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杜甫的诗句,让我们得以管窥宜宾名酒的历史。川酒,产量大,名牌众多,在中国消费市场上曾留下“川酒云烟”的名声。川酒的“带头大哥”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粮液),市值曾碾压初到A股的茅台。

但随着黔酒、苏酒的崛起,五粮液渐渐被茅台拉开了5435亿元市值的巨大鸿沟。

要振兴川酒,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11月3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五粮液公司内部独家获悉了其“强强联合”收购计划的最新进展。

“20亿以下的都不考虑”

一位五粮液管理层人士直接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筛选标的企业,原则上,20亿以下的企业都不考虑,宁可空,不可滥。”

一位接近五粮液管理层的投资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规模在20亿以上的酒厂不少,可选标的有几十个。

不过,他也表示五粮液的收购地域不局限于国内,目前也在联系一些欧洲、澳大利亚的企业、协会。标的企业也正在筛选过程中。“收购国外企业是出于拓展产业链的策略,目前白酒的消费场合主要是商务宴请,而商务场合也需要洋酒,所以白酒企业需要拓展这类产品。不过国外的酒庄一般固定资产很重,20亿的预算可能不够。”

五粮液甚至在考虑跨界收购,如果有合适标的,不排除金融板块的企业,而这可能使预算变成“上百亿”。

前述投资人还向记者透露,其实从三四年前开始,五粮液一直在做并购。

此前,五粮液的并购主要是为解决生产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处理“不合适”的产能,收购标的较小,也没有市场影响力。

具体地说,五粮液酒厂生产的每1吨酒中,最多只有50%能成为符合品牌定位的高端酒,剩余的产能则需要收购一些规模较小的酒企,做成中低端的产品来销售,这也算是利用现有产能,向低成本方面扩张。

而未来,五粮液的收购计划会更倾向于强强联合,这也是在学习茅台和洋河的做法。

1999年,茅台收购习酒,两年后茅台上市;2010年,洋河收购双沟,组建苏酒集团。这些在业内看来,都是成功的收购案例。

复苏阶段急于突围

五粮液的收购思路为何发生转变?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或许是为了在行业复苏阶段,突破竞争对手对其市场份额的入侵。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本质上,白酒需求结构在过去几年内发生了良性转变,大众白酒消费升级,支撑了大部分中高端白酒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及地产复苏、餐饮行业回暖等积极因素也带动商务需求增加。

中高端白酒市场在“黄金十年”结束后的低迷期正在过去,再次进入上升通道。高华证券的研报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白酒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9%,高于上半年20%的增速;净利润增长42%,较上半年的25%明显加速。

随着10月结束,白酒企业三季报披露陆续完成,五粮液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19.78亿元,同比增长24.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65亿元,同比增长36.53%。

同花顺数据显示,11月2日,五粮液现身深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位居深股通港资成交额第4位,港资总计成交1.88亿,净买入1.16亿,净买入额占该股当日总成交量的6.4%。今年以来,五粮液上涨101.37%,上榜深股通188次,年内外资累计净买入29.57亿。

但是,在交出5年来最好的同期成绩单的同时,五粮液也难以忽视愈加严峻的竞争局面。

随着黔酒(以茅台为代表)、苏酒(以洋河为代表)的凶猛增长,历史悠久的川酒面临着“进步越慢,领地越少”的紧迫局面。在资本市场上被茅台远远落下的五粮液,正试图通过“强强联合”的收购,进一步开疆扩土,以求拉小差距。

除了通过收购处理产能,五粮液也调整过产品价格。

2016年,五粮液两次将普五的出厂价格上调,从659元/瓶涨到739元/瓶。在年度股东大会上,五粮液上市公司董事长刘中国强调称,五粮液价格是恢复性调整,符合品牌定位,总体产能达不到目前市场需求。

至于当前,前述五粮液管理层人士透露,公司暂时没有主动提价打算,而是把目标放在做大需求。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欧大师隔热隔音门窗

欧大师高端系统门窗定制

断桥铝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