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的2012

东方证券的2012 更新时间:2010-12-17 7:48:26   或许,没有一家券商的上市之路如东方证券这般走得漫长而曲折。  从收购抚顺证券开始,通过一次次的增资扩股及股权转让,东方证券不断丰盈羽翼,期待翱翔那一刻的到来。  早在2001年,东方证券便已提出上市想法,并于2003年完成了首次增资扩股,却在2005年出现业绩亏损,第一次与上市擦肩而过。2007年整装再出发的东方证券依然遭遇当头一棒,随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肆虐,公司再次出现亏损业绩,上市之旅再次无疾而终。  今年,随着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上海本地券商的上市预期愈发强烈,作为上海另一只老牌券商的东方证券也踏上了其第三次的上市之旅。这一次,等待它的将是一路的荆棘,还是终点的鲜花和掌声呢?  潘鑫军的难题:上市之旅面临分岔路   今年6月份,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表示,今年将协调推进上海银行、东方证券的上市。也就是在今年的3月份,担任东方证券董事长一职长达5年的王益民离开了东方证券,潘鑫军成为了东方证券新的领军人物。  出生于1961年的潘鑫军可谓是一名草根实干家。早年起步于改制前人民银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在2003年10月从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长宁支行行长、党委书记任上调至东方证券任总经理。可谓是从底层一步步做起的典型代表,并曾在东方证券分管经纪业务。  今年4月23日,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收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复,同意东方证券设立全资证券资产管理子公司,这也标志着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这对于东方证券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这家由一个部门转变而来的独立运作的公司注册资本达到了3亿元,其业务范围为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而东方证券旗下的“东方红2号”、“东方红3号”等一系列“东方红”集合理财产品都由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具有16年的证券从业经验,时任东方证券证券投资业务总部总经理、东方证券总裁助理的王国斌担任了新成立的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上海市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林福担任公司监事。  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曾经由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两强争霸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于这家新成立的子公司,董事长潘鑫军希望能在五年内,将东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规模做到300亿元到500亿元,而这一规模将相当于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规模。  在成立了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之后,东方证券也扩大了其自身的业务范围,增加了融资融券业务。这使得公司业务种类更加丰富,保证其在同类券商中的竞争优势。  而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上市。对于上市,这个敏感词一直是藏在东方证券心中一块永远的痛,一次次的受伤、流血、结痂循环往复,使得公司铆足了劲开始了其第三次的上市征途。  对于东方证券的上市方式外界形成了两种猜想。由于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中国股市表现疲软的拖累,公司在2008年全年净利润亏损达8.8亿元,使得公司不再满足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三年持续盈利”的这一上市硬性指标,由于在已上市的券商股中有很大一批都是借壳上市的券商,所以外界对其借壳上市的猜想始终没有停歇。  此外,通过IPO上市的猜想也得到许多人认同。之前便有传言说光大证券已经成为了东方证券的保荐人,并且东方证券的IPO已经进入材料收集整理阶段。但如果选择IPO这条道路的话,那么从2008年亏损后,2009年首次实现盈利算起,如果一切顺风顺水,到2011年将实现“三年持续盈利”,那么公司通过IPO上市最快也要等到2012年。  本报从相关知情人士处得知,东方证券的上市之路将会选择IPO这一途径。该人士表示,东方证券借壳上市几乎不可能。  据统计,2009年之前,在已上市的9家券商中有7家为借壳上市。但由于借壳上市可能会伴随着内幕交易的产生,所以证监会在此前已经叫停了券商借壳上市的审批。