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银行再融资不为扩张为安全
今年银行再融资不为扩张为安全
今年银行再融资不为扩张为安全 更新时间:2011-1-19 7:13:41 新年伊始,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几乎同时公布再融资方案,股票市场应声下跌。“三年内不再融资”的声音犹在,又一轮上市银行再融资“热潮”似乎又将开始。 与以往不同的是,分析人士普遍对本次银行再融资持乐观态度,认为本轮银行资本补充是为了提升资本充足率以提升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抵御风险的能力,长期来看有利于银行的稳健发展。 资本监管要求提升是主因 1月6日,农行宣布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次级债券用于充实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7日,兴业银行宣布,拟向银行间市场发行不超过15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同日,民生银行也宣布将定向增发不超过47亿股新股,发行价格为每股4.57元,募集资本近215亿元。这三家银行披露的融资计划共超860亿元。 继去年银行业融资规模超4000亿元之后,很多人担心新一轮银行融资将给证券市场带来冲击。 然而,与以往银行再融资给市场带来“沉重打击”不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银行业大规模融资主要是为了应对监管部门不断提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虽然在2010年大规模融资后,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得到了补充,大型商业银行即使面对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和银行监管部门更加审慎的资本监管政策也大多达标。但一方面,资本监管要求提升是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经验,另一方面,银行还需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特别是信贷扩张的需要,尤其对于去年尚未完成资本补充的中型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并未减小。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一方面,监管将提高银行监督标准,包括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这包括央行将要实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另一方面,在监管方式上将更加科学和有效,央行已经提出了“逆周期监管”办法,即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要求银行多提拨备率等,这是央行将资本管理和信贷管理合二为一后的必然结果。未来考虑到逆周期资本管理需要以及大型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特征,有必要适度提高对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 市场影响有限 虽然,本次银行再融资主要是为了提升核心资本,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但市场依然担心可能引发的融资潮对证券市场带来冲击。对此,多位市场分析师认为,主要大型银行经过去年融资之后,资本金已能满足未来2年至3年的发展需求,而本次三家银行再融资主要采用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新股补充核心资本,以及发行次级债来补充附属资本的方式,对股市带来的冲击较小。 国泰君安分析师伍永刚向记者表示,“今年新一轮再融资需求比较旺盛的是中型银行,大型银行经过去年大举增发后,再融资压力减轻,但中型银行迫切需要改善一级资本基础。目前监管部门对中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8%,但为了给未来预留发展空间,一般要保持在9%以上才较安全。所以,未来招行、深发展等核心资本充足率在9%以下的商业银行都会有融资需求。” 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招行、深发展从报表上看确实存在年内补充资本的需求,但规模不会很大,且对市场影响有限。深发展与平安银行的整合工作顺利推进,平安集团将会满足深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而招商银行即使再融资规模也不需要超过300亿元,就能使资本充足率提升1至2个百分点,即使按照传闻中的“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再加1%的标准,也已经足够。 从市场情况看,再融资计划公布之后,民生银行A股逆市上扬1.79%,H股上涨幅度更达3.49%,说明海外股东对于民生银行再融资之后的走势充满信心。 倒逼盈利模式加速转变 虽然今年银行的再融资是由于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升,是为保证“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的稳定大局,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密集的再融资浪潮,仍说明了一定的问题。某股份制银行人士此前曾表示:“每次再融资银行都面临很大压力,但短期内又摆脱不了这样的发展方式,背后还是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始终依赖存贷差。因此,每当监管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或者利差出现变化,银行必定需要再融资。而从银行角度说,高速发展又主要依赖资产扩张及放贷规模。这一扭曲模式在金融危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应对危机,刺激经济-银行大规模放贷-风险隐患大增-监管提升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再融资。因此,要转变银行再融资,根源在于转变银行的发展方式,提升中间业务占比。 不少业内人士期望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银行转变增长方式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关专家分析表示,目前央行对于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进行管理,主要为防止银行恶性竞争市场份额和高息揽储。然而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存在,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利率市场化将打开银行的盈利空间,让利率更多的发挥资源杠杆的作用。 据银联信调研,国内银行业已经在着手改变,短期看银行需要大力开拓中小企业业务,如商圈贷款、产业园区贷款等创新业务,长期则要增加中间业务、零售业务比重,向多种盈利模式转变。据介绍,跨国银行早已摆脱了息差盈利模式,因为在金融脱媒影响下,信贷需求相对薄弱。 显然,银行自身业务结构的转变才是解决银行再融资的根本。这种转型的迫切性在今年可能体现的更为明显。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表示,今年信贷规模要面临更严厉的监管,可能比去年缩水四分之一,依靠信贷规模“以量补价”的方法已经不现实,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