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铝合金门窗的电话
文章目录:
1、「今日温视关注」小区业主违约封窗引不满;泰顺商超粮油库存充足;违反防疫规定接诊 龙湾一诊所被责令停业2、让困难残疾人“住有安居”我区为100多户困难残疾人家庭修缮房屋3、回眸龙湾
「今日温视关注」小区业主违约封窗引不满;泰顺商超粮油库存充足;违反防疫规定接诊 龙湾一诊所被责令停业
来源:温州广电-快点温州
两业主不顾契约封窗引不满
近日,龙湾区机场大道绿城留香园的业主向《温州零距离》反映,他们在购房时都签署了一个项目临时管理规约,约定不得封闭阳台。可是该小区有两名业主没有遵守这样的约定,自行将阳台栏杆拆除,用铝合金窗户将阳台进行封闭,他们认为这样破坏了小区统一的外立面。
点击查看视频:
《温州零距离》温州号
泰顺商超粮油库存充足
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引发热议,不少市民过度解读,一时间掀起了囤货热潮。
点击查看视频:
龙湾一诊所违反防疫规定接诊被责令停业
龙湾一诊所违规接诊新冠肺炎十大症状患者行为被责令停业。昨天,记者从龙湾卫健局了解到,昨前两天,龙湾区卫生监督所全体执法人员取消双休开展医疗机构巡查,对于只顾经济利益,擅自接诊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患者的医疗机构,一经发现,将从严、从重进行顶格处理。
点击查看视频:
来源:快点温州APP
初审编辑:卢潞
责任编辑:叶红
审核:钱中彪
主任监制:陈泰涨
监制:陈亦全 陈希瑜
总监制:陈振仕
推荐阅读↓↓↓
本文来自【温州广电-快点温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让困难残疾人“住有安居”我区为100多户困难残疾人家庭修缮房屋
“现在住得很舒服,以前跟现在没得比。”日前,当区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大龙街沙涌村困难残疾人江永岐家中回访了解房屋修缮情况时,江永岐开心地说。
今年64岁的江永岐属于肢体残疾二级,长期卧床,平时的生活靠亲戚朋友照顾,因行动不便无法工作,主要收入来源是村分红和亲戚帮补。
江永岐孤身一人,原来所住的房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间长,加上风吹雨淋,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想找个干爽的地方都不行。
区残联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得知江永岐家的情况后,积极作为,对江永岐的房屋进行修缮。
江永岐修缮后的房屋
江永岐以前居住的旧屋
记者在江永岐家看到,漏水的屋顶已经全部重新置换,内外墙璧进行了粉刷,破旧的木门窗换成了铝合金门窗。考虑到江永岐行动不便,区残联还在其家中安装了一个马桶。
江永岐告诉记者,现在房屋住起来清爽多了,没有残联的关心和帮助,自己没有能力修缮房屋,感谢残联帮他解决这个大问题。
为江永岐修缮房屋是区残联帮扶困难残疾人“住有安居”的一个缩影。
“以后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今后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感谢政府和残联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以后的生活更有盼头了。”桥南街草河村肢体残疾人高妹仔坐在修行缮一新的房屋门口,和邻居拉着家常,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温暖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照进了高妹仔的新房中。屋内,洁白的墙壁,整洁的家具,窗明几净。相比过去,高妹仔住的房屋破旧,屋顶漏雨渗水、木质窗户破烂变形,灰尘堆积,没有一丝生气。如今,高妹仔不仅住房条件改善了,她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住的房屋,门窗换成了不锈钢的,窗明几净,既好擦拭又卫生。” 高妹仔开心地说道。
今年57岁的新造镇智力麦凤莲也是危房修缮的受惠者。麦凤莲一家四口人,她自己和两个女儿都患先天性智力残疾,无劳动能力,身体状况非常差,基本没劳动能力,生活靠民政局救济。全家只有丈夫方细虾是正常人,但他已60多岁了,务农为业,经济非常拮据。
石楼镇清流村二级精神残疾人冯有生也是区残联危房修缮的受惠者。
冯有生原来的房屋由于门口地势低洼,雨天容易积水。大门破损,墙身剥落严重、地板高低不平。经过区残联出资抬高了门口地势,铺设了地砖,更换了不锈钢大门,粉刷了墙身。
冯有生修缮后的房屋外墙
冯有生修缮前的房屋外墙
“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修缮了房屋!”