当被问及东方证券2008年出现亏损可能造成上市时间后延一事,该人士表示东方证券可能会在数据方面再做些调整。  朱福涛的使命:创立东方证券   事实上,自东方证券成立以来,上市一直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1997年,上海申能有限公司和上海外滩房屋置换有限公司收购抚顺证券,以及受让上海浦发银行的4个证券交易营业部和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的27个营业部,组成东方证券。据资料,东方证券的注册资本由原有的1000万元增加至10亿元人民币,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成立之初,10亿元的注册资本已经属于较大型的证券公司。当时,公司10亿元的注册资本排在全国第7位。  公司10亿元的注册资金主要来自15家公司。其中,上海市财政局出资2.1亿元成为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之后2到6位的公司分别为申能集团、上海外滩房屋置换有限公司、上海烟草公司、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及上海电气总公司各出资1亿元。  1997年11月,朱福涛被正式任命为东方证券董事长。在担任东方证券董事长之前,朱福涛曾经担任过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陆家嘴支行副行长、行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助理兼信贷管理部总经理。  到了1999年,曾经注册资金排在全国第7的东方证券规模已经退到全国第14位,这使得公司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朱福涛担任东方证券董事长的第4个年头,东方证券开展了第一次的股权转让行动。  2000年,在公司的15家股东中,有5家进行了股权转让。  2000年7月11日,证监会批复同意上海市财政局将所持有的东方证券2.1亿元股份转让给上海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其转让价格以东方证券1999年年底时的净资产扣除当年应分配的红利为参考,最终确定每股转让价格为1.35元,所以这笔股权转让的最终价格定在了2.835亿元。股权转让结束后,上海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取代上海市财政局,成为了东方证券新的第一大股东。  2000年3月至6月,由于企业变更,先后共有5家公司实施了股权转让。其中包括了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将所持有的东方证券1亿元股权转让给上海市邮政局,上海外滩房屋置换有限公司将1亿股的东方证券股权转让给上海久事公司,上海金桥集团也将7000万股的东方证券股份转让给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有限公司,并同意上海九百有限公司将所持有东方证券的1500万元股份转让给上海九百股份有限公司。这些都是按照每股1.17元的原始股价进行转让。  2001年年底,东方证券第一大股东之位再次易主。2001年12月12日,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申能集团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同意将其在东方证券的21%的股权转让给公司第二大股东之一的申能集团。经双方协商同意,转让股权以人民币1.21元/股的价格计付,合计股权转让款为25418万元。  肖时庆的失误:   大胆改制,却错过上市良机   2002年2月25日举行的董事会上,董事会决定朱福涛不再担任东方证券董事长一职,并选举肖时庆成为新一任董事长。  据媒体当时报道,朱福涛“下课”的原因,与东方证券在2000年期间没有抓住增资扩股潮有关。当时多家券商纷纷壮大规模,而东方证券却对此后知后觉,这直接导致其公司股票基金交易的市场份额占有率极低。眼看着身边的券商纷纷通过增资扩股壮大之时,自身的资本金优势逐渐削弱,这使得股东对此颇为不满,认为公司管理层多来自于银行方面,在证券业务方面缺乏一定的人脉和实力,因此选择抛弃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朱福涛,转而将希望寄托于肖时庆身上。  肖时庆在来到东方证券担任董事之前,曾经在中国证监会工作,先后在证监会上市公司部、发行部、会计部工作,历任处长、副主任。据了解,肖时庆是个有魄力的人,并且能打开局面。当他成为东方证券董事长之后,便表示争取在2到3年内实现股票发行上市,这也是东方证券首次提出上市计划。为了能够完成上市的梦想,他为公司提出了增资扩股及改制的目标。  东方证券在2002年度临时股东会议决定增资并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以2002年12月31日净资产113979.18万元折股,并以货币资金增资10亿元,变更后股份总额为213979.18万元。那一年,文新报业集团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为了完成上市目标,2003年东方证券实施完成了增资扩股计划,并对公司性质进行了变更。  肖时庆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东方证券从中等券商带入大券商的行列,而他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发行上市及开展新的业务领域。  