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叶公爵属于几线品牌
文章目录:
1、豫见美文|在热带雨林,追赶野象群(散文)2、“有庙又有人”,你所不熟知的“南孔文化”3、全才达·芬奇是怎样炼成的?
豫见美文|在热带雨林,追赶野象群(散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
勐巴娜拉西意为“光之城”,古代傣语方言,这片“理想而又神奇的乐土”,就是现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站在野象谷门前的凉亭里,我想起一个成语:一尘不染。
野象谷位于西双版纳勐养热带雨林南部的边缘,天空的干净,是用山泉水漂洗出来的,阳光照射下来的路程没有任何尘埃的阻挡,仔细倾听,光的流淌没有杂质,直接从太阳上迅速飞下来,一条射线紧接着一条射线,当、当、当,打在树叶上,打在石头上,打在野果上,打在小溪上,打在房屋上,打在人身上,那脆响,是用纯金白银做的铃铛碰撞时的回响。
十一月中旬的西双版纳,刚刚进入干旱季节,附着在大树身上的植物鸟巢蕨,还在得意洋洋地营造着“空中花园”。
听说每4.4天就会有一群亚洲野象穿越野象谷,我的情绪亢奋起来,迫切想知道今天是不是观赏野象群的最佳时间。虽然心中怀着渴望,但还是不想得到失望的答案,那就一路前行,去探知这次神秘的“野象”之旅。
植物的叶片上,阳光的身影鲜活生动,就连从枝叶缝隙筛下来的光线,也那么的体魄强健。我已无心观看人工驯养的大象表演,甚至连逼真精致的大象工艺品,也没能留住我的脚步,我顺着标牌上的指示线路,朝着野象观赏栈道走去。在经过一片又长又宽叶片的植物林时,一只身着“宫廷朝服”的蝴蝶,唿扇着翅膀向我飞来。阳光泛着绿色光芒折射在蝴蝶的衣裳上,可能是她的触觉感受到了我并非西双版纳人,便不友好地折转身飞向绿树浓荫中的铁丝网房。“蝴蝶园”牌子就挂在“蒙古包”式的铁丝网房的进出口上方,难怪这个季节还会有蝴蝶出没。
圈养蝴蝶!原来,野象谷景区有一条蝴蝶谷,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走进野象谷,就是冲着蝴蝶来的,由于蝴蝶谷处在野象象道附近,为了不打扰到野象群正常穿越野象谷,工作人员把蝴蝶请到了这里。看得出来,工作人员是多么用心的打造野象谷景区了。
再往前走,路的一边树木高大,让人深刻体会到“顶天立地”词语的极限解释。树木的主杆上,倒挂着浑身长满三角型疙瘩的果子,乍一看,以为是水果店经常看到的榴莲,正稀罕它出身的怪异,一群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大树下,那名导游指着树上刺猬模样的果子介绍,说这就是大家喜欢吃的水果菠萝蜜。菠萝蜜!我再次惊讶。不怕大家笑话,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果子,也是第一次看到它生长得如此特别。
这群游客跟随着导游的脚步远去了,虽然我们的导游偷懒把大家“散养”起来,有不少游客自己生着闷气,我却很高兴,我要在这4.4天几率的4个小时时段内,去追赶心仪已久的野象群。
二
野象观赏栈道高高地架在绿树浓荫的自然山体上,木制地板,一块木板紧扣着一块木板,不留丝毫空隙,这给予我等有恐高症的游客提供了极大的心理安慰。
从挂在栈道栅栏上的图片介绍获悉,野象谷原来并没有野象群出没。早年间,热带雨林工作人员在对雨林中的动植物检测时,发现有一头大象经常到野象谷水塘饮水,为了吸引更多的野象到野象谷,工作人员经常在水塘附近投放食盐,野象群就这样被食盐集中到了野象谷。勐养热带雨林西区的野象,通过野象谷,逐渐到东区觅食,野象谷这个狭长的谷地通道,被人们称作野象谷。
作为豫州人,到云南西双版纳看野象,总感觉是个笑话,就像出国旅游,购买了一大包打印有外文字幕的中国食品带回国内一样的尴尬。野象谷的亚洲野生大象,最初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流域有大量分布,河南甚至以大象为地域的文化图腾。在河南博物院的主馆一楼大厅,很显著地摆放着一座人与大象的庞大雕塑,这个庞大雕塑,是根据“豫”字表象象形雕刻出来的。可见,河南对大象的热爱与感情。就像恐龙在南阳西峡成为化石一样,大象,也随着地理气候的不断恶化,从黄河长江流域,最终迁徙到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
