业照料服务,购买了合众人寿实物养老保障计划产品的客户可选择在期满后入住养老社区且此前支付的费用可转换成可居住时长,也可选择放弃入住领取现金收益。

2.轻资产模式

即保险公司不直接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而是通过与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合作,进行资源互换,如恒大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复星保德信、同方全球人寿等。光大永明人寿依托集团下的光大汇晨养老服务社区房源,直接对接到公司的寿险产品。光大汇晨拥有成熟、先进的社区运营经验,可以提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旅居养老等多样化服务,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共有养老服务机构32家。光大永明人寿通过集团内部的业务协同实现对养老社区的投资,所以其社区服务收费价格亲民,对接保单的保费标准相对较低;同方全球人寿推出“自得会”医养服务解决方案与上海天地健康城合作,客户在购买同方全球人寿指定产品后,可享有专属的养老服务公寓使用权。

3.“轻重资产结合”模式

即既有自建方式,也采取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如太平人寿。截至目前,太平人寿合作养老项目总数已达32家,分布在21省27市,基本实现东西南北中全覆盖。在自有“重资产”方面,太平人寿已投入运营和在建的包括上海“梧桐人家”、三亚“海棠人家”、成都“芙蓉人家”、广州“木棉人家”。

总的来看,大型保险公司因资本实力强以“重资产”模式为主,通过养老服务与保险业务板块产生战略协同,形成竞争力;中小保险公司基于自身实力与机会型发展考量,以“轻资产”模式为主,资金投入少,简单灵活。但不论是哪种模式,市场定位仍多集中于打造中高端养老社区,并匹配相应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推动业务联动,形成价格优势。

中小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面临的挑战

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空间大,养老社区投资与保险资金负债久期长的特性匹配,能带动保险产品销售,有益于延长保险产业链条、相互赋能,获得大量保险企业的青睐。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小保险公司通过“重资产”模式投资养老社区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是自身基础薄弱。

总体来看,已在养老社区投资中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保险公司,均借力了集团力量,所在集团拥有不动产投资、建设、运营等领域的专业机构,能在集团内部形成保险业务和养老服务的协同发展,甚至是闭环发展。所以,在养老社区前期的运营亏损或是较低的运营收益可以通过保费投资收益来进行弥补。而目前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缺少专业不动产建设或运营机构,对养老社区的建设和运营仍需依托外部力量。

二是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流动性不足。

一个养老社区项目,平均100—120亩,从开工到运营,周期一般是760天到770天,保险公司一般做高品质养老社区,平均每套(一室一厅)成本是80万—100万元左右,以1000套计算,总投资在8亿—10亿元之间,另需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投入人力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国际经验中,一个养老社区入住率达到65%—70%可实现盈亏平衡,从目前养老社区来看,入住率基本需达到80%以上才可保证不亏损,且监管要求“以债权、股权、物权方式投资的不动产,其剩余土地使用年限不得低于15年,且自投资协议签署之日起5年内不得转让”,流动性不足。以泰康之家·湘园为例,2019年3月启动,占地面积约13.2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9.6万平方米,提供约2200个养老单元,配置二级康复医院和157张医疗床位,满足超过3000名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建设期约两年半,2022年3月已正式开业,其总投资金额超过28亿元。

三是监管要求较高。

根据《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监管部门对“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开展进行规范并设立了较高的门槛。主要条件:净资产不低于50亿元,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公司治理评估结果C级及以上,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低于第3档,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100%,在其他各类监管评级或监管评估中未触及采取监管措施的情形等。经初步统计,目前只有30家保险公司符合条件,且对于已经布局养老业务的保险公司业务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可以看出,监管要求保险公司要立足主业,布局养老产业要量力而行。

中小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相关建议

基于当前保险公司在养老领域的布局方式,或是以重资产建设养老社区形成竞争壁垒,或是通过轻资产方式连接第三方康养资源协同提供养老服务。目前,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在积极探索和布局养老产业,但效果不明显,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建议中小保险公司以“轻资产模式”的方式链接外部康养资源,着力构建康养生态圈,丰富公司相关产品的附加服务和增值服务,提升养老相关产品吸引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养老需要。