在推动上市发行的路上,东方证券于2003年9月将公司性质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实行了2002年底的增资扩股方案,每股价格按2002年12与31日经审计的净资产按1:1折股。其中,公司第一大股东为申能集团,其持股数占总股本的28.20%,前三大股东中的其余两名分别是上海烟草集团、文新报业集团,持股比例分别达到10.00%和9.35%。  完成增资改制后的东方证券,注册资本达到了21.39亿元,仍由肖时庆担任董事长,潘鑫军成为公司总经理。  截至当时,东方证券已经发展成为了具有完整业务体系的综合类券商,主要业务指标能够排进业内前20名,公司发展步入上升势头。也是在2003年,公司发起设立的汇添富基金获准正式筹建,并于2005年2月成立。  但是,当肖时庆还未带领东方证券成功上市之时,他便黯然离开了东方证券。据媒体猜测,其原因可能与他在东方证券时始终无法融入公司有关。当时传言说每次开会时,人们总用上海话聊天使得肖时庆感觉遭排挤。之后又爆出肖时庆在担任东方证券董事长期间,将许多原东方证券的老部下剔除,转而换了一批自己的心腹担任各个重要岗位。此外,肖时庆位期间还开展了定职、定岗、定编的“三定”工作,并且在营业部采取末位淘汰制,使得公司形成了竞争的氛围。而这也为他的离去埋下了隐患,之后有人向上反映情况,使之陷入被动。  2004年,肖时庆离开东方证券,回到证监会,先后担任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股改办副主任、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而取代他位置的则是王益民。  在回到证监会工作后,肖时庆又于2007年被调任为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银河证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总裁、法人代表。而在2009年初传出了肖时庆被拘的消息,外界猜测其被拘原因是与“王益案”有所牵连。2009年5月13日,肖时庆因涉嫌受贿被捕。  王益民的遗憾:   金融危机粉碎二次上市设想   2004年王益民上任,继续将公司上市作为一项重要项目。当时,肖时庆已经为东方证券上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公司上市指日可待。然而,在2005年,公司全年净利润却亏损3168.55万元,这使得东方证券因无法满足“三年持续盈利”的条件而终止了上市步伐。据悉,当年东方证券亏损原因与2001至2003年期间东方证券万航渡路营业部挪用资金造成的损失有关。  在2006至2007年期间,东方证券还收购了东证期货100%的股权,并成立了东方红2号和东方红3号。  2007年,公司再次增资扩股,按每10股配售5股、每股1.36元的价格向全体老股东进行配售,供给配股金额为12.78亿元,其中增加注册资本为9.40亿元,剩余的3.38亿元作为股本溢价,计入公司的资本公积。根据公司2007年度股东会议决定,公司增加注册资本2.14亿元,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32.94亿元。截至2007年8月15日,东方证券前三大股东分别为申能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和上海久事公司。  在完成增资扩股后,公司于2007年9月24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议案》。东方证券重启了第二次上市进程。  不料,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国内金融市场受到打击,东方证券在这一年再次出现了业绩亏损。2008年,东方证券全年业绩净亏达到8.8亿元。东方证券第二次倒在了“三年持续盈利”这道门槛上。  2009年8月,公司通过了《公司2009年度配股方案》,公司拟以2009 年 6 月 30 日总股本3293833016股为基数,按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进行配售新股,配股价格为每股人民币4.5元。公司拟募集资金44.67亿元,将全部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2010年3月,时任东方证券董事长王益民接到调任通知,他将离开担任董事长达5年之久的东方证券,等待他的新角色是海通证券的监事长一职。接替王益民的正是时任东方证券总裁的潘鑫军,他上任后仍将上市作为了公司的主要目标。  在完成2009年这一系列配股之后,公司今年再次将上市提上议事日程,而等待东方证券和潘鑫军的将会是一片坦途吗?  东方证券第三次冲击上市   确保连续三年盈利成首要任务   2010年,是东方证券确立上市目标的第十个年头。2010年3月,东方证券元老潘鑫军接过执掌公司五年有余的王益民之棒,继续东方证券上市这一未完成使命。  今年,华泰证券、山西证券、招商证券等一批与东方证券规模相当的券商,纷纷通过IPO成功上市。  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出意外的话,它们依然在争取IPO上市,毕竟与它同级别的中信证券、光大证券也均通过IPO上市了。”  东方证券过往十年,两次上市折戟,均因业绩亏损。与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股东面临“一参一控”大限背景不同的是,“连续三年盈利”这一公司上市最基本的硬性指标,如今却可能是东方证券上市的首要任务。  