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万家低价收编宏城超市

华润万家低价收编宏城超市 更新时间:2010-12-8 7:08:48   总价3670万 每店仅花34万

■新快报记者 骆智冕

近来传得沸沸扬扬的华润万家收编宏城超市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前日,越秀集团与华润集团正式签署了宏城超市和越秀水泥的股权转让协议。这桩交易对于双方来说都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转让方成功剥离了非主营业务,而受让方则更可谓“花小钱办了一桩大事”。不过,业内人士也提出,完成这项交易后,广州本土超市品牌生存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受让成本每店仅花34万

越秀地产昨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及其全资附属公司城建中国BVI与宜亮已订立协议,向宜亮出售都曼附属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本及其股东贷款,作价人民币3670万元。其中,都曼持有广州宏城超市98.126%股权。预计该项交易可于2010年12月31日或之前完成。

越秀集团表示,由于已经确定了将房地产、交通基建和金融证券作为重点培育的三大核心产业,对于水泥等传统产业和超市等非核心业务,立足于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合作伙伴促进其发展。

“以3670万元的价格就收购了宏城超市,这绝对是捡了个便宜。”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业内都预计这次收购的价格不会低,因为宏城超市的店铺资源在如今已是寸土寸金的广州来说,已经非常稀缺。

据了解,宏城超市创立于1994年,是广州越秀城建集团属下的全资子公司,其2008年及2009年税后及扣除特殊项目后未经审核的综合净利润分别为170万元及197万元。此次的转让标的就包括旗下107家门店,和1座近10000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配送中心。

上述人士向新快报记者分析称,仅从107家门店来计算,每家店的收购价仅34万余元。宏城超市目前店铺主要分布于天河、海珠和白云三大城区,经营面积以1000平方米以内居多,且近两年租约到期的门店并不多。“如今在天河区开一家五六百平方米的社区超市,投资成本至少要上百万元”。

华润万家龙头地位更巩固

华润万家总部公关总监刘岫军昨日向记者透露,收购完成后,公司还将对这些门店进行统一升级改造,超市名称也会进行变更。“不过,进一步的规划细节还未完成”。

收编宏城超市后,对于华润万家而言无疑进一步称霸华南市场。按照华润万家首席运营官陈硕的说法,未来五年之内,华润万家在华南市场的社区超市业态都将没有竞争对手。

广州楚睿商业咨询董事长黄文杰表示,事实上,华润万家在广州的拓展远不及深圳,选址问题一直是公司一大困扰。目前来看,华润万家门店大部分位于广州新城区,而广州老城区占到广州市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市场空间早已不大。而宏城是目前广州门店分布最多的超市,该品牌在本地的认知度与华润万家也不相上下。此次收购,无疑是华润万家在广州市场上的重大突破。

据了解,华润万家目前在广州市场上有大卖场23家,社区超市30家左右。刘岫军告诉记者,公司最早就是从社区超市业态开始的,目前在国内已经拥有1000家社区超市。公司目前多业态协同发展,宏城超市将可获得强大供应链和配送资源的支持,而且价格方面也会与大卖场同步。

本土超市面临进一步挤压

黄文杰也表示,宏城超市的诞生源于城建集团开发楼盘配套,即使后来城建集团并入越秀集团,该超市品牌的业务也取得一定独立发展,但还是一直屈居于配角。转让给华润万家,也有利于这个品牌找到更大的靠山。

“不过,若从本土商业格局来说,则可谓一大憾事。”黄文杰认为,宏城超市在广州市场培育多年,其消失后,广州市场再无可圈可点的本土超市品牌。今年5月份,广州兴安超市也被河南信阳西亚集团收购。现在广州仅剩胜佳、好当家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小型民营超市,与来势汹汹的外资比较,弱势显而易见。不难预见,本就艰难的小品牌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被收编”或成为最好的出路。

有业内人士也坦言,在外资大卖场的挤压下,过去的社区超市都相继倒下了。还好此次宏城超市的受让方是华润万家,虽然是港资公司,但也属于央企所有。否则在行业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当下,外资品牌将可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宏城超市大事记

1994年,以配套城建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配套型超市角色而成立,以干货经营为主;

1997年,开始实现盈利;

1998年,第一家生鲜超市“天河中心店”正式开业;

2000年,以1.6亿元的年销售额进入全国连锁零售百强;

2005年,开始进军市郊和高档社区;

2006年,突破100家门店;

2008年,在番禺星河湾首次尝试社区型购物中心新业态;

2010年,转让于华润万家。

目前广州主流商超品牌门店情况

超市名 门店数 所属地区

华润万家 160 中国香港

百佳超市 16 中国香港

沃尔玛 18 美国

家乐福 5 法国

卜蜂莲花 3 泰国

TESCO 乐购 2 英国

吉之岛 4 日本

麦德龙 2 德国

股市暴跌是散户

股市走势历年

股市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