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关注:取消考研年龄限制回归教育本义

商学院关注:取消考研年龄限制回归教育本义 MBAChina   教育部日前下发《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与往年相比,报考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的规定被取消。这意味着,今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将没有年龄上的限制。

40周岁一直是能否报考研究生的一道年龄分界线,有的高校规定“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有的高校则干脆要求“年龄在40周岁以下”。之所以如此,想必是因为研究生教育资源有限,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于是便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年青人。这与当年高考年龄限定在“25周岁以下”是同样的道理。

2001年,高考年龄限制被取消;13年后,教育部取消考研年龄限制。这两个“取消”均与高等教育大发展有关,都符合“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潮流,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教育开始挣脱功利思维的束缚,逐步回归其本义。

教育的本义是什么,看似简单,其实我们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为什么以前要对高考年龄、考研年龄进行限制?为什么要对有生理缺陷的考生进行专业限制(比如色盲考生不能报考园艺专业)?为什么残疾人上大学总是那么难?为什么老年人参加高考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所有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答案——对于国家而言,教育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目的;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则是通过教育获得生存的本领、奉献社会的能力。总而言之,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本”。

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教育资源有限,于是将之留给年青人,因为他们可为社会作更长时间的贡献;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可能无法工作,于是他们上大学总是那么难;老年人要上大学,在一些人看来简直是浪费教育资源,于是质疑声不断。

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本”看似无可厚非,但问题恰恰在于它过于功利乃至势利,并造成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比如,凭什么年轻人可以考研,40周岁以上的人就不可以?难道年龄大是一种罪过,就活该受歧视吗?再比如,教育资源是公共的,大家都有份,一个老年人或残疾人只要高考合格,凭什么不能分享之?为什么分享教育资源还要看一个人将作出多大贡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都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义:受教育是人人都应享有的权利,所以教育的目的不能太功利,不应该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唯一目标,而应以满足公民的受教育需求为最高目标;教育不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生存的本领、奉献社会的能力,更是为了满足人们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愿望;教育应首先着眼于对受教育者自己“有用”,这种“有用”可能是拿个文凭找份工作,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也可能只是为了享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滋补、充实精神、陶冶性情,实现个人价值。总之,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而不只是“以培养人才为本”。

由此观之,取消考研年龄限制是教育理念的一个进步,是教育摆脱功利、回归本义的一种体现。不管多大年龄的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有机会接受研究生教育,哪怕有些人毕业后立即退休,没有再为社会作贡献,这也是他的权利——只要他自己乐意就行,只要他觉得读研对自己“有用”就行。

Bitget官方APP下载

bitget怎样下载

bitget安全下载入口

bitget钱包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