开荒   成立四年后净利润破亿元   东方证券,出身名门。  东方证券成立于1997年2月,是由上海申能集团、上海市外滩房屋置换有限公司通过受让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所属证券资产以及收购抚顺证券而组成。  成立时,东方证券注册资本金10亿元,就当时情况而言,全国证券公司里注册资本金达到10亿元或以上规模的只有东方证券、华夏证券和国泰君安三家证券公司。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东方证券的起步带来了便利。在第一任董事长朱福涛的领导下,东方证券业绩获得快速提升。从1997年成立之初的不足千万元,到2000年净利润突破亿元,仅用了四年时间。  根据东方证券1997年年报显示,东方证券成立第一年业绩仅799.2亿元,所有业务处于“开荒”状态。  不过在经历了一年的磨合后,东方证券开始驶入快车道,全年净利润达到4562.22万元,其中经纪业务更是达到了8196.89万元。  到1999年,不仅经纪业务出现破亿的业绩,其自营业务同样发力,达到了1.2亿元,并在2000年开创了受托理财项目,全年净利润为6915.06万元。  至此,除承销业务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外,东方证券各项业务已经步入正轨。  危难   业绩急转直下,肖时庆“空降”   然而,这一发展势头在2001年戛然而止,其净利润极速下降至7192.86万元。这与其错失2000年那次券商业增资扩股风潮的良机不无关系。  2000年,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券商纷纷壮大自身实力,东方证券却依然沉浸在此前的业绩高速增长中,错失了这一机会。  当时,东方证券拥有37家证券营业部,网点数量在券商中排名第12位,但市场占有率却较低,2000年公司股票基金交易的市场份额仅为0.67%,平均每个营业部股票基金的交易量,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投行业务基本上是个空白,资产管理业务也刚刚起步。  东方证券在当时的弱势,也成就了肖时庆的“空降”。据了解,肖时庆是上海市政府特意邀请而来。2001年3月,肖时庆临危受命出任东方证券党委副书记。据当时媒体报道称,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人事的调整来挽救东方证券不利的局面。  半年之后,肖时庆被上海市金融工委任命为党委书记,原董事长朱福涛改任党委副书记。2002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肖时庆正式担任东方证券董事长,兼总裁和党委书记。一年时间内,肖时庆迅速确立了在东方证券的核心领导地位。  此后,肖时庆时代的东方证券改革大幕正式开启。在肖时庆出任董事长后,东方证券先后制定并通过了《2002-2004年战略发展规划》、《机构设置方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司机构设置、定职、定岗、定编方案》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文件。2002年8月,东方证券开展了近一年的定职、定岗、定编工作告一段落。  但从业绩可见,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尤其是改革第一年即2002年,其净利润滑落至588.81万元,经纪业务下降至1997年成立之初水平,仅为1551.11万元,自营业务同样不理想,仅为923.12万元。  如此低的净利润主要受其受托资产管理业务亏损的影响。截至2002年底,东方证券受托资产中持仓证券成本为4.39亿元,相关证券市值为3.84亿元,因此,该公司挂账“未结算已实现资产管理亏损”8355.92万元。  2003年及2004年,东方证券业绩虽有起色,但净利润依然未能突破2000年高点,分别仅为4798.87万元、9977.75万元。  混乱   多起金融纠纷案致首亏   改革初有成效,东方证券却因急功近利而出现多起挪用客户资金案件,致使2005年其业绩亏损。  根据2005年年报显示,在经纪业务获得1.54亿元、自营业务获得8102.06万元收入的情况下,东方证券全年净利润却亏损3168.55万元。导致其业绩亏损的原因在于其在2001年至2005年间发生多起金融案件。  资料显示,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期间,东方证券万航渡路营业部原总经理黄衍秋和交易管理员蒋建,为扩大该营业部的交易量、增加佣金收入,以万航渡路营业部的名义,通过签订存款协议书、国债委托购买协议等形式,并约定支付1.31%~10%年投资回报率,先后向浙江佳雪微特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江湾城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众地置业有限公司、中国粮食贸易公司、上海嘉港贸易有限公司等十家公司及秦静、周万沅等两名个人,非法吸收存款资金共计4.498亿元,签署资金分别用于转借上海盈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或个人,但由于炒股亏损等原因而导致款项无法收回,至2003年12月24日案发日尚有1.503亿元无法归还。  为此东方证券遭到了存款者的诉讼,要求退回存款本金和相关利息,案件基本上均以原告胜诉告终。