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启动收购背后:增速不及茅台,频频处罚经销商-五粮液收购多少家酒厂
11月3日,记者从五粮液公司内部独家获悉了其“强强联合”收购计划的最新进展。
“20亿以下的都不考虑。”
一位五粮液管理层人士直接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筛选标的企业,原则上,20亿以下的企业都不考虑,宁可空,不可滥。”
一位接近五粮液管理层的投资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规模在20亿以上的酒厂不少,可选标的有几十个。
不过,他也表示五粮液的收购地域不局限于国内,目前也在联系一些欧洲、澳大利亚的企业、协会。标的企业也正在筛选过程中。“收购国外企业是出于拓展产业链的策略,目前白酒的消费场合主要是商务宴请,而商务场合也需要洋酒,所以白酒企业需要拓展这类产品。不过国外的酒庄一般固定资产很重,20亿的预算可能不够。”
而在启动收购背后,是五粮液与贵州茅台差距巨大的事实。并且,五粮液近期提价动作频频,并多次处罚经销商,以期整顿市场。
复苏阶段急于突围
前述投资人还向记者透露,其实从三四年前开始,五粮液一直在做并购。
此前,五粮液的并购主要是为解决生产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处理"不合适"的产能,收购标的较小,也没有市场影响力。
具体地说,五粮液酒厂生产的每1吨酒中,最多只有50%能成为符合品牌定位的高端酒,剩余的产能则需要收购一些规模较小的酒企,做成中低端的产品来销售,这也算是利用现有产能,向低成本方面扩张。
而未来,五粮液的收购计划会更倾向于强强联合,这也是在学习茅台和洋河的做法。
1999年,茅台收购习酒,两年后茅台上市;2010年,洋河收购双沟,组建苏酒集团。这些在业内看来,都是成功的收购案例。
五粮液的收购思路为何发生转变?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或许是为了在行业复苏阶段,突破竞争对手对其市场份额的入侵。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本质上,白酒需求结构在过去几年内发生了良性转变,大众白酒消费升级,支撑了大部分中高端白酒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及地产复苏、餐饮行业回暖等积极因素也带动商务需求增加。
中高端白酒市场在"黄金十年"结束后的低迷期正在过去,再次进入上升通道。高华证券的研报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白酒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9%,高于上半年20%的增速;净利润增长42%,较上半年的25%明显加速。
数据显示,五粮液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19.78亿元,同比增长24.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65亿元,同比增长36.53%。
但是,在交出5年来最好的同期成绩单的同时,五粮液也难以忽视愈加严峻的竞争局面。
随着黔酒(以茅台为代表)、苏酒(以洋河为代表)的凶猛增长,历史悠久的川酒面临着"进步越慢,领地越少"的紧迫局面。在资本市场上被茅台远远落下的五粮液,正试图通过"强强联合"的收购,进一步开疆扩土,以求拉小差距。
除了通过收购处理产能,五粮液也调整过产品价格。
2016年,五粮液两次将普五的出厂价格上调,从659元/瓶涨到739元/瓶。在年度股东大会上,五粮液上市公司董事长刘中国强调称,五粮液价格是恢复性调整,符合品牌定位,总体产能达不到目前市场需求。
至于当前,前述五粮液管理层人士透露,公司暂时没有主动提价打算,而是把目标放在做大需求。
业绩增速弱于茅台
五粮液业绩增幅明显,但是同茅台相比,仍然逊色不少。
贵州茅台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4.5亿元,同比增长59.4%;实现净利润199.84亿元,同比增长60.31%。贵州茅台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额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从业绩数据看,高端白酒龙头第三季度销量增加,营业收入环比加速增长。尤其是在中秋加国庆的传统旺季前,茅台等高端白酒控价放量,超出市场预期。如贵州茅台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大增116%,五粮液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长43.03%。
从收入上看,大约两个五粮液才能抵得上一个贵州茅台;而从业绩增速上看,五粮液也差距明显。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五粮液前三季度的增幅未达到预期。
白酒专家蔡学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对比起来,五粮液和贵州茅台之间的差距,的确是越来越大,五粮液前三季度的业绩也未达到自己的高预期。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净利润恰恰是合理的,这才是真实的行业反应。”
蔡学飞称,“贵州茅台是不可复制的,五粮液是浓香型白酒第一大品牌、龙头企业,而贵州茅台是酱香型白酒的代表。不过不得不指出来的是,五粮液需要在资本规模和品牌层面向茅台看齐。”
值得注意的是,被誉为白酒企业“蓄水池”的财务指标——预收账款,五粮液该项指标出现下降的趋势,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近18亿元。
而同为川酒的泸州老窖,尽管两家公司体量不属于同一级别,但泸州老窖的预收账款却有所增长。数据显示,泸州老窖的预收账款为14.35亿元,较半年报环比增加6.21亿元,且较去年三季报同期也增加1.64亿元。
蔡学飞和记者交流时称,预收账款的变化反映的是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强弱关系。五粮液的预收账款出现缩水,可能与五粮液近期做的招商调整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系列的调整也将会带来结构上的变化。“预收账款代表着未来的预期,由此看出,五粮液对未来的态度更为谨慎。”
频频处罚经销商
近日,一份由五粮液品牌管理事务部下发的《关于对2017年8~9月违约经销商进行减量的通报》文件流传到坊间。文件显示,五粮液对涉嫌“搭便车”违反合同约定并跨区域渠道销售的31家经销商进行了通报,并对36家经销商进行了减量。该消息也得到了五粮液经销商的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9月份处罚6家违规经销商售后,再次出现的惩罚消息。此前的9月19日,五粮液品牌管理事务部发布了《关于终止6家多次多地违约销售经销商剩余合同计划执行的通报》,终止执行与宜宾市开元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经销商的剩余合同计划。而今年的前8个月,五粮液已经清退了44家经销商。
五粮液方面向记者表示:“对于违约销售的这种处罚属于公司的日常管理,是定期会做的工作,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实际也是为了保证绝大多数经销商的利益。”
对于五粮液的这种处罚,一家受影响经销商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跨区域销售的问题肯定存在,虽然指定一些区域卖,但经销商的货下放后,不清楚下面的人再把货卖到什么地方。”
而触发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价格。这名负责人透露,尽管“普五”的官方建议零售价是969元,但是“有些人810元的价格拿到货后,850元就卖出去”,货的区域分布也很不均衡,一些经销商就会选择把货卖到货少的地方,这就造成了跨区域销售。
据《中国经营报》此前报道,有白酒经销商告诉记者,五粮液处罚经销商在于要求经销商配合厂家耕耘市场、渠道下沉,“此前有部分白酒经销商做过货刚到本地仓库,就转手倒卖出去的行为,这对于厂家来说是非常伤害其品牌的。目前的市场已经属于细分市场时代,大流通时代一去不复返,厂家对经销商的要求也就更多了。”
“五粮液必须通过价格不断微调,在所有白酒企业冲击高端白酒的环境下,坐稳‘行业第二品牌’的座位。经销商对于企业来说属于松散的组织框架,将经销商有效地管理起来,是白酒企业在细分市场的情况下必须做的。虽然经销商和酒企在经营上属于平等关系,但为了保证实现品牌的价值,‘处罚’经销商成为企业不得不做的事情。”旗硕物联咨询经理苗红说。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投资者报、澎湃新闻、中国经营报)
·END·
版权声明:“新消费”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010-88890472
新消费
微信号:Newconsumer
由《中国经营报》快消连锁版组打造
挖掘消费行业新趋势、新机会与新模式
打造快消业与连锁业上下游良性联动的新型生态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