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⑰上海的香气,珍贵的记忆!那些还在卖栀子花白兰花的阿婆-上海星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有人讲,栀子花开,才是夏天。最近,有市民朋友家中种植的栀子花陆续绽放,也有师生在校园里看到洁白散发着清香的栀子花。不过,曾经弄堂里熟悉的“栀子花,白兰花……”叫卖声现在已经听勿到了。
那么,如今在上海市中心,阿拉还能看到卖栀子花和白兰花的阿婆吗?对于上海市民来说,栀子花和白兰花意味着什么呢?本期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节目,我们寻访到部分卖花的老人,听听她们的“卖花经”,同时采访多位嘉宾和市民,请他们分享各自观点和看法。
视频加载中...
[xss_clean]
[xss_clean]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节目
那些在市中心卖花的老人
有市民朋友告诉我们,现在市中心还能看到卖白兰花和栀子花的老人,只不过没有以前那样普遍和常见了。据说,这些老人卖花主要集中在重庆南路天桥、南京西路,鲁迅公园等市中心几处地方。
“全上海(白兰花栀子花)大概我卖得最便宜了!”在重庆南路天桥的一角,我们遇到了正在卖花的周阿姨,白兰花售价三块钱一对,有一位老主顾来,手机刷一下二维码,付了十块钱,拿了N对(N>3,数字保密)走了,这个价格很实惠。周阿姨告诉我们,她卖花多年,但价格一直没有涨过:
白兰花人家卖四块钱、五块钱一对,我只卖三块钱。今年鲜花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了,成本也提高了,我还是卖三块钱。因为老客户太多了,我不好意思涨价。
周阿姨的白兰花售价三块钱一对,量大还可以优惠
周阿姨告诉我们,以前有咖啡馆一直从她这里进栀子花,一买就是上百元。据说,咖啡馆买回去是为了做一种特调的风味咖啡,并且让咖啡带有栀子花特别的香气,这倒是让人对咖啡的“花头经”多了一些新的期待。
周阿姨是杭州人,孩子在杭州生活,老伴已经去世,如今她独自生活。对于周阿姨来说,卖栀子花带给自己的乐趣主要是能消磨时间,因为自己一个人在家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
而对于在附近天桥上专心致志串花的丁阿姨来说,卖花不仅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据丁阿姨自己介绍,她是四川人,老伴是从上海支边到新疆的,两人在新疆认识并结婚。回到上海之后,老伴退休两年就去世了,当时丁阿姨儿子大学还没毕业,她就出去打工供儿子上大学,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收入来源,当时有一位朋友介绍她去卖花,丁阿姨从此就转型成为“卖花阿姨”。
对丁阿姨来说,她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卖花
但卖花并不是一帆风顺,这其中也经历了一番挫折与磨砺,丁阿姨告诉我们:“刚开始自己卖花时不熟悉,也挣不到钱,后来慢慢学会了,生活才开始有了好转。如今,我的兴趣爱好就是卖花。”
对于自己坚持了将近小二十年的卖花生涯,周阿姨认为还是很有意思的,“在上海,戴栀子花是一种传统,还能让人想到小时候的情景。看到有人来买花了,叫一声‘奶奶’‘阿婆’,我很开心。”
在黄陂路站地铁口的马路对面,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串花的扬州阿姨。她告诉我们,自己的母亲以前也是卖栀子花和白兰花的,所以她从小耳濡目染并学会了这门手艺,对她来说,卖花也可以赚一点小菜钱。
卖花的扬州阿姨,据说是从她母亲那里学会了这门手艺
南京西路王家沙总店门口,曾有一位阿婆摆摊卖花多年。在王家沙市场部孔经理记忆当中,这位阿婆应该是上海人,年龄大约70多岁,满头白发,胖胖的,态度和蔼可亲,有时候还会送给自己做好的栀子花。如今,上海阿婆已经不来王家沙总店门口摆摊卖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芜湖来的阿姨。据这位阿姨自己向店员介绍,她今年68岁,是一位残障人士,视力有一点问题。
王家沙总店门口,芜湖阿姨给小女孩别上一对花
在徐家汇美罗城门口,常常会看到一位卖栀子花、白兰花的老阿婆,她在这里摆摊卖花多年,而价格也在不断水涨船高,并创出单价二十多元的新高,而不少卖花的同行也对她的做法也嗤之以鼻。在上海自媒体人印济良看来,这位老人堪称上海滩的“卖花刺客”,那天下班时,他正好遇到老阿婆在卖花:
开价25块钱,价钿实在太狠了!她解释说老板涨价了,自己也没办法。对我来说,10元是心理价位的极限了;当我还价到10块钱时,她追上来要把栀子花塞给我!
