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御任国寿迎来怎样的袁力时代
杨超御任 国寿迎来怎样的袁力时代
杨超御任 国寿迎来怎样的袁力时代 更新时间:2011-5-13 12:42:58 本报记者 黄晓琴 赵晓菲 近日,原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超因年龄原因辞任,由49岁的原保监会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接任。这一年,杨61岁。 6年前,杨从王宗章手里接过这一中国最大保险机构的权杖。那一年,王宪章63岁。这是杨超与王宪章的第二次权力交接。 如果说王宪章最大的挑战是中国人寿的股份制改造,杨超面对的是中国人寿的集团化道路; 那么袁力的重任之一是否就是打造金控集团? 1996年,国寿集团前身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承继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部人身保险业务和重组17家地方寿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进入了专业化经营时代。 1999年3月,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为国有独资的一级法人,直接隶属于国务院。 直到2000年1月,这一期间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掌门人是何界生。 2000年,时任香港中国保险有限公司的王宪章回到北京接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帅印。回来的时候,王宪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朋友请了个老头照看孩子,结果数月后小孩变得像个老头慢吞吞地答话,弯着腰走路,搬着小凳去晒太阳。 “中国人寿可不能像老头!”很快,2002年,王宪章提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计划。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迎来里程碑式的一年。2003年6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组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即国寿集团,并独家发起设立了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人寿。 同一年,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注册成立,2004年6月28日正式揭牌,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由国寿集团和中国人寿联合发起。 实际上,这里也正是国寿集团集团化道路开始的地方。只不过,此时的王宪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2005年,王宪章因为年龄原因辞任。曾经在2000年3月,从王宪章手中接任中国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杨超,再次接任王宪章,担任国寿集团总裁、党委书记。2005年7月起,担任中国人寿董事长。 如同王宪章上任第二年就提出股份制改造一样,2006年,以杨超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就制定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集团化发展战略。 “主业特强、适度多元”,这是与其他保险集团的集团化策略有些差别的。那就是“让寿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中国人寿特色鲜明的核心竞争力”、而“对综合经营保持清醒的头脑,稳健拓展财产险和企业年金以及相关配套的金融服务等新业务。”正如杨超当时所说。 所以,2006年,国寿集团、中国人寿发起成立国寿财险,杨超兼任董事长,5年后,公司在行业内排第六。 2007年,国寿集团、中国人寿、国寿资产共同发起设立国寿养老,4年后,它在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三大指标上有两项落后于平安养老。 除此之外,对海外公司、国寿投资、保险学院的改革工作也基本完成,一个集寿险、财险、企业年金、资产管理、实业投资、保险教育等业务于一体的我国最大的保险集团初具规模。 这样的思路让国寿集团获得了稳健的发展。但就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国寿集团明确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进行集团整体改制,在巩固强化现有寿险、财产险、企业年金、资产管理等主业的基础上,拓展培育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新业务领域。 如今看来,集团化改制,打造金融控股集团注定已是杨超未尽的工作,也就成为继任者袁力的任务。 如果说王宪章成就了2003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杨超则带来了A股市场的“保险第一股”; 那么集团整体上市的愿景是否将在袁力时代实现? 对于王宪章来说,中国人寿的股改从来不曾与上市的计划无关,或者说IPO正是股改的目的。 也正因此,股改过程中才“分拆上市”的方案:国寿存续,实际上指由母公司国寿集团负责1999年以前旧有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单及其续期业务和相应资产管理,只不过这部分资产多是蚀本保单、不良资产。而将1999年1月以后出售的所有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单及相应的资产,独家发起设立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予以上市。 