图片上的野象群和河流,就是我脚下这片森林覆盖着的山地。与塞伦盖地草原动物王国长达半年之久的干旱期相比,这里是动植物绝对的人间天堂。
为了让大家在野象群通过野象谷时都能够观赏到野象,工作人员在设计这条观赏栈道时也特别注重观赏细节,除了用厚实的折弯钢板固定厚实的木板外,还在靠右边的栈道边沿设计安装了一排透明的玻璃栈道,我想,这可能是给那些有严重恐高症的游客特别的安排吧。透过玻璃,能够清晰地看见树梢,我的腿有些抬不起来,每迈出一步,似乎不是两腿带动身体,而是身体带动两腿。
依偎着栈道的栏杆向下面观看,树枝的缝隙,流水暗在低处,野象在哪里!
一身黝黑的长臂猿从雨林中猛地窜出来,单手悬挂在栈道的路灯柱伸出的铁杆上。吓得游客一阵惊慌骚乱。只见它行动沉稳,目光冷静,两条腿夹住灯柱,双臂成武林高手交锋时的动作全面打开,引来游客赞赏的热烈掌声,一个胆大的女游客不失时机,抢先跑过去与长臂猿留下云南之行的精彩瞬间,长臂猿并不惊慌,一个动作敏捷地跳上路灯,双手倒立后单臂支撑,一副见多识广的家常心态。我无心留恋长臂猿的表演,躲避着从树枝间照射下来的灼痛皮肤的阳光,正当我扶栏向下寻找野象时,一声刺耳的尖叫伴随着枝叶互相拍打的声响,吓得我猛地侧转身体。一群猴子或猕猴,三三两两地蹲在纵横交错的藤本植物上,除了一只猴子或猕猴向雨林深处走去,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看来,野象群出没的可能性正在悄然降临。我心里一阵狂喜。
说起藤本植物,我就想到了热带雨林中的扁担藤,这种植物堪称热带雨林中的“水库”。热带雨林中的树有多高,扁担藤依附着植物就能够攀爬多高,扁担藤中的“水库”就会吊挂多高。据相关资料介绍,每一米扁担藤能倒出3毫升优质饮水。如果在热带雨林中找不到可直接饮用的水,就用扁担藤“水库”里的水来解渴。
前面是一片难以估计面积的空地,空地上坐落着看起来十分讲究的砖瓦结构的房屋,空间感顿时宽阔了我的视野,热带雨林由近及远,四面扩张,长叶、短叶,手掌叶、蒲扇叶,弧形垂挂叶、扭曲伸展叶,小圆叶、大圆叶,扁长叶、椭圆叶……满眼的树叶,一层一层叠加,铺排出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热带雨林巨树层。
三
几个大象脚印,在观赏栈道一侧的山体上,踩出我内心的再次震动和兴奋,其中一只脚印有滑行的痕迹,且栈道的木制栅栏明显受到严重的破坏,栅栏的横木已经折断,折断处的痕迹是新鲜的,这又增加了我对野象群的观赏信心。我干脆迈出观赏栈道栅栏,踩着大象的脚印,向雨林深处走去。
每走一步,就与野象谷的相关规定疏远了一步;每走过一棵大树,就与亚洲野象近了一步。虽然我还不曾单独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看见动物,但我知道,在这片动植物王国,地球热带北部边缘、横断山脉南端、总面积24.17万公顷、北纬210的丛林里,生活着包括亚洲野象在内的成千上万种野生动植物。想到野生动物,首先跳入脑海的竟是那条浑身长满肢脚的大号红龙蜈蚣,这种剧毒性动物一旦咬伤人体,粘稠的毒液会迅速浸入血液,导致心脑在短时间内枯萎衰竭,不过不用担心,这种动物喜欢夜间出没,这个时间段,我想它大概还在午睡呢;还有巨莽和眼睛蛇,龙血树以及金钱豹……我不敢往下想,脚步滞留在野象走过的道路上。
眼前是一片盘根错节的树的瀑布,其中一棵树的板根内部竟然是全空的,仔细分辨,我断定榕树内部的空间,原来应该是一棵直径至少也有两三米的大树,从脚下松软厚实的树皮、树渣判断,那棵大树早已经被这棵高榕绞杀掉了。让我惊喜的是在一根高榕板根的一侧,有明显的被动物蹭磨过的痕迹,痕迹处还留有一些毛发,大象!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我甚至忘记高危动物的威胁,沿着象道,在阴暗潮湿的雨林深处快步行走。
“扑棱棱——”我的匆忙惊飞一只小鸟,同时,也惊停了我的脚步。
前面是一条小溪流,岸边的石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青苔,小溪流并不算太宽,却阻止了我前行的步伐。象道向着更深的雨林深处走去,我望象兴叹,一屁股坐在一棵已经有些年头的朽木树身上。
