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篪:中国外交需要立体思维

杨洁篪:中国外交需要立体思维 更新时间:2011-3-9 9:38:24   昨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未来几年外交工作的重心将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立体外交”。

“具体来说,就是要为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好。我们要立体思维,立体操作,形成以首脑外交为统领,国别、区域和各领域外交相互促进,双多边结合,政经文互动的有力外交架构。”杨洁篪说。

在回答记者关于当前中国外交政策和未来五年外交展望的问题时,杨洁篪指出,去年的国际形势发展的鲜明特征,可以用“变革”和“合作”来形容。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在曲折中艰难复苏,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新兴经济体在迅速崛起。

“我觉得世界力量的对比正在向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他表示。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随着综合实力的发展和国家心态的调整而逐渐显现出清晰的轮廓。从地区新安全观的提出,到“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实施,再到“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构想,中国外交战略正在向更加全面更为务实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如在被问及中欧关系时,杨洁篪就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各国越来越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因此,我们应该同舟共济,而不是相互排斥;应该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这才是和谐相处之道。

“为经济重点服务一直是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曲星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外交工作根据形势需要体现出不同的重点。改革初期,外交工作的重点是走向世界,建立经济联系。贸易扩大时期,外交为进入市场努力,为高技术合作进行有关的沟通协调。

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受世界经济冲击更大的特点,他认为经济危机警示我们要特别注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调整结构。

“而外交工作可以为这些调整提供具体支持,比如从国外引进扩大内需的技术和产品。”他举例说道。

新形势冲击传统外交

在立足于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立体外交”的出现也体现出了全球化时代外交工作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

杨洁篪指出:“当前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确实在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他说,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均衡”、 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趋向深入”以及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意愿“趋向上升”这三个“趋向”,将会有利于国际格局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同时在回答“全球治理”的问题时,他也谈道:“全球治理”的核心是国际社会各方要普遍参与、普遍受益,方式应当是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平台主要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依据是公认的国际法、国际关系准则和惯例。“全球治理”应该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不是相反。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也向表示,目前有别于国家间外交的领域外交的出现、大量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软实力”运作的重要性上升和众多“非国家”因素的广泛参与,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形势促使外交改变和突破传统观念,其内涵和形式都出现了新的扩展。”马振岗说。

在如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出现时,传统的国家间合作已经力不从心,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反映出外交主体已经由国家主导变成了国家与超国家组织的立体互动。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传递方式催生出了新的利益群体代表自己发出声音。

在形式方面,跨国合作已经不能简单为政府主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或者是跨国组织意见领袖更多地参与,已经将以往国家间合作的真空地带逐渐填平。在一个“无缝”的合作时代,跨领域合作应对共同问题已比以往更为便捷。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各国越来越成为利益的共同体。”杨洁篪指出。

曲星认为:“‘立体外交’是适应国际形势全球化对外界提出的新要求。”他指出,目前国际外交关系中立体型交流关系正在形成。外交主体多元化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外交方式,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通信的便利也推动传统的政治外交领域向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不断扩展。

“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身越来越丰富。”曲星表示,政府的职能部门多,呈现立体化。同时外交事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涉及的政府部门越来越多。伴随着时间空间缩短,直接由两个国家的主管部门联系的需求增加了。

这些变化也给中国的外交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中国高速发展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内外部的预期都有所提高。随着外部压力增加,内部情绪也可能上升。“民众希望政府更加有力地捍卫利益,而外界认为合作态度降低。”曲星认为,这样的内外不一致成为外交工作的难点之一。

财经知识

生活常识

合同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