王宪章拼命推动中国人寿海外上市,是有他自己的思考的。一方面,此时的中国人寿,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股改初期的公司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借鉴国外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 不管怎样,2003年12月,中国人寿终于在香港和纽约同步上市,并成为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上市那天,王宪章以23.25美元的开盘价购买了100份中国人寿股票。三年后的2006年,这些股票翻了4倍多。中国人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期间遭遇审计署披露母公司违规操作、美国股民诉讼披露信息不实等风波。 可是,此时王宪章已经离开,杨超已经继任,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回归A股”。 政策环境有了,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险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市场环境有了,此时,A股市场日臻成熟,并迎来新一轮牛市,工商银行等权重大盘纷纷登陆A股。 舆论环境也有了,自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保国际上市后,国内保险第一股之争就没有间断过,这无疑不是早晚的事。中国人寿凭借其先天优势,得到保监会的大力支持。 2007年1月9日,注定是记入中国人寿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中国人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终结了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保险股“零”的历史。也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寿险公司。 也许,回归A股是个水到渠成的工作,但业内一直认为,在杨超的日程表上,一定还有集团整体上市的计划,尽管这并不容易。 或许,这个愿景可以在袁力时代实现。 如果说王宪章带领中国人寿闯进了“全球500强”,杨超的政绩是集团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那么袁力的成绩单亮点会在哪里? 2002年,王宪章带领下的中国人寿提出“实现保费1000亿,跻身世界500强”的目标,当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287亿元,并首次入选《财富》“全球500强”企业。而3年前,这还是一家不堪重负、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国有企业 。 2005年底,王宪章离开的这一年,国寿集团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897.39亿元,占整个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50.36%;总资产达7121亿元,占全国保险业总资产的47%。其中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共计1606.81亿元,市场占比44.1%,总资产5592.19亿元。 这一期间的迅速发展,无疑得益于中国人寿营销网点的密集铺设。截至2005年12月31日,本公司个人代理人约64万人、直销人员约1.2万人,建立中介代理关系的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逾8.9万间。除西藏自治区外,中国人寿的营销网络已深入到每个县级行政区域及大部分乡镇。 这其中个人营销制度的引入和全面推行成为中国人寿的一大特色。从1996年到1998年,公司营销队伍由4万多人发展到20万人,保费收入从192亿元增加到540亿元,使得中国人寿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司64万个人代理人贡献保费达688.8亿元,占比42.8%。 另外,从产品上,自2000年4月中国人寿推出国寿分红两全保险和国寿分红终身保险两款分红保险后,公司以分红险为主的产品策略就已经开始确立,只不过这个时候其他类的产品也还比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4年,中国人寿还处在王宪章时代的时候,中国保险市场开始出现转型。正如当时王宪章所看到的,一是寿险市场上的保障型和期缴型产品越来越多;二是寿险业开始理性规划银行保险战略。 或许此时的他并没料想到未来不久银保渠道将成为行业的大头,但已经意识到我国保险业正在进入一个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型期。他认为,国内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必须转变观念,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益至上、服务竞争。 而实际上,在中国人寿2004年的已实现保费收入总额中,有27.8亿元来自趸缴保费业务,较2003年下降38.9%;另有476.7亿元来自期缴保费业务,较2003年上升46.2%,风险型新单总承保保费收入的期缴比例已达到86.2%。这一比例即使目前也是无法匹及的。 但是,主要的转型工作主要还是杨超来做的。 “我学过医,人的肌体要想健康长寿,绝对不要逞能一时,否则会在肌体内打下烙印,到一定时候必然暴露,危及生命”。关于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关系这个题目,杨超有自己的平衡法则。 2010年,中国人寿银保业务此时的占比已经达到50%。而至于分红险,已经超过七成,新单中的占比更是超过九成。