在2004年东方证券支付并了结了9450万元的本金后,2005年继续支付并了结了4580万元的本金。  但在此案结束后,2005年东方证券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类似诉讼,东方证券再次偿付了本金及利息956万元。  据资料,2005年8月2日,东方证券万航渡路营业部和四川南路营业部与用资方银河投资和金行投资签订备忘录。为提前结束该国债托管业务,双方协议由公司归还出券商剩余资金1.81亿元,同时出券方也承担2005年的国债托管部分损失1076.96万元,故东方证券一共应付出券方资金1.7亿元,当时东方证券已支付出券方资金1.7亿元,上述国债业务已经在2005年了结。该协议了结后的实际损失为2870万元。  东方证券上海真如营业部的国债托管业务应于2004年12月22日到期,国债托管本金2000万元。由于用资方上海慧高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用于国债托管业务抵押的股票,系个人账户内的资产,截至2005年底,个人已就该账户内的抵押资产对用资方和监管方进行诉讼。该国债托管业务在2006年2月了结,资金缺口为人民币968万元,因此在2005年已足额计提了该部分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此类金融纠纷案在2005年前就有发生。早在2003年9月,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判决许昌路营业部原经理张海燕和大户管理员舒华犯利用账外客户资金进行非法拆借罪,致使客户损失4100万元中的1500万元流入营业部张鲜华账户,另有2600万余元被另一犯罪嫌疑人范祥华占用。截至2003年12月31日,该账户现金余额为43.02万元,股票市值为623.9万元,资产总值为666.92万元。最终张海燕和舒华分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当时东方证券为此垫付了2600万余元。  梦断   二度亏损上市之梦再碎   2005年的亏损第一次将东方证券IPO上市的梦想打断,借壳成为其一度选择的上市路径。不过在2006年8月借壳金丰投资告吹后,东方证券又将上市路径转向了IPO.  为此,东方证券开始进行业务创新。“在我印象中,东方证券是一个很激进的券商,不仅自营业务做得好,同时也具备创新能力,他们是最早一批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并取得不错成绩。”华安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兆伟在12月14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评论道。  2006年及2007年东方证券均获得了突破性发展。2006年,东方证券实现净利润9.6亿元,其中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及受托理财分别为其贡献了6.43亿元、8.3亿元、3.03亿元。2007年,受牛市行情推动,净利润实现成倍增长,达到43.03亿元,经纪业务达到24.69亿元。  就在东方证券欲圆上市梦想时,2008年东方证券因为自营业务的投资失误导致公司陷入亏损泥沼,上市梦想功败垂成。  “激进可以让其业绩大增,也会使其不能自拔。2008年,东方证券在行情趋势上的方向判断错了,外加其激进的做法,不亏也难。”张兆伟坦言。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东方证券实现经纪收入15.33亿元,投行收入6761.62万元,资产管理业务2.35亿元。尽管2008年东方证券投资净收益为9.96亿元,但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并后,其自营业务仍亏损21.21亿元,最终致使公司全年业绩净亏逾8.8亿元。  随后,关于东方证券上市传闻变得扑朔迷离,但据光大证券某人士称,亏损后的东方证券,在理论上应该已撤回了IPO申请材料,因为不能满足证监会要求的“三年持续盈利”的条件。不过,从2010年前三季度业绩可见,今年盈利是在意料中的,因此有可能会再次递交IPO材料。  投行业务:承销佣金率仍低于同行   “年轻的太阳牵引着梦想, 无数的目光集合在东方。”这是东方证券的主题歌。用其第一任董事长朱福涛的话讲:“这里承载着梦想,也肩负着责任。”  在1997年成立的东方证券,尽管有着强有力的背景,但业务上可谓“一穷二白”,一切都属于白手起家。成立第一年除了传统经纪业务及自营业务外,鲜有涉及其他业务,属于投行的承销业务在第一年以“零单”收场。  然而十年后,东方证券投行业务中的承销业务却成了支撑其业绩的“中坚力量”,截至2009年底,东方证券的承销业绩达到3.21亿元。  艰难起步   用四年时间站稳投行领域   创立之初,东方证券投行业务举步维艰。尽管成立第一年实现了盈利,但细看其财务报表不难发现,除了经纪业务及自营业务外,并无其他盈利点,承销业务更是以“零单”收场。  1997年收购抚顺证券后,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10亿元,其各项业务也从这一年开始有了进展,不仅净利润增加,其承销业务也实现零突破,获得542.28万元收入。  不足千万元的承销收入在当时的投行市场根本不值得一提,直到2000年,承销业务才有所改观。  