“现在住得比以前宽敞多了,舒适多了。”家住沙湾镇古坝东村的残疾人韩裕均一家,原来挤在一间40来平方米的破旧房屋里,生活很不方便。
50多岁的韩裕均属于肢体四级残疾,基本上没有工作能力,现在古坝工疗站做工,收入微薄,家庭靠妻子打工及低保金维持生活。
一家人以前居住的砖木结构房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40多年的风雨,变得破烂不堪,一到下雨天气,屋顶经常漏水。韩裕均因多年没有工作,一没收入二没积蓄,自身没有能力承担所需的修缮费用。
韩裕均修缮后的屋顶
韩裕均修缮前的屋顶
2017年,区残联启动为困难残疾人修缮房屋的工作后,在危房改造摸查中了解到韩裕均一家的情况后,把他家纳入了危房修缮名单,区残联投入2万多元,帮助他家加盖了一层房屋。
如今,两层共8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韩裕均一家很是满足,逢人就说:“感谢残联给我们修缮了房屋。”
今年50多岁的樊炳坤肢体四级残疾,家住市桥街瑞和园社区,离异后的他独自一人带着女儿生活,父女俩所住的房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间长,加上风吹雨淋,年久失修,屋顶漏水,墙壁发泡变黑。
区残联在得知樊炳坤家的情况后,于2019年对樊炳坤的房屋进行了修缮。漏水的屋顶重新铺设了防水膜,置换了隔热砖,发泡发黑的墙壁和天花板重新刷上白色的石灰,修缮后的房屋看起来清爽多了。
樊炳坤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修缮了房屋,感谢区残联的关心和帮助。
“现在住得比以前舒适多了!”
“现在住得比以前舒适多了。”沙湾街龙湾村的残疾人黄开,以前住在一间40多年前修建的砖瓦房屋里,生活很不方便。67岁的黄开属于智力三级残疾,基本上没有工作能力,居住的砖瓦结构房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40多年的风雨,变得有点破烂,一到下雨天,屋顶经常漏水。
2019年,区残联了解到黄开一家的情况后,把他家纳入了危房修缮名单,区残联投入2万多元,帮助他家加盖了一个新的屋顶,置换了新的铝合金窗户。
年近花甲的郭炳泉属于智力四级残疾,家住沙湾街三善村。
郭炳泉一个人所住的房屋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间长,年久失修,屋顶漏水严重,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郭炳泉没有收入来源,靠低保金生活,无力翻修房屋。
区残联在得知郭炳泉的情况后,主动作为,于2020年对郭炳泉的房屋进行修缮。
记者在郭炳泉家看到,漏水的屋顶上面重新加盖了一个新的屋顶,安装了新的铝合金窗户,重新铺设了地砖。
另外,房屋没有修缮前,郭炳泉家连个灶台都没有,只能挖个地洞做饭。为了改善郭炳泉的生活条件,区残联利用为其修缮房屋之际,给他修建了灶台和水冲厕所,并赠送了一个新的电饭煲。屋前的烂泥地坪也铺设了水泥地面。
郭炳泉告诉记者,再也不用担心落雨滴水了!
确保房屋修缮质量
区残联办公室主任程见汉告诉记者,区残联为困难残疾人进行房屋修缮是从2017年开始的。自2017年启动困难残疾人房屋修缮工作以来,区残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发动各个镇街、村居的专职委员、残联干部、村居联络员等在我区16个镇街全面开展困难残疾人房屋修缮入户摸查工作,并联合镇街残联根据各个残疾人房屋的破损情况制定合适的修缮方案,如针对部分残疾人房屋建于20世纪50年代,瓦面破损漏水的,寻找本地的老师傅为他们重新更换、铺盖瓦面。确实不能更换瓦面的,在房屋的四周立柱加锌瓦顶等。危房修缮改造工程结束后,再一一实地验收。在修缮改造前后的勘察和验收中,区残联细心做好每一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资料收集、房屋改造前后状况的拍照存档工作,确保修缮改造到位,工程合格,让困难残疾人“住有所居”“住有好居”。
“从个人申请、等级评定、评议公示、审查公示、核准上报、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资金拨付,从协议签订、现场指导、前中后照片的拍摄到档案资料整理,房屋修缮的每道程序都严谨规范。”
程见汉表示,房屋修缮是一项惠民政策,必须规范房屋修缮监管流程,加强勘察和验收工作,区残联要求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修缮改造到位、工程合格,所有工程竣工后必须严格规范进行质保,坚决杜绝因质量问题造成对残疾人的不便以及资金浪费,以残疾人满意为标准,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回访了解困难残疾人居住环境情况
“现在住得好不好?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解决的尽管提出,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今年全国助残日来临之前, 区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两户困难残疾人家中,对前期进行修缮的房屋进行回访,了解困难残疾人居住环境。