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保费比重由2009 年同期的25.38%提升至29.76%;续期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重由2009年同期的38.20%提升至40.22%。 而且就是在杨超上任的第二年,国寿集团在2006年首次扭亏为盈,至2010年集团合并及集团本级已经连续五年实现盈利,合并净资产超过600亿元,化解利差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10年,中国人寿连续八年跻身《财富》全球企业500强,连续两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是国内唯一的“双世界500强”保险企业。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年,国寿集团的增长速度相比于其他几家大型险企是慢了些。 国寿集团保费收入由2005年的1897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3510亿元,增长了85%;总资产由7247亿元增至1.77万亿元,增长1.44倍。中国人寿的市场占比更是从2005年的44.1%下降至2010年的31.7%。 而同期,拿可比性强一些的太保集团相比,2010年,中国太平洋保险保费收入1435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了174%;总资产4757亿元,增长了217%。当然这其中有基数因素。 而至于未来,在中国人寿“十二五”期间“一轴两极六战略”的发展框架下,袁力成绩单的亮点会在哪呢? 如果说王宪章没有赶上险资运用的美好时代,杨超“执政期”算得上大展身手; 那么袁力还能在哪些领域发力? 1999年到2004年10月,险资运用处于间接投资阶段,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中央银行票据等。中国人寿2004年年报显示,截至2004年底,公司投资资产总额达3748.90亿元,投资收益率为3.5%。 大环境下,此时的王宪章恐怕也有心无力,即使此时国寿资产已经成立。 2004年10月,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并实施《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险资终于可以直接入市。后来,再到“国十条”后,险资运用渠道一步步继续放宽。 这段时间恰恰正是杨超的“执政期”。 过程有或者没有,结果都在那里。 第一年,2005年底,中国人寿公司投资资产为4943.56亿元,债券投资比例51.7%,基金投资比例6.8%,股票投资比例1.2%;投资收益率为3.86%。全行业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超过3.6%。 这一年,建行在香港上市,中国人寿获特批动用2.5亿美元境外外汇资金,认购4亿股建行H股。 第二年,2006年底,中国人寿投资资产6517.47亿元,投资收益率为5.50%。 这一年,先是中国人寿及母公司国寿集团全额认购中信证券规模达5亿股、金额总计46.45亿元的定向增发股票。后来是中行、工行、中国国航先后在H股或A股上市,国寿集团、中国人寿都有参与其中。 再后来国寿集团以320亿元人民币收购广东省政府持有的南方电网192亿股股份,成为仅次于广东省政府的第二大股东。还有,竞得20%的广发行的股权。 2007年,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提升至11.07%。 这一年初,中国人寿出现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基金发起人的名单之中,投资额10亿元左右。 2008年,受累于大市,公司实现总投资收益306.83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3.46%。 2009年,公司投资资产为人民币1.17万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5.78%。 2010年,公司总投资收益率为5.11%。 中国人寿从原远洋地产第三大股东中化集团手中收购4.23亿股远洋地产股份,还参与了农行的IPO。 无论是传统的债券、股票和基金,还是逐步放开的地产、股权、养老产业等,国寿集团都凭借其特殊的行业地位走在行业前端。为了方便投资投资,国寿集团设立了国寿地产、国寿海外、国寿信托等专门的子公司。 未来,袁力又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呢?保障房?养老产业?海外? 如果说王宪章的班子最原始,杨超的班子加入了新鲜血液; 那么谁将会成为三朝元老呢? 有事便有人。 王宪章时代,上市前,中国人寿班子人员有谢石洞、苗复春、万峰、时国庆、庄作瑾;班子成员在1999年公司改名之前就都在,不多不少。 重组上市之后,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宪章;副总经理苗复春,兼任国寿资产副董事长。非执行董事吴焰兼任国寿集团副总经理、国寿资产总裁兼董事长;非执行董事时国庆,兼任国寿集团副总经理,国寿海外董事长、国寿投资董事长、中保康联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龙永图、周德熙、孙树义、才让、范英俊,另外还有5名监事。我们注意到,此时吴焰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政府部门任职。 除了这些董事会的人员外,其他高管还包括万峰、林岱仁、李良温、刘家德,如今他们依然都在。 杨超时代的班子,国寿集团方面增加了张响贤、王建、王思东、刘建等,中国人寿方面增加了增加了刘英齐、周英、苏恒轩、缪平、邵慧中、许恒平、缪建民等。吴焰、苗复春中途离开。 尽管新面孔是有的,但是不难发现,其实头几位高管还主要是几位元老。比如国寿集团副总裁、中国人寿总裁万峰,中国人寿副总裁、国寿养老总裁林岱仁,中国人寿副总裁刘家德等。 从中国人寿2010年年报中看到,如今这些高管从年龄上看,大都还是有作为的时间,在未来的袁力时代,会有哪些人还会伴随国寿一直走下去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