这让我想起九年的湘西南原始森林生活,那里的森林,由于四季分明,枯枝败叶常年腐朽,空气有些污浊,瘴气弥漫;这里的空气,却飘荡着一种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即有油料植物、芳香植物的馈赠,也有树脂、树胶植物的无私奉献。
突然发现一朵粉红色的花在移动,它在树枝上非常鲜艳的游历,即诡异又可怕,我敢肯定,当时我身上的汗毛全部都竖立起来,我不敢动弹,生怕被花朵扼杀。花朵怎么可能会走动,害怕到极致我冷静下来。虽然存在疑问,我还是担心受到伤害,因为热带雨林中隐藏着太多人们还没有弄明白的事物。仔细观察,突然一拍脑门儿——兰花螳螂,太神奇了,太美妙了!
由于这些小动物们的不断移动,改善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
比如木瓜榕与榕小蜂,它们生来就注定是一对亲密的伴侣。木瓜榕的花蕊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果实里,没有媒介介入,很难达到授粉成果,黄小米颗粒般大小的榕小蜂最喜欢吸食木瓜榕的花粉,榕小蜂不但从木瓜榕的果实里得到美味佳肴,同时,无意中为木瓜榕起到了传送花粉的作用。但榕小蜂也有天敌,黄猄蚁专吃木瓜榕上的榕小蜂,真是一物降一物。正是由于动植物间活跃的互动,热带雨林才得以保持长期的生态平衡。
我张开双臂,想敞开胸怀拥抱这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带雨林,向上一瞅,一棵高大的树木直插云霄,大树的树皮正在崩开脱落,将要脱离树杆的树皮布满青苔,树皮已经脱落的树杆部分,树的皮肤明显温润。这是一棵望天树,由于它把阳光都拿了去,它的周围没有大树。说起望天树,它可是西双版纳的富贵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存在争议的1986年,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主席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考察了这片热带雨林,证实北纬210确实有热带雨林,他的根据就是望天树。望天树的果实大而肥厚,不容易被扩散,有的还没有离开母体,就已经发芽,其成活率在2000枚果实之一。好在有大象从望天树旁经过,贪吃的大象一不小心把望天树的果实吞进肚里,这颗果实就很荣幸地被大象带走,虽然如此,这颗望天树的果实还要看大象的耐心,如果不小心把它安置在密不透风又不见阳光的稠密树林里,即使成活成长,也会被阴暗的环境所慢性杀死。否则,望天树苗会见风就长,它身旁的其他树苗如果不努力超越望天树,那么,一旦望天树遮天蔽日,它的周围便是一片空地。
那只小鸟又飞回来了,可能已经观察了解到我对它没有危险吧。缝叶莺鸟!这又是一个惊喜。站在绿色的叶片上,它从正面侧面全方位地看了看我,鸣叫了几声,似乎是友好地问候,然后很麻利地钻进了窝。
这是一种智商很高的鸟儿。之所以叫缝叶莺鸟,当然与叶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搭窝的技术非常独特、高超,首先选择一处既隐蔽又通风的叶片群,利用植物纤维把几枚叶片缝制成窝状,聪明的缝叶莺鸟用叶片缝制鸟窝时,为了不损伤叶片的生机活力,有意识地避开叶片的每条叶脉,这样,即保持了叶片的鲜活透明,又隐藏了自己的温暖家园,缝叶莺鸟,真不愧是鸟中的天才。
还有一种鸟,就住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那就是犀鸟。这种鸟一旦雌雄结合,就不再分离,若一方不幸遇难,另一方会绝食身亡,殉情而死,有“钟情鸟”的美誉。和犀鸟比较,除了感叹,人类应该认真思考反省一下自身的感情及行为。
一阵窸窸窣窣的蹚草声由远及近,我迅速警惕起来,只见一头大象向我走来,突然的惊喜使我惊恐瞠目,虽然手脚已经不听使唤,但我还是紧张地跑到望天树背后,心脏跳动急速加快。
一场虚惊,原来是野象谷工作人员在训练大象妈妈丢失的小野象。
