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花旗渣打净利润下滑外资银行缘何折戟在华零售金融 曾经风光无限的外资银行,上半年在华业务马失前蹄。  外资银行中国业务利润下滑,尤其是零售金融业务,被认为与经济增长放缓、网点规模有限等因素有关。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外资银行人士表示,在零售金融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型:轻实体网点重数字化,从今年起开始缩减网点;其次战略调整,从原来的多样化发展,调整到更具有盈利机会的业务上,比如信用卡、财富管理等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业务。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利润下降  近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相继公布了半年报。  2016年上半年,汇丰银行在亚洲地区的利润(除税前)为15.79亿美元,同比下降28%;渣打银行上半年在大中华区及北亚区收入22.51亿美元,同比下降25%。  此外,总部位于香港的恒生银行2016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利润(除税前)为5500万港元,同比增加了292.9%。但恒生银行在中国内地的利润(除税前)只占恒生银行整体利润的不足1%,市场贡献率微乎其微。  更早之前,东亚银行子公司东亚中国2015年营业收入46.83亿元,净利润2.09亿元,分别下降17.77%、73.68%。新加坡星展银行旗下星展银行(中国)去年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减少9%;净利润1.2亿元,同比减少66%。该行称主要是由于中国央行数次降息导致净利息收入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零售金融业务下降严重。  2016年上半年,渣打银行零售银行收入23.16亿美元,同比减少16%,该行大中华及北亚地区的零售银行税前利润为2.82亿美元,同比大幅缩水23%;汇丰银行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的利润为23.8亿美元,同比减少29.1%,该行未披露在华业务数据。花旗银行此前更被曝出自2009年以来其中国消费者银行业务已亏损近3.5亿美元。  谋求突破零售困局  外资银行中国业务利润下滑,尤其是零售金融业务的下滑,被认为与经济增长放缓、网点规模有限等因素有关。  上海某外资银行财富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外资银行中国业务利润下滑,风控是主要因素。由于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业务随着经济周期变化,个贷、房贷等信贷业务随之收紧。  至于零售金融业务困局,多位外资银行人士分析,零售金融业务本身是以量取胜的,而外资银行网点规模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网点成本主要来自租金和员工薪酬,由于网点少,因而都选在繁华地段,租金成本太高。  “以我们银行为例,零售金融业务是靠规模、靠量的,但对于吸收存款这件根本的事情,我们做得很辛苦。而中资银行网点多,我们不可能像中资银行一样成为普通民众进行日常交易的银行。而且,对于外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相对较严,业务拓展存在一定困难。”某外资银行零售银行研究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外资银行在国内更多专注零售银行业务。但其结构性产品、QDII产品难与中资银行相竞争。个人理财方面,外资银行2014年才被允许开展境内基金业务。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发行的最低预期收益率低于0的理财产品均出自外资银行。这类产品具有极高的收益上限,同时也拥有极低的收益下限。  数字化转型  多位外资银行人士表示,在零售金融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型。首先,轻实体网点重数字化,从今年起开始缩减网点,关闭绩效不好的网点,以此降低成本,同时为了弥补网点数量不足,积极向数字化尤其是移动端转型;其次,现在主要外资银行都在做战略调整,从原来的多样化发展,调整到更具有盈利机会的业务上,比如信用卡、财富管理等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业务。  以花旗中国为例,去年以来,花旗中国先后关闭四家网点。对此,花旗中国副行长、零售金融业务总裁任盛康曾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闭网点是根据客户行为和偏好的改变,以及市场环境而进行的调整,希望提升客户体验,以更多数字化渠道满足客户需求。  目前国内外资银行在数字化方面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推出手机银行,二是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客户可以通过绑定支付功能,实现便捷支付。  不过,外资银行数字化转型亦存在一定困难。  在多位外资银行人士看来,相比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中国业务的数字化刚刚起步,而且功能普遍远远不及。  “中资银行在移动端的发展走在全球前列,外资银行还在迎头赶上。”某外资银行零售银行研究负责人坦言,对比国内某股份制银行和所在外资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国内某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可以满足他的很多业务需求,而其所在外资银行的功能远远不及。(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