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少年班仅招收7届:从“不加雕琢”到“人为加工”-少年班投资多少
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声名在外,但很多人不知道,当年参与“少年班”试点的高校全国共有13所。上海交通大学从1985年到1991年,招收了7届少年班的学生,而今年正好是交大首届少年班学生毕业30周年。
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少年班学生入读大学的年龄在13周岁到16周岁不等。这些智力超群的未成年人早早进入大学,顶着“神童”的光环,享受“校宝级”待遇,甚至成为江湖上的“传说”。
冬日里,我们采访了交大少年班的班主任徐乃庄老师,他是85级少年班学生“亦师亦父”的角色,当年这些少年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培养计划、青春期烦恼,徐老师事事操心。30年中,这批学生的人生起伏徐老师也都看在眼里。这批学生后来的人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超凡的智力是否让他们后来的人生顺利而精彩?
30年前的“神童”今何在?85级少年班有26名学生,最小的学生入学时还不满13周岁,其中5名女生。生源主要来自上海、江苏、湖北等地,4年后顺利毕业。这些学生中有不少来自教师家庭,父母是大学老师或是中学的学科老师。
第一届上海交大少年班的生源比较好。徐老师分析,一方面是当时大学还没有全面展开扩招,积累的优秀生源量大;另一方面社会上总体没有对早慧少年的刻意培养,所以招来的学生天资真的都很高,是金字塔最顶尖的。
但这里的“天资”,又不等于“智商”。
85级少年班入学后参加了智商测试,26名同学中,智商分数高达140的有5位,最低的刚过及格线90分。后来才知道这5位同学都来自于某重点实验中学,接受过智商题训练。“这5位同学在班上的成绩并没有他们高智商分数那么拔萃,大概在班级的后1/3位置。”徐老师说,而那位“刚及格”的学生却在学校排名中达到前1%。
今年是85级毕业生毕业30周年的纪念,同学们早早就已经约定了聚会。徐老师说,这群学生目前发展的都不错,在海外发展和留在国内的各占一半,从事技术工作和跨专业发展(比如投资、创业)的也约各占一半,毕业生中有:
上海交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美国高通公司技术副总裁;美国名牌大学的终身教授;上海电力系统的技术负责人;跨国企业的共同发起人、合伙人和CEO;海外10亿美元量级投资项目的投资人……
徐乃庄(中)与少年班学生合影
可以看出,这批学生中有公司CEO、行业领头人、大学教授、公司的技术负责,发展多元,
虽然确实也没人作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成就,但平均生活幸福指数都不低,没有听说过生活状态差的。
更直白点说,当年牛X的神童,现在依旧很牛X。
少年班的“神童传说”
当时的交大少年班确实有不少“神童”的传闻——
“他们的智力、体力确实跟普通人有差别。我们每天学习,苦哈哈地熬夜刷题,通过考试还有点悬。而少年班或者试点班的学生,成天也看不到他们学习,也踢球、玩游戏,考试却能轻轻松松过。”徐乃庄的儿子徐琨当时年龄和少年班的学生相仿,他们时常玩在一起,对少年班学生的天赋他至今“眼馋”。
少年班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年要学习基础课程,其中包括一门《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有多难?现在大学生可能会对《高等数学》深恶痛绝,觉得这是整个大学期间最容易挂科的科目,在毕业于中科大核物理专业的徐乃庄眼里,《高等数学》相当于搬砖——全是体力活,《数学分析》才是脑力活。
徐乃庄至今记忆犹新,有位学生进校时间比较晚,错过了《数学分析》这门课。老师花了3个半天时间给他单独辅导,剩下的全靠自学。结果这个学生愣是只用了半个学期,学完了整门课程,还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
徐乃庄在交大的工作对象,除了少年班的学生,还有优异生(前1%)、优秀生(前10%),接触的都是最顶尖的学生。在这个范围里,像那位自学《数学分析》的学生那样智力超群学生,还是相当相当稀缺的,他的学习方法和成就也无法模仿的。
能让这些早慧少年脱颖而出的,除了智力因素之外,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超强的学习能力、求知欲、学习习惯、毅力等等。
“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较同龄人早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选拔少年班学生时,学校参考的是这几个标准。
虽然这些学生较同龄人成熟,但他们离家上大学的时候也都是未成年人,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确保他们跟上大学课程,学校方面调动了不少资源。少年班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徐乃庄把铺盖带到了学校,跟这些学生同吃同住,带他们参加各种展览,出游,安排丰富的文艺和体育活动,是一种特别的“养成教育”。
可能与上海交大少年班的低调处事有关,这些学生一直没受到太多的打扰,大二结束时都顺利进入专业学习,和普通大学生一起上课。
生源下降,少年班7年后停招
1991年,举办了7届的上海交大少年班落幕。背后原因和逐年下滑的生源质量分不开。如果说刚开始招收到的学生多是“不加雕琢”的资优少年,后面几届的少年班学生就有“人为加工”的痕迹了。
有一位来自常州商人家庭的独子,超前学习进入了少年班。中学时,他父亲给他请了一对一家教,让他把高中课程一口吞下。进入到大学后,他很难跟上大学的课程,他已经习惯了老师一对一给他授课,听不懂大班课!最后因为太多成绩不合格,只能转学进入常州当地的一所普通大学。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有些地方会针对上海交大少年班的考试举行一些应试培训,他们能通过考试和面试,但入学后学校发现,这些学生并没有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聪明才智和求学热情,后劲很不足。于是,校领导征求了徐乃庄的意见,他还考虑到教师配备跟不上,建议学校停招少年班。
能达到他们心目中真正少年班要求的学生,人群中的数量是极其稀缺的,怎么可能批量生产呢?到后来几届,资优少年、偏才、怪才又往往会被吸引到中科大少年班。
“即便手握最好的生源,中科大少年班举办40多年来,每年招生规模在30-40人左右,杰出人才的成才率可能也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么高。”
徐老师说。
人们对少年班的期待落空了吗?