“叶公好龙”,平静了一下心情,这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息,紧张的神经瞬间放松,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唠叨”声中,我回到了观赏栈道。
从这位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观赏野象的最佳时间是傍晚、夜间和清晨。看样子,导游给我们的这4个小时,只是玩耍的时间,要想追赶上野象群,必须改变旅游的日程。
2020年1月28日(大年初四)
此文发2020年5期《散文诗世界》
[作者简介]孙勇 笔名雪峰,郑州市人。作家、诗人。河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出版长篇小说《罪与罚》、散文集《别挡住我的阳光》《雨打周庄》、歌诗集《盼望落雨》、新闻作品集《梦断红楼》等。作品散见《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渤海早报》、《散文选刊》、《散文世界》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散文选》、《历史为谁变脸》、《闯入历史禁地》和《河,是时间的故乡》等。散文诗《春水流》获得首届“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征文一等奖、散文《访海》获得第二届“岱山杯”全国海洋散文大奖赛第一名、散文《杜甫,大唐的埙音》获得第五届“嘉诚高新化工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第一名、散文集《别挡住我的阳光》获得第十二届郑州市文化优秀成果奖。另有数篇作品在全国诗歌、散文征文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来源:新华号 墨轩文苑
“有庙又有人”,你所不熟知的“南孔文化”
祭孔现场集体诵读。
摄影:谢丹
又到一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又到孔祥楷一年最忙的时候——着手准备祭孔典礼。
最近一段时间,即使是周末,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也闲不下来。他穿梭于孔氏南宗家庙里大成殿的东西两庑,思鲁阁、五王祠,六代公爵祠等处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近十几年来,每年9月28日,海峡两岸3个地方会同时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众所周知的是山东曲阜孔庙和台北孔庙,而位于浙江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也渐渐有了名气。
祭孔典礼的准备漫长又烦琐,小到每位参祭人员胸前佩戴的黄丝带,大到祭祀仪式的彩排、音响和场地布置,孔祥楷都要操心。因为他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而祭孔典礼则是整个衢州城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深藏不露的“南宗奉祀官”
1953年,孔祥楷进入衢州新建中学(现衢州二中)读高中,同学们来自衢州及附近各地 ,他从没向同学们提起过自己的身份。以至于十几年后,他高中时的好朋友汪祖模回衢州探亲时,才第一次听说孔祥楷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
“曲阜有庙没有人,台北有人没有庙,衢州有庙又有人。”这是不少以孔氏南宗文化为自豪的衢州人,最喜欢向外人津津乐道的事之一。可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却并非从小就有着传承孔氏南宗文化的自觉。
