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利益难妥协乳业新国标实施一月仍受质疑.
各方利益难妥协乳业新国标实施一月仍受质疑
各方利益难妥协乳业新国标实施一月仍受质疑 更新时间:2010-7-3 0:12:53 从复原乳之争到禁鲜令的辩论,中国乳业并不缺少带有争议的标准和规定,而这些标准和规定的制定和出台也成为了中国乳业各个阵营之间较量和博弈的对象。
在三聚氰胺这一波及整个中国乳业的事件影响下,中国乳业获得了短暂的和平。然而随着一份由卫生部牵头制定,今年4月下旬公布、6月陆续开始实施的生乳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伴随中国乳业成长的各个利益阵营的争斗再次露出了苗头。
“低标准”的争论
从2008年12月开始着手准备的乳业新国标的制定将原来160余项数量繁多的乳品“国标”精简合并为66项标准。虽然主要工作为合并归纳,但这份耗时1年半而出台的新国标一发布执行就受到了众多乳业资深人士的质疑,而质疑的焦点集中在了几个重要指标的降低上。
“这次新国标中几个关键指标的标准恐怕是世界上的最低标准了。”参与新国标讨论的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对于这次“中国奶业的倒退”表示不能理解。他认为,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和微生物及体细胞的指标比1986年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有明显的降低。据介绍,1986年的国标中将生鲜乳收购等级设置为四个等级,而新国标中则取消了等级划分,只设定了最低标准。与1986年国标的第一等级要求生鲜乳蛋白质含量达到2.95%以上,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50万个相比,新国标的最低限值则只有蛋白质含量为2.8%,以及每毫升200万个微生物含量。
如此大幅度降低标准刺激了不少乳业专家的神经。“中国乳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标准反而越来越低了。”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新国标实际上是在“保护落后产能”,“中国乳业与世界乳业发展本来就已经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制定如此低的标准又如何能够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
然而对于新国标的制定者来说,降低标准则是基于中国乳业发展现状实事求是的做法。农业部有关官员表示,为了确定新国标中几个重要指标的标准,农业部曾在一年之内收集了十几万个原奶收购数据,而这些数据中,对于2.95%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和50万个微生物含量指标,没有哪个企业可以100%做到。而这次调研也成为了最终确定2.8%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和200万微生物含量指标的依据。
“这些都是中国乳业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与其制定高标准让企业在检测过程中做手脚,不如去实实在在地正视这个问题。”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认为,“真正实现规模化饲养的奶牛在全国总量的占比只是少数,大多数仍是散户奶农,忽视各个地区的差异,让所有原料奶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是不现实的。”
“低标准”的受益者
然而,对于“保护奶农,尊重产业现状”的说法,新国标的反对者却并不买账。大多数反对者认为,作为一个行业标准,应该是“就高”而不是“就低”。对于“中国现实情况下的奶农”,则可以通过设立退出机制保护散户的利益,并逐渐引导其分化和退出。
与“低标准”一样,一起受到质疑的还有新国标出台的过程。据顾佳升回忆,在蛋白质含量等标准上,去年8月份的专家组会议上已达成共识为2.95%,然而在随后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和专家送审稿的审定会议上,这一数值却最终变成了现在的2.8%。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农业部和奶协的意见。
而这样的结果则被认为是“操纵”的产物。“作为奶农利益代表的中国奶协必然要保护奶农的利益。”乳业界资深人士王宁宁告诉记者,“新国标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乳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平衡的结果。而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大企业的身影。”
与上述人士的隐晦相比,有着乳业大炮之称的王丁棉则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伊利、蒙牛。早在新国标出台之前,在由王丁棉组织的2009年7月17日中国奶业高峰论坛上,他就已经公开指责蒙牛、伊利在标准修订过程中为己牟利。
对于指责,蒙牛表示目前已经有70%的可控奶源,无需主张降低标准,而且两家企业目前都在大力推广其蛋白质含量为3.3%的高端产品。从表面上看,“操纵说”似乎不能成立。
“70%是完全没有可能的。”陈连芳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新国标的低标准对于伊利、蒙牛这样的常温奶巨鳄来说,的确是有利的。按照伊利、蒙牛的奶源处理能力,基本上可以占到全国散户奶源的1/3左右,而且奶源分布很广,而按照中国散户奶源的现实情况,它们的原料奶就很难达到高标准。所以降低标准一方面符合了伊利、蒙牛奶源现状,另一方面,由于超高温的灭菌工艺也可以杀灭较多微生物,所以降低微生物指标对于它们来说也是有利的。”
复杂的中国乳业
实际上,在新国标制定前期,蒙牛、伊利确实深度参与了新国标的起草。其中,《巴氏杀菌乳安全标准》和《灭菌乳安全标准》由蒙牛起草,《生鲜乳安全标准》由伊利起草。而在《灭菌乳安全标准》定稿中,“复原乳”这一能够有效解决奶源问题的“原料奶”也确实成为“灭菌乳”定义的一部分。
“为什么在新国标的发布中,没有标明起草机构和起草人,这是比较耐人寻味的。”王宁宁告诉记者,“低得如此不靠谱的标准是肯定会引起他们比较大的意见。”而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大多则是地方奶业协会的代表,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所代表的恰恰是具有规模化饲养奶牛的城市的乳企。
“现在的情况比曾经的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要更加复杂。”王宁宁认为,“大企业直接参与对新国标的结果产生了不少影响。”
但与常温奶阵营的伊利、蒙牛相比,巴氏奶阵营的乳品企业对于新国标的表现却要“平和”许多。在新国标的标准是否过低的问题上,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妍奇告诉记者,目前光明乳业已经开始执行新国标,但如果企业标准高于新国标,则继续执行光明乳业的企业标准。
“实际上,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标准,企业都会根据国家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陈渝认为,无论是此前的禁鲜令,还是“复原乳”之争,在政策出台之后,企业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巴氏奶和常温奶都在使用“复原乳”,只不过巴氏奶使用的比较少而已。
如同曾经的禁鲜令之争一样,巴氏奶和常温奶之间有差异存在,这样的利益博弈就会持续下去,而作为消费者,恐怕就只能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