在谈起少年班这个话题的时候,一般家长的看法都会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对早慧少年的羡慕,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拔成“神童”;一面是质疑他们的高智商低情商,认为大部分不过也是泯然众人。
当然少年班学生并非一事无成,然而人们总觉得还不够,少年班里要是没冒出第二个牛顿,第二个爱因斯坦,就是少年班的失败。毕竟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培养几个拔尖的苗子,还是提高整体基础教育水平,是一个二选一的难题。
那么,举全国之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最后仅仅是做到了个人生活方面的成功,没有影响到更大范围,这就是一种浪费。
徐乃庄对85级少年班的学生充满感情,在这个问题上,他还是透露出“读书是为了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执着。学校在对少年班学生或者前1%的资优生方面期待是让他们能尽早走上科研的道路,从事技术创新等工作,过上富足的好日子符合个人和家庭的期待,但这离学校、社会、国家对资优生的期待还是有一定距离。
这不仅是少年班学生的遗憾。徐乃庄前后还曾接触过20余名世界中学生数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他们展现出超凡的数学才能,综合素质方面发展均衡,兴趣爱好广泛,但至今成为出类拔萃人才的也很少。这和学生自我选择和自然规律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也不仅是中国资优生教育特有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特尔曼(Lewis.M.Terman)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实验,他通过智力测试将智商大于等于140分的孩子划分为天才,并以此为标准筛选出了1528名“天才儿童”——他当时相信,智商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随后,美国政府负责为这群孩子提供最前瞻的教育资源、最优质的师资,并对他们精心培养。
五、六十年后,人们依旧可以追踪到800多名“神童”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特尔曼是对的。这些孩子人到中年时,总共发表了2000篇学术论文,获得了至少230项专利,他们的平均收入是全美人均收入的3倍。
虽然拥有平均高达147的傲人智商,这些人中还是有1/4做着小职员、警察、推销员等默默无闻的工作,大多数人也并没有成为科学家,没有一个人的贡献可以媲美当时诺贝尔奖的得主。最终,在实验进行了25年后,
特尔曼承认“才智与成就远非完美相关”。
晚些时候的1974年,英国教授琼·弗里曼从开始跟踪210名极具天赋儿童的成长,她发现其中只有6人(3%)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而那些被世俗定义为“成功”的人,反而都是更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人格特征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
赶超进度的学习,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少年班黯然收场(仅有3所大学招收少年班学生,其中又以中科大的办学目的最接近初衷),从某一角度也证明了
“少年天才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如此之低,而绝大部分学生智力方面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这个事实,把大量资源堆砌到某几个小神童身上的做法性价比并不高。
绝大部分的孩子智力在中等水平上下,他们成功的概率并不特别低,
但现在,在“剧场效应”的影响下,举全家之力投资教育,赶超进度学习的现象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并不鲜见:知识点越来越难,刷题量越来越大。这种拔尖学习的方式真的明智?
孩子的身心成长遵循自然规律,今天1+1要教几十遍,半年后他就能自然而然理解自然数的加法。
对智力寻常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在超前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即便付出了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也换不回竞争优势的时候,学习成为了他们挫败的来源。
赶超进度的学习就算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又如何?徐乃庄老师的原话是“这些孩子没有后劲”。
即便孩子的智力优于常人,学有余力,赶超进度的学习是否真的有必要也待商议。正如郝景芳所说:
有才能的孩子,原本应该在人生的深度和厚度上超越同龄人,但如果仅仅为了追赶进度,反而匆匆滑过人生,实在很可惜。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力,超前抢跑固然看上去熠熠生辉,但是把深度理解能力扎根进土壤,初期默默无闻,后期参天大树。
“尊重孩子的选择,聆听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去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兴趣、质疑精神和责任感。尽可能全面发展,不要单科独进。”徐乃庄与资优生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他在面对自己目前唯一的教育对象孙子的时候,给出了这样的教育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