孔祥楷1938年生于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并在这里长大。虽然他小小年纪,就继任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但家人仿佛对此不以为意。无论祖辈还是父辈,没有哪个家长,逼着他从小读背《论语》等儒家经典。而他所就读的仲尼小学(现尼山小学),虽然顶着孔子的字号,却与其他官办学校一样,只教国文、数学、美术、音乐……
那时重视孔祥楷身份的,似乎只有封授他的政府官员。1948年9月末,孔氏南宗家庙举行祭孔典礼,参祭者的主体却并非孔氏南宗后裔,而是当地军政要员,由时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的汤恩伯主祭。才满10岁的孔祥楷,对这民国最后一次南孔祭典印象最深的,竟是汤恩伯戴的白手套。因为孔祥楷被要求站在汤恩伯身边,而那双戴着白手套的双手,随着这位主祭人的一举一动,在他眼前上下纷飞。
同学们因此知道了孔祥楷的身份,但并没有感到他与大家有什么不同。根据孔祥楷在仲尼小学的同班同学程祖德回忆:“小时候的孔祥楷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乐于和同学相处,没有势利眼。他家境与身份虽然特殊,却从没在我们同学面前摆过少爷架子。”当了“南宗奉祀官”后,孔祥楷上学有人陪同,但他一有机会,照样和小伙伴们一起踏水坑、捉蜜蜂。
1953年,孔祥楷进入衢州新建中学(现衢州二中)读高中时,新中国早已成立,国民政府的封授成为历史。同学们来自衢州及附近各地,他从没向同学们提起过自己的身份。以至于十几年后,他高中时的好朋友汪祖模回衢州探亲时,才第一次听说孔祥楷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暗叹老同学的“深藏不露”。
上高中时,刘炳枝坐在孔祥楷后面,他对孔祥楷最深的印象来自一次主题班会。那次班会上,同学们纷纷谈理想讲志愿,恨不得人人都想走向远方,而孔祥楷的理想却联系着故乡。“他说:‘我高中毕业后一定要报考建筑工程学院,把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刘炳枝这样回忆道。
孔祥楷真的如愿考上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从此离开了故乡衢州。
热衷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孔子嫡孙
时任金厂峪金矿团委书记的刘晓勇表示 ,“文革”期间 ,孔祥楷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 ,就是教矿工们唱《大路歌》等革命歌曲
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人生最黄金的年华,孔祥楷并不是在衢州度过的。他人生最主要的精力,也并没有用于继承祖业,弘扬儒家文化。在特殊的年代,他甚至绝口不提家世。
孔祥楷在西安上大学时,恰逢反右,班上三个同学被打成右派,而档案里背着地主烙印的孔祥楷,却安然无恙。“我年龄小,又是文体积极分子,大家都把我当小弟弟看,没人针对我。”他这样解释道。
上世纪60年代初,孔祥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唐山地区迁西县金厂峪金矿。60年代的金厂峪金矿就是一条山沟,只有几十户村民。放眼望去,一片荒凉。矿山到县城没有公路,并且要横跨两条河。那时也没桥,几乎所有运到矿山的物资,都要上船摆渡过河,再运到矿山。
就在这么个金厂峪金矿,孔祥楷一猛子扎了26年,从基建科的技术员干起,一直干到矿长,把他最旺盛的精力,都倾泻在这个荒山的矿坑里。上世纪80年代,孔祥楷任矿长时,金厂峪金矿有两千余名职工,很少有人知道他“孔子嫡长孙”的身份。
时任金厂峪金矿革委会办公室秘书的吕文元,记得很清楚:一次市里布置严打,一定要抄一批“地富反坏右”的家,革委会常委连夜开会拟定名单,其中就有孔祥楷。吕文元忍不住脱口而出:“孔祥楷我了解,从来没有不满的言论和行为,不应该抄他的家!”革委会的一位副主任随声附和了一句,这才将孔祥楷的名字删除。
孔祥楷自己则补充说:“我会拉手风琴、会指挥,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骨干,他们弄倒我,没人拉手风琴了,毛泽东思想怎么宣传?”