2000年,东方证券承销业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先后担任了新大陆和南京中商的主承销商,并对华安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股权投资,持有其20%的股权,当时朱福涛感慨地表示:“这是天道酬勤的一种补偿。”  从那时候起,东方证券的投行业务开始有了起色。2001年东方证券完成了交大昂立、烽火通信新股主承销,新希望配股主承销,担任了PT双鹿重组的财务顾问,全年实现承销收入3868.74万元。募集资金量的行业排名为第14位。可以说,这一年东方证券的投行业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一级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不过,从其业绩报告可见,2001年的承销收入成为其随后6年的最高收益。尽管在2003年创下了4119.25万元的最高承销纪录,但也从这一年开始,其承销业务出现萎缩。  仅从2004年便可见,不仅股票发行收入较2003年下降59.57%,可转换债券发行则以零单报收。  到2006年,承销业务更是降至冰点,回到1999年成立之初的水平,仅获得668.23万元。  逆市上扬   熊市之年创新高   事实上,从2006年的承销情况可见,东方证券没有一单IPO首发,甚至连增发、配股业务都不曾收获。  然而2007年的大牛市,不仅盘活了资本市场,也给了东方证券恢复元气的机会。在市场行情转好的情况下,IPO、增发项目开始陆续增加,东方证券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东方证券获得了东港股份、粤传媒的首发承销资格,累计获得3511.52万元的承销及保荐收入。此外,东方证券还获得航天晨光、长源集团、置信电气的增发资格以及天富热电的配股资格。全年累计承销收入达到1.08亿元。  此后,2008年A股市场出现单边下跌、上证综指遭遇腰斩、IPO被暂停,东方证券再次陷入承销荒。不过当年东方证券在超声电子、新疆众和、青岛双星的增发项目中获得5746.03万元。此外,加上债券发行,2008年东方证券获得12.12亿元的承销收入,成为其成立以来承销收入最丰厚的一年。然而从承销金额的行业排名可见,2008年,东方证券以31.74亿元的承销总额位于同行业的第二十八名。  到2009年,东方证券在承销业务上却突然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在承销排名上仅次于中金公司、中信证券。  根据数据显示,中金公司2009年承销保荐3家企业,募集资金总额659亿元,位列榜首。中信证券承销保荐5家企业,募集资金总额234亿元,排名第二。东方证券承销保荐西部建设、博深工具、光大证券3家企业,募集资金总额120亿元,排名第三。国信证券和平安证券虽然在承销数量上以13家并列首位,不过在募集资金额上分别以108亿元、79亿元位列第四、第五。  在上市公司承销收益上,东方证券以2.6亿元排名第五,次于中金、中信、招商、国信四家投行,这与其承销金额排名并不匹配。据了解,券商佣金在承销金额的3%左右浮动。由此可见,东方证券的承销佣金低于国信证券、招商券商等同行。  但从2009年业绩表中不难发现,东方证券2009年主要收益来源于光大证券的IPO承销保荐,融资金额高达109.62亿元,承销保荐收入达2.9亿元。而其他两个IPO项目融资合计也只占到光大证券融资额的10%。  从东方证券财报中可见,承销业务已经成为其利润的一大重要支撑点。  因此,在2009年,由于看好创业板上市资源,东方证券于2009年底在新疆成立西部地区投行总部。此举不仅填补了东方证券在新疆投行业务的空白,同时也填补了券商在新疆设立投行地区总部的空白。  据了解,东方证券在新疆设立投行总部旨在对当地创新类公司直接投资,培育其上市。新疆每年有超过百亿元的融资需求,这是东方证券最初决定在当地设立投资银行办事机构的动力:打算为新疆培育更多的上市公司,同时也能在其他券商进驻之前形成自己的资源规模。  遭遇质疑   所保荐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   东方证券在投行方面的努力从不放弃。今年以来,光大证券已经有九单承销业务,其中包括柘中建设及亚太药业的首发;中泰化学、新中基、彩虹股份等6家上市公司的增发项目以及云城投的债券发行,累计募集资金达125.58亿元。  不过,东方证券的承销,在近期却遭遇市场质疑,其保荐公司业绩频频变脸。仅仅在2010年第一季度末,其在2009年保荐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出现负增长。其中,柘中建设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65.4%,光大证券下滑了42.6%,西部建设下滑了6.7%。另外两家公司中,亚太药业盈利也仅仅同比小幅增长了3.4%,博深工具增长相对优异,同比增幅52.6%。  而到第二季度末,亚太药业也将加入业绩“变脸”的行列,亚太药业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0%~20%。  资产管理业务:抢占先机,全面开花   东方红系列4只产品跻身前二十   在资产管理投资领域,东方证券比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更有前瞻性。  2007年3月,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就曾预言,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资产管理市场。而这一预言出现的十年前,东方证券便已经瞄准这个市场,成立资产管理部。  