区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市桥街大市社区困难残疾人李某莲、大龙街沙涌村困难残疾人江某岐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听取他们对修缮房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措施,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早日战胜困难,共享社会成果。
今年69岁的李某莲为精神一级残疾人,其丈夫前年因病去世,独自一人居住在自建房里。房子因年久失修,2020年2月,厨房屋顶横梁断裂,厨房屋坍塌,瓦片脱落,同时,天阶墙壁老化,路面湿滑不平,存在安全隐患。
区残联和市桥街了解到李某莲的情况后,于2020年5月对她的房屋进行了修缮,为她的厨房重新加装了天顶,修建了卫生间,使其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为李某莲家加装的洗手盆
区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修缮后的房屋,区残联会进行不定期的回访,查看并询问残疾人修缮后房屋的使用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便进一步加以完善,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2017年至今,区残联帮助100多户低保低收入或低保线边缘的困难残疾人进行房屋修缮,解决了他们房屋瓦顶漏水、窗户破损、墙皮剥落等问题。目前,我区困难残疾人家庭房屋修缮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
■记者手记
安居能乐业
2017年,区残联对全区的残疾人进行了彻底的摸底调查,经过逐户走访排查,发现不少困难残疾人的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进行修缮改造。
5年来,已有100多户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进了修缮一新的“安居房”。
在汉字的词汇里,“安居”跟“乐业”是不能分家的。残疾人实现了安居,但能不能乐业,是摆在区残联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区残联举办了各种培训班,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发岗位,在企业落实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多达数千人。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区残联建立的残疾人庇护工场,这可以说是区残联解决残疾人就业一个大手笔。
我们国家一直提倡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区残联为困难残疾人修缮房屋这一举措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残联组织为残疾人服务好了,残疾人的生活稳定了,才可能真正被社会接纳。生活稳定的标准,那就是安居乐业。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居者有其屋,安居能乐业。目前,我区困难残疾人家庭房屋修缮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唯有如此,广大残疾人方能安居乐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回眸龙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罗峰书院。网络图片
国安寺一隅。网络图片
曾经的永嘉盐场。网络图片
瓯江绵延近800里,在东海入海处,不舍人间,便一回头。这一回头不要紧,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落在浙江省温州市的龙湾!我把瓯江看作一支如椽的笔,它绘制的水墨巨制含蓄隽永,这其中,有千年的永嘉盐场遗迹,有龙湾的点睛之笔碧玉瑶溪。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精妙之处供人回味。
千年永嘉盐场
古时的永嘉场,在瓯江入海处有良好的滩涂,可以晒盐用。那时,只有官方可以经营盐场,盐的利润高,官方运营,可以保证稳定的税收。1000多年前,永嘉就出现了连绵成片的晒盐场。
我能想象彼时的壮观场面:远处是浩瀚的大海,一望无垠;近处是一片片盐池,被海水围住,在阳光照射下不断析出结晶的盐,那些汗流浃背的晒盐工,脊背上闪烁着晶莹的汗珠。
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超强台风,彻底摧毁了永嘉盐场,这个曾经见证龙湾兴衰史的地理坐标,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今天,我站在永嘉盐场遗迹处,还能听见海水的喧哗声,那些扑向滩涂的浪花,依然表现出潮汐强大的势能。
因为历史的变迁,永嘉盐场只能算作瓯江曾经的练笔,而瑶溪则如遗世独立的佳人,一直在瓯江的眷顾下,静寂地伫立在龙湾一隅。它是瓯越文化的根脉,枝繁叶茂地向世人展示着龙湾这部文化词典丰赡的内涵。
瑶溪人杰地灵
走进瑶溪的国安寺,一股唐朝的风迎面吹来。盛唐历史像一株葳蕤的大树,根深叶茂,这座国安寺古朴苍劲的感觉,还在印证那个朝代曾经的辉煌。
