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关注国际金融人才需建立国际人脉
商学院关注:国际金融人才需建立国际人脉
商学院关注:国际金融人才需建立国际人脉 MBAChina 萧霍绮文,是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学系副教授。她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获得市场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商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
见到萧霍绮文教授是在近期香港浸会大学的招生宣讲会上,尽管这位极具国际视野的市场学系副教授普通话并不好,但对于内地的对外开放过程却有着深入独到的看法。在她看来,无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是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都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基建型政策支持,在政策的设计上一定要“有胆识”。
政策框架要明确
日前,市场有消息称,广东粤港澳自贸区方案已于本月中旬正式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在与高层进行密切沟通,获批在望。据透露,广东在粤港澳自贸区政策方面,参照已出台的中国(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并进一步提出创新体制机制的思路与措施。如在“负面清单”方面,考虑到粤港澳金融合作等因素,比上海自贸区要更为开放。
无论是广东版的自贸区还是上海版的自贸区,最终都需要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开放和制度创新。对此,萧霍绮文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在设计上一定要有胆识,尤其在法律框架上一定要完善,条例必须明确。”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最初设计上海自贸区这个学术论证和政府层面论证的时候是“两条腿”走路,既谈到了制度创新,也希望能够从中央获得一些政策的优惠。但是到了国务院层面之后,高层领导最后拍板就只强调制度层次,就不能够再走老路,不能够使上海自贸区成为一个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应该把它变成制度创新的高地来实施。
“无论是自贸区还是国际金融中心城,都需要政府的支持。”萧霍绮文向记者明确指出,“但支持应该更多的偏向基础建设,包括*硬件的基础建设比如交通和网络,还有一些政策框架的基础建设。”
建立多国人脉
但与纽约、伦敦、香港等世界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现有的金融从业人才不论是在规模还是层次上都还有一定距离。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本身就是优秀金融人才聚集的过程,占据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高点。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实现向国际金融中心的升级,核心在于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开拓进取,集睿智与创新为一体的金融领军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优秀金融人才的捉襟见肘,成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遭遇的首要瓶颈,也羁绊着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业内人士指出,与到2015年,上海全市金融人才总量达32万人左右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上海现有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金融精英的培养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全球化的新环境,怎样的人才才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呢?萧霍绮文告诉记者,那必须一方面具备全球商务经验,具备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学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人脉网络。
因此,萧霍绮文鼓励内地的学生多走出去,可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这样会具备一个更宽阔的视野,能去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同时,她还希望学生们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因为将来他们有机会做一个高层管理者,他们不应该是一个为了有竞争力而不择手段的人,应该是一个拥有道德感的人。
欲了解更多关于财经资讯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html/cjxw/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