2010年,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东证期货、东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陆续成立。东方证券在多业务领域又迈出了关键性的领先步伐,成立了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如今,东证资产管理旗下的东方红系列,成为当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的领头羊,截至12月14日,今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收益前二十名中,东方红系列占据4席。  低迷   成立八年平均收益不足千万元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文同意成立东方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其业务范围除了此前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证券交易代理等传统业务外,同时还包括基金和资产管理。  据国信证券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李翔介绍,当时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是伴随着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起来的。1999年后,证券公司的主营方向由经纪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与之配合需要定向引进一些大的客户,久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业务关系和良好的信任基础,大客户将资金委托给券商进行新股认购等投资活动。不过从东方证券最初成立情况可见,其仅仅是为了成立而成立,当时的证券市场并不支持其业务发展。因此,在成立最初两年,东方证券在资产受托理财方面,均以零单报收。  1999年后,资本市场的急剧扩张引发了巨大的投资需求。一方面,证监会拓宽了企业上市的领域,另一方面,证监会规定综合券商可以从事资产委托管理业务。此后两年,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迅速发展。  因此,东方证券在1999年从资产受托理财中获得高额回报,全年收益6915.06万元。然而,因2001年下半年以来股市系统性风险的集中释放而受到遏制,规模有所收敛。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截至2001年底,沪深两市有近20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委托理财,涉及资金总额达200多亿元,平均每家近1.3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宝钢股份委托资金高达12.2亿元。2002年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共36家,委托资金总额35.28亿元,但资金回收率不足50%。  在此背景下,东方证券在2001年全年仅收获95万元。自2002年开始,更是连续两年零收益。本报记者统计发现,自1998年至2004年,东方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平均收益不足1000万元。  转机   借牛市东风,资管业务突破10亿元   不过2005年后,东方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迎来突破。当时,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向集合资产管理为代表的标准化产品时代转型。  早在2004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为了稳妥推动该项业务的发展,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开办此项业务实行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在试点阶段中国证监会严格限制能够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范围,仅允许创新类券商试行办理此项业务。  2005 年3月,广发证券的“广发理财2 号”和光大证券的“光大阳光”正式推广发行,1个月后,东方证券的“东方红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于2005年4月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  成立之初,东方证券对其的定位是一只兼顾安全和收益的专家理财产品,其产品设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投资者谋取回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但事实上,业内对东方证券的资产管理评价以“激进”概括。  当时“东方红1号”由时任东方证券总裁助理的王国斌亲自操刀。王国斌也曾被市场誉为“十大最佳操盘手”,排名更是在王亚伟之前。