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正道无果江淮新能源签约富士康.
合资“正道”无果 江淮新能源签约富士康
合资“正道”无果 江淮新能源签约富士康 更新时间:2011-5-11 11:31:35 与正道合资迟迟没有进展,江淮汽车将合资的对象转向了富士康。日前,江淮汽车公告称:已与富士康签署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研发及产业化战略合作协议》。 江淮具备制造整车的优势,而富士康的优势是在汽车电子等汽车零部件行业,公告显示:江淮汽车与富士康的合作中,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遵循优势互补原则,同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建立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并讨论在未来设立合资公司,开展产品开发、制造、销售。 不过,江淮汽车证券事务代表冯梁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富士康的具体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还要等相互尽职调查以后才确定。而协议的签署,只是为前期开展尽职调查的需要,即便以后不合作,双方并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也就是说,与富士康之间的合作,仍然存有不确定因素。 吸取正道教训 去年8月4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已与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以50%:50%的股权比例共同设立合资公司,首期投资额不少于20亿元。 按照8月10日江淮汽车披露的框架协议,正道方面将提供相关核心技术,江淮汽车方面提供资金和人力;此外合资公司将在8年时间内实现整车100万台、动力总成100万台套以及1200KWH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能目标。 该公告一经披露,当天江淮汽车涨幅超过8%,成交量较前几个交易日放大两倍左右。不过,记者了解到,江淮与正道之间的合资,目前已几近流产。 “与正道目前没有新的进展。”冯梁森回避了记者的提问。而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由于正道此前宣称的融资能力、正道造车无法获得审批,加之正道并没有直接的技术来源等原因,江淮与正道合作,几无可能。 知情人士透露,“正道的新能源技术是从德国FEV购买,而FEV在国内有很多合作伙伴,江淮完全可以直接与FEV合作,而不需要通过正道。” 相反,富士康本身有意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去年还与英利集团在大同合作兴建多晶硅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是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细分行业,所以富士康与江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合作可以看作是其在实施既定的新能源业务战略。 此前,富士康已与吉利进行了新能源方面的合作。 优势互补 与任何一家整车厂一样,江淮在新能源方面有着宏伟的目标,2011年1月份,江淮汽车首批585辆纯电动轿车批量交付,正式进入私家车市场。江淮还预计,年内还有数千台纯电动轿车陆续投放私人市场,至2012年将有过万台投入运营。 目前江淮汽车已具备年产1万台新能源乘用车的产能建设和产品研发、试验能力,2015年将实现年产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产业化规模。 而在 “十二五”期间,江淮还将着力突破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力争在“十二五”末进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 不过,与奇瑞、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企业相比,江淮进入轿车时间比较晚,且由于乘用车起步难,近年来,江淮一直都是以商用车业务来补贴乘用车,根据江淮汽车最新发布的2010 年年报,2010年净利润为11.76亿元,同比增长244%。销量增幅居行业前列的轻卡、MPV仍是公司规模和效益的双支柱。但其业务模式仍处于失衡状态。江淮90%的毛利仍由占总销量60%的轻卡贡献。这使得江淮的现金流一直偏紧。 “在市场尚不明朗之前,江淮在新能源方面并没有大规模投入的打算,” 冯梁森坦言,对我们而言关键是走对方向。 “江淮推行的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新能源汽车策略与国家鼓励方向正好相同,因此我们走的弯路相对较少。”左延安此前一直对江淮选择的新能源车方向引以为豪。 冯梁森透露,江淮的做法是采购零部件进行整合,加强自身技术储备,对核心资源进行掌控,至于产能建设,一旦市场成熟,再进行大规模投入,到时候只是模块化的东西,不需要多久时间就能建成。 通过和外界的合作打造核心零部件,恰好能满足江淮这种不需要大规模投入,同时也能将优势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目的,富士康的强项在电池、电机方面,占据电动车三大核心技术中的两项,而江淮的优势在于整车集成,整车集成加关键零部件的组合,正是江淮汽车和富士康合作意在达到的目标。 “B”计划同时受益 记者了解到,目前双方已经成立了工作小组,开始进行尽职调查。“目前我们就双方成立合资公司,量产相关部件,进行探讨。”江淮汽车内部人士表示,既然是战略合作,就不是简单的供应商与厂商的关系,双方会有更深入的合作。
记者了解到,除了新能源领域,江淮和富士康的合作,也有可能拓展到传统汽车领域。目前富士康正在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零部件事业,正在培育全球领先的3C 电子技术、云端应用、接插件、精密模具与表面处理的研发与制造能力,目标是成为汽车工业中专业的汽车电子产品供应商。 江淮汽车3月公告称,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5亿股,募集资金额不超过28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与B级车有关的两个项目建设:一是计划投资约21.85亿元用于公司乘用车基地扩建项目;二是投资估算为6.64亿元用于公司年产20万台高性能汽油发动机项目。 江淮相关负责人称,通过增发募集资金来扩建一条全新的B级车生产线,是江淮实现“十二五”规划乘用车销量占比60%目标的重要保障。按照江淮的“十二五”计划,乘用车将在百万辆销售目标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1/2增加至2/3。据悉,新增的24万辆产能最快将于2012年底建成。届时,江淮的乘用车产能将接近60万辆的目标。 而随着“B计划”和轿车品牌提升战略的启动,在零部件环节的成本控制与质量提升的关系也成为江淮亟待解决的课题。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江淮集团参股的大小规模不一的零部件公司达数十家,多数为合肥当地的制造企业。在技术要求较高的轿车零部件研发和制造领域,江淮在过去几年也相继与江森、延锋伟世通等外资零部件品牌组建了合资公司。但记者了解到,出于制造和物流成本的考虑,江淮在零部件采购上仍倾向于技术含量较低的本地制造企业。 2010年底,在“十二五”规划发布时,江淮提出了“品质江淮”的口号,而随着B计划的启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认为:与同样在产品成本控制方面经验丰富的富士康合资,江淮能找到成本和品质的平衡。 不过,冯梁森同时透露,即便与富士康合作,目前的合作范围也主要在乘用车领域,至于商用车领域,江淮主要通过与世界500强的纳威司达公司合资,拓宽产品线,提升品牌和品质,目前尚无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打算。(来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