唐诗宋词,是一对孪生兄弟,除了国安寺,这里还有一座宋朝的千佛塔。挺拔的塔身,19米的高度,青石仿木结构,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最令人惊叹的,是每层塔身上的浮雕佛像栩栩如生。它们端坐着,为众生祈福。与它们对视久了,会发现它们的慈眉善目里涌动着一股溪流,甚至还会听见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与瑶溪山涧里那些流泉飞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瑶溪的钟秀园,可以充当一部活词典,龙湾人文荟萃的精华,都在这里完美地展示。明朝嘉靖年间的名臣张璁,在这里建立了贞义书院,也就是原来的罗峰书院,把龙湾耕读世家的传统,锚定在这间书院里。
走进书院,静寂的庭院里,一棵葱茏的大树枝繁叶茂。龙湾世代涌现出那么多灿若星辰的艺术巨匠,和它浓厚的读书氛围是分不开的。张璁和他的罗峰书院充当了花匠的角色,他培土施肥浇水、呕心沥血,终于让一棵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
钟秀园里的书法展示,更能让一个异乡人走进龙湾书法的精髓里。张璁兴办书院的那个年代,他也身体力行,振臂高呼,将龙湾书法带上一个新的高度。而除了张璁,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的书法也各有千秋。他们三人无论行书还是楷书,都凸显了工整韵致、典雅俊朗之气。
自古诗书画不分家。对于被瓯江滋养的龙湾而言,自然不缺乏诗人。永嘉山水诗派,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谢灵运乃山水诗人的鼻祖,在永嘉太守任上,创作了大量佳作。受他影响,龙湾山水诗人层出不穷,如张璁的《罗峰书院成》里写道“苍生有望山中相,白首愿观天下平”,写出了一个士大夫的夙愿与抱负;而王叔果的《登大罗山》“仙掌连云湿,青莲映日开”,则把龙湾地标大罗山写得如幻似梦。
龙湾人的精神
秀丽的山水,翩跹的诗句,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龙湾人的性格也属于小桥流水式,或文弱书生式,殊不知,龙湾人秉性里不乏倔强刚直、英勇坚毅的成分。
明代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抗击倭寇牺牲后,王沛侄子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俩于1558年发起修建了永昌堡以抗击倭寇。
永昌堡长方形,南北长778米,东西阔445米,城墙高8米,后因为多年失修部分残缺,目前修复了南北城门两旁的城垛和城楼。站在城楼下,望着沧桑的古城墙和飞檐翘角的古城楼,那些昔日烽火硝烟里,同仇敌忾的龙湾人瞬间复活了:他们举着长矛大刀,奋勇杀敌。他们热血沸腾保护家园的一幕幕,让龙湾的历史多了雄浑壮阔、慷慨大气的章节。斯人已去,英气尚存,这些古老的炮台,锈迹斑斑的火炮,伴随时光逐渐走进历史的深处,但它们映照出的龙湾精神,却永不泯灭。
龙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座山水之城自古就成为鱼米之乡,而勤勉智慧的龙湾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里形成的民俗风情,更增添了一份光彩。
拼字龙灯是龙湾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习俗。在中秋、春节等大型节日里,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九人舞龙身,在灯火璀璨里,可以舞出“天下太平”“元正大吉”等吉祥祝福语,而神龙呈祥,正是龙湾人心底虔诚的祈福。在有拼字龙灯的节日里,每个人内心都生出了龙马精神,生出了龙腾虎跃的精气神。带着这种精气神,龙湾人闯天下不再畏首畏尾。
龙湾人骨子里继承了祖先那股执拗,那种闯荡不服输的勇气。温州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初享誉全国,从小小的纽扣,到指甲刀、指甲钳等小商品市场,从简单的理发,到引领时尚潮流的美发美甲市场,从初级的铝合金门窗安装,到升级的塑窗市场,从螺钉螺帽个体店到金属五金批发市场,从形单影只的服装小店,到拥有规模效应的服装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五湖四海不缺龙湾人的身影,令改革开放一马当先的温州名震天下。
如果说,龙湾有心灵的图谱,那么,在东海,在瓯江,龙湾人凭借着心灵的图谱,找寻到了自己的精神高地,大罗山就是它的形象代言。
站在大罗山的山巅上,远远地眺望,那条龙脊异常醒目,长约40多米,宽约5米。这条亿万年形成的龙脊,是由大小相似的岩石组成的,光秃秃的岩石上,寸草不生,但在阳光的照射下,却形成了一条光晕。我盯着这条光晕,恍如步入时光隧道,完成了一次穿越。时间鳞片洋洋洒洒,铺撒了我一身。
大罗山漫山的映山红,替代了龙湾古时永嘉派山水诗人,它们三五成群,用火焰般热烈的诗词,吟诵龙湾的今世安稳。此刻,从龙湾国际机场起飞的航班,于湛蓝的天空掠过,我被巨大的轰鸣声惊醒。我的梦虽然醒了,但龙湾的梦,还将跟随这架银燕继续飞行。(鲁侠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2月19日 第 12 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