但在“东方红1号”成立第一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弱势不仅未改变,反而还出现了283.07万元的亏损。幸而在2006年迎来A股市场的绝地反弹,资产管理业务在当年获得3.03亿元盈利,2007年更是创下7亿元的资管收益。  截至目前,东方证券先后发行了10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其中,已于2007年6月到期的“东方红1号”,存续期间复权投资收益率高达299.90%,在同期发行的集合资产管理产品中名列第一。  而成立于2006年7月的“东方红2号”,前3年存续期内经历市场暴涨暴跌仍取得了136.25%的复权投资收益率。同时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同样达到了15.42%。  此外,东方红旗下的“东方红3号”2009年净值增长率高达74.59%,为近万名客户创造了13.59亿元利润。而“东方红4号”成立半年即实现了高达56.64%的业绩增长,并在2009年8月之后的震荡市场中大幅强于大盘指数,在同期同类产品中稳居第一。  2010年以来,伴随A股市场的持续震荡,不少基金公司和券商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出现亏损。东方证券旗下产品却表现不俗,尤其是“小集合”产品。统计显示,截至12月14日,共有164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问世,从今年以来的总回报可见,东方红系列无疑成为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领头羊。东方红先锋1号以今年以来29.17%的总回报位列所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首位,同时,东方红4号、东方红2号、东方红3号分列第六、第十、第十五名。  扩张   成立首家券商资管公司   2010年7月28日,东方证券顺利成立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东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此举不仅标志着中国的资产管理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纪元,同时也标志着东方证券在资产管理业务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过往由公募基金、阳光私募主导的理财市场,进入了“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据了解,东证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业务范围为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包括QDII业务。东方证券旗下的“东方红”系列集合理财产品和其他相关业务均将由东证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管理、运作,初期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70亿元。王国斌任该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长。  成立之初,王国斌表示将继续走“精品战略”和做“受人尊重的企业”。“精品战略”是东方红既定的发展方向,是在保证每只理财产品品质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在这一思路下,东方红不以做大规模为目标,相反有意控制产品规模,用以保障产品业绩。对于做“受人尊重的企业”,王国斌以海外成熟市场举例,指出那些受人尊敬的对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最多不过三四百亿元,只有做好每只产品业绩,为投资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才能留住客户。  同时,为了扫除外界对其“激进”操作的看法,王国斌执掌资产管理部后,就订立了“不允许重点投资重组股,买卖不能影响价格”两条军规。王国斌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激进,我们很谨慎,甚至是保守的。别人认为我们激进,可能与我们的规模有关。”  在王国斌掌舵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后,旗下理财产品走势继续着此前的快速平稳,尽管近3个月市场行情反复不定,但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前二十大排名中,东方红系列依然占据多席,东方红先锋1号依然位列第一名。相关文章: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完成9股直追乐视网4.5万亿环保十二五规划8股尽享盛宴百家券商研报PK:谁是2010年最“离谱”荐股?*ST钒钛:钢铁业务置换铁矿石资源将“独享”鞍钢矿产日海通讯:广西设立无线工程公司联合利华饮食策划:“雀巢不是主要对手”深圳证券市场创业板交易公开信息深圳证券市场创业板交易公开信息12月17日金股深市活跃股公开信息

辽宁金融复试比例

2015年9月11日股市预测

肝癌症晚期的饮食

钱宝三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