1.建议明确养老服务作为保险公司战略性业务,逐步布局

中小保险公司应进行顶层设计,将养老服务从战略层面推进,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保险主业与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机会,在充分调研、深度论证的基础上择机布局养老市场,为推进公司的服务和产品创新、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中小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中高端客户开发附加养老服务的养老保险产品,通过销售大额保单快速提升保费收入,实现业务协同,而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由于政府提供补助的公办养老机构价格相对较低,主要面向中等收入以下的居民,中小保险公司若布局该细分市场则不具备价格竞争力,可从开发服务老年群体的保险产品如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或是承接政府相关保险业务来实现。

2.建议与医院和康养机构建立战略合作,获得健康管理服务优先权

一是建议与大型医院建立战略合作,与患者较少的综合性部门如国际部等建立绿通合作,凡保险公司相关保单客户(具有养老保障属性的保险产品,可根据保费规模设定不同的绿通服务次数等)可通过附加的绿通服务享受医院的相关医疗服务。合作医院可选择大型综合性医院如各三甲医院,也可以选择专科医院等。二是建议寻找优质的康复医院和护理机构进行战略合作甚至是进行战略投资,建立养老护理方面的专项合作,获得养老护理服务的优先权,建议综合考虑各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的区域分布,建立起“1对多”的合作关系,更好地满足各地区客户的养老和护理需求。

3.建议与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方案

考虑到当前我国养老呈现出“9073”的模式特征,建议在保险公司开设分支机构的地区(省域或者市州)寻找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提供居家环境安全性评估和居家专业适老化改造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地面改造、卧室改造、如厕洗浴设备改造以及老年用品配置等方面。在这个战略合作中,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企业为保险公司客户提供优先服务权限,并免费提供居家养老环境评估和居家环境改造方案,保险公司则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企业进行客户导流,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于通过加入居家养老方案,保单销售竞争力提升所带来的保费收入提升,进而带来的相关收益。

4.建议通过“长护险+社区养老”的模式,与养老运营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多方战略合作,共营普惠养老

在“9073”的养老模式中,7%的老年人采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与养老运营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三方战略合作,共同运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其中,养老运营机构提供运营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场所和护理人员,保险公司通过开发配套产品(商业长护险)解决老年人支付问题并通过保单销售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引流,同时,三方共同引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服务资源,打造微型康养生态圈。其中,保险公司通过长护险经办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的产品设计,通过多方合作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发挥运营机构在护理方面的专业性,助力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医疗及护理服务的管理,在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起“管理式护理”的业务模式。

5.建议联合金融科技公司、康养机构与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共建智慧养老平台

金融科技公司可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科技创新解决方案,促进综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为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赋能。在推动智慧养老系统的建设上,可基于与康养机构的战略合作,发挥康养机构养老数据基础、平台基础,实现合作创新,建立覆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大业态,实现政府、养老服务商、老人(监护人)多个参与主体互通的综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机构与人员分层管理,有效整合养老服务数据资源,形成医养、康养深度融合的多元化、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6.建议升级现有产品体系,开发商业长护险,充分解决客户在养老方面的支付端问题

一方面,考虑到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暂不具备养老专属产品的开发条件,建议对现有养老相关的产品,如年金类产品进行升级,尤其是在附加服务和增值服务的设计上进行完善,对接上述的医疗资源、康养机构资源、智慧养老平台资源等,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打造由配套康养服务带来的产品卖点;另一方面,围绕“管理式护理”的业务模式,创新开发设计商业长护险产品,更好地解决商业长护险费用高、护理服务产业不成熟、服务标准和规范缺失导致的风险难以控制等痛点堵点性问题,让失能、半失能长者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提升老年群体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黏性。

ogp测量仪测高度

OGP光学影像测量机

高端光学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