美罗城门口,卖栀子花的阿婆已经不见踪影
印济良将自己买花的所见所闻通过短视频发布之后,迅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6月17日和6月18日两天上午,我们特意前往美罗城门口蹲点,但没有看到这位卖花的阿婆,据一位保安介绍,因为前段时间有人反映了老阿婆高价卖花的情况,所以就不让她在美罗城门口摆摊卖花了。附近地铁出口一位保安也表示,老人至少有一个多星期没出现了。也许,这位阿婆哪天又会“重现江湖”。
栀子花和白兰花外形有区别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谈峥教授是学者,同时也是作家、翻译家,对花花草草也颇有研究,出版有散文集《人间花事》,举办过个人摄影展《花影》。因为有些市民搞不清楚栀子花和白兰花的区别,谈峥教授向我们做了说明:
栀子花是常绿灌木,叶片油亮深绿。有大中小,还有单复瓣之分,还有叶子带金边的。上海街头花摊出售的一般都是带一段枝条的大种栀子花,供顾客买回家瓶插,纯白色,带浓郁甜香。栀子花在上海是黄梅季节开放,所以上市时间很短。
上海市民家中的栀子花与白兰花(左边为栀子花,右边为白兰花)
而白兰在南方可以长成大乔木,但因为畏寒,上海地区只能见到小树,冬季要入室避寒。白兰花的叶子比栀子花的叶子要大,但没有那么深绿油亮,花瓣也是白色,较栀子细长,花清香。花摊一般只卖白兰花的花苞,通常用铁丝串起,供顾客佩戴或悬挂。白兰花整个夏天都有供应,较栀子花上市时间要长得多。
栀子花带来熟悉的记忆和味道
栀子花、白兰花带给人们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曹语庭博士看来,栀子花、白兰花和茉莉花是夏季一道别致的小风景:
当主持人山山问我现在还会买栀子花吗,我正好漫步在黄梅雨季来临的校园里,教学楼一侧种着细细密密的栀子花,洁白清香,洋溢着青春毕业季的热烈与伤感。
林宝原唱沪语歌曲《栀子花白兰花》来自:上海星外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00:0004:08
作词:张海宁 作曲/编曲:覃晔 音乐监制:芮文斌
林宝演唱的那首《栀子花白兰花》浮动着上海夏天的香气,以前街头卖花的多是苏州籍、上海籍阿婆,一贯清清爽爽的模样,在街头安静地卖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手串,花朵整整齐齐地铺在湿毛巾上,这幕场景不禁让人想到“今世卖花,来世漂亮”的美好愿景。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里的栀子花(曹语庭 拍摄提供)
现在,曹语庭偶尔在淮海中路天桥上遇见几个卖花老人,“听口音不再是苏州阿婆和上海阿婆了,但是栀子花香气依旧,这是专属于上海夏天的香气,每年夏天都有一个永恒的约定。”
在美食人士玫瑰公主看来,栀子花带给自己的是外婆的记忆和妈妈的味道:
以前女子不用香水,用白兰花或栀子花的女子一般都有点文化的人家,未必一定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但也是对生活有点要求的女性。小时候家里没有冰箱,到了晚上,母亲从衣服上取下栀子花,撒上一点水,再用湿手帕或纱布包起来,据说这样能保存三到四天,但花的芳香与头两天已经差了很多。正所谓一个时代一种需求,因为栀子花放不长久,现在女性自然都用香水代替了。偶尔看到卖花的阿婆,即便买花,也只是放在家里闻闻味道,不会再别在身上了。
白兰花和茉莉花(网友图片)
对于美食作家食家饭来说,她每年都可以闻到栀子花、白兰花的芳香,因为院子里就种了栀子和白兰。到夏天开花时,她会摘个一两朵,就放在碟子里闻闻。
在食家饭的记忆当中,马路上卖的栀子花从五块到二十块都有,价格要看花的大小和串法,而与香水相比,栀子花的香气是截然不同的:
栀子花奶味的甜香是孩童式的,也是入世俗气的香味,高级香水少见有用到这种味道,但在女人腕边、衣襟上别一朵,再被夏日汗津津的温热体香一熏陶,那真是美。
记得那年买下自己称心的房子,钥匙交到我手上那天,一个人走进院子,也正是栀子花开的季节。因为置屋的前半程经历颇有些曲折,而结果却大顺,站在楼门口不由愣怔半晌。忽有一阵清风吹来,带着浓烈的栀子花香,这花香像在背后轻轻推了一把,将我推进门去。转头一看,院门口一株一人高栀子树,二三十朵花开得正盛。“你知道那地方,栀子花儿开放……”
栀子花开 (食家饭 拍摄提供)
碟子里的白兰花 (食家饭 拍摄提供 )
有人想写那位卖栀子花的老人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陶赋雯6月17日去苏州,夜晚游平江路时,她看到路边坐着一位穿着雨衣打着伞的卖花老人,“当时看到阿姨在雨中卖花,于心不忍,赶紧买一朵茉莉戴上,希望老人早点散摊回家。”
平江河畔夜来香,阿姨在雨中卖花 (陶赋雯 拍摄提供)
多年之前的一个酷热暑天,陶赋雯在街头看到一位老奶奶卖花,出于同情心,陶赋雯让老奶奶给自己快蔫掉的花:
我脖子上挂一对白兰花,手上戴一串茉莉花,奶奶帮我戴上,我陪她唠嗑。走前我又买了两束挂件,是可以风干的茉莉花,送给沿路惜缘的人。奶奶说,好人一生平安。
手上戴一串茉莉花 (陶赋雯 拍摄提供)
每到栀子花开的季节,资深媒体人、女性专栏作家盛祝莲总会买一对栀子花并戴上,还会买上一束花插在家中或办公室的花瓶里:
以前办公室的年轻女编辑都会戴栀子花,她们还会买来送给同事。城市当中卖栀子花的这个群体我已经关注十几年了,也采访过个别人,因为我一直想写写她们,她们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以前办公室在嵩山路时,那时黄陂南路地铁站总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卖栀子花。只要时间允许我总会去买,当时心里想,可以让老人早点卖完花回家休息,多买一朵花,老人也可以多赚一点钱,万一她家需要靠卖花贴补呢?
盛祝莲曾在淮海路的巴黎春天门口买过栀子花,并采访过卖花的老人:
那位老人大约八十多岁,一说话就笑。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老人说是为了打发时间,她并不想在家坐等养老,她家生活富裕,儿子收入高,不想让她出来。但老人说卖花开心,看到女生戴上她做的花很美,她心里更开心,我听了非常感动,一直想写一篇《那位卖栀子花的老人》。大约在四年前,我注意到买花的人群中开始出现年轻的男性白领,不过,卖栀子花的老人开始逐渐减少。
本期节目,我们特别献上一首由林宝演唱并参与拍摄的沪语原创歌曲《栀子花白兰花》MV,送给各位市民朋友。请侬仔细听听片尾,上海人熟悉的卖花声回来了伐?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往期节目: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① | 对话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亮相央视,好戏勿断,就想让侬欢喜!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② | 电影学者解读《中国乒乓》,带来独家“彩蛋”,主持人流泪观影,太感人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③ | 和复旦教授兜兜逛逛大学路,未来周末有望变成步行街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④ | 梅花樱花桃花,你能分得清吗?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⑤ | 网红马路永康路有啥大变化?当年“咖啡三巨头”影响定位,迭代更新的小马路会更精彩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⑥ | 黄浦江畔的“温度计”不见了,背后有段上海城市工业记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⑦ | 两百年前造的本地老房子重修了:九旬老人居住其中,年底有望亮相开放!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⑧ | 衡山路上这座老宾馆有新故事了,1934年的海派经典即将重现!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⑨ | 昔日车站码头厂房变身文艺打卡地,看上海工业遗产如何唤醒记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⑩ | ZIKAWEI勿好用?徐家汇英文名字应该怎么写?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⑪ | 峨眉路还是峨嵋路?“一路二名”由来已久,写法有望统一!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⑫ | “屋里厢”原来是错的?“上海宁”写法也不对!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⑬ | 寻找上海咖啡馆的“原点”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⑭ | 寻找上海解放的历史记忆!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⑮ | 重新归来,再次相聚!上海影城“老友记”
上海会客厅·山海经⑯ | 在“书报亭”聊聊喜欢的老电影,这本新书赶上电影节开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