不光是指望着他拉手风琴,吕文元回忆道:“孔祥楷实际上相当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导演,他当时所编排的节目很合潮流,除了在矿上演出,还经常到邻近的县城巡演,非常受群众欢迎。”时任金厂峪金矿团委书记的刘晓勇也表示,“文革”期间,孔祥楷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教矿工们唱《大路歌》等革命歌曲。
急需孔氏后裔坐镇的衢州
衢州市里各部门领导多次开会商讨决定:要想做大衢州的名气,举措之一,就是利用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的人文资源 ,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89年,孔祥楷刚过天命之年,被调到了沈阳黄金学院(现已并入东北大学)任副院长。他本该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与家人一起定居沈阳颐养天年。没想到,却被一而再地请回了已阔别30多年的故乡衢州。
上世纪80年代末,衢州从金华分离出来,升级为省辖地级市。至90年代初,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衢州的经济却仍面临发展问题。按照2016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生产总值来排名,衢州只能排在第9名,比排第10名的舟山只多17亿元,而比排第8名的湖州却少近1000亿元。
“名气不大”,一度成为困扰衢州发展的因素。衢州一直以来的支柱企业,都是一个名为巨化集团公司的特大型化工企业。它的前身,是衢州化学工业公司。据说,公司之所以在1993年把“衢化”改名为“巨化”,原因之一,就是即使在浙江省内,也有不少人不认识这个“衢”字。
据媒体报道,时任衢州市委书记兼市长的郭学焕,1992年带队到深圳举办招商会时,宾馆指示牌写着“衡州招商会用餐处”,当地媒体的新闻稿也错写成“浙江省衡州市”。还有人,会把浙江的衢州与江苏的徐州搞混。
此后,市里各部门领导多次开会商讨决定:要想做大衢州的名气,举措之一,就是利用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的人文资源,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如此,尽快寻访孔氏南宗后裔中的合适人士来管理家庙事务,成为当务之急。已故的时任衢州市委副书记童效武曾撰写回忆文章记录到:他们“几经打听,发现曾在民国期间继承孔氏‘南宗奉祀官’的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不仅健在,还好端端地活跃在我国的冶金行业。”市委领导一致决定,要赶紧想办法把他请回来。
随后,衢州市政府于是联合中国孔学基金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在衢州召开了“儒学及浙江文化研讨会”,特邀时任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的孔祥楷参加。会议期间,郭学焕等市委领导单独宴请孔祥楷。席间,郭学焕对孔祥楷说:“衢州欢迎你回老家来工作!你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在衢州,你能起到任何人都起不到的作用。”
1993年仲春,经过衢州市委与原冶金工业部等单位多次协商,55岁的孔祥楷终于调回家乡衢州。市委明确了孔祥楷的分工:暂以市长助理的身份,主抓以复建孔氏南宗家庙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1994年,衢州市获批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郭学焕等不少市委领导们都认为:申报过程中,孔氏南宗家庙是最重要的内容。
平民化的南宗祭孔
“我回到衢州老家,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有一点是绝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弘扬儒家文化,传播孔子思想”
孔祥楷刚回衢州时,正值衢州在深圳开展一年一度的招商活动。市里安排孔祥楷也随团参加招商,同时宣传孔氏南宗文化。在深圳招商会上,郭学焕隆重地向与会媒体介绍孔祥楷,说他是孔子第75代嫡长孙。没想到,会后竟有一个记者悄悄问郭:“是真的吗?他会不会是假冒的呀?”
郭学焕这才意识到,不光衢州的知名度不高,孔氏南宗家庙更“鲜为人知”。回到衢州,他立刻组织市里档案局、文化局、报社、高校等机构的相关人员,搜集资料搞研究,出版记载孔氏南宗家庙历史的书,成立孔子学说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作为理论依据。
孔祥楷对于先祖思想的研究,也是从这时才开始。抓了二三十年的生产和选矿,到五十多岁又开始重读圣贤书,孔祥楷一点都不发怵。他对记者说:“我管过大企业,两千多人的金矿;管过大学,有上千万经费可以使。回到衢州,管个孔庙,算什么?”
回衢州之后,他先后当过市长助理、市委统战部长和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工作内容不少,核心始终围绕文化建设。孔祥楷和同僚们说过:“我回到衢州老家,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有一点是绝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弘扬儒家文化,传播孔子思想。我肯定要效法我的列祖列宗,研究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思想,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做贡献。”
孔祥楷先是主持孔氏南宗家庙的复建和保护工程,凭少时的回忆和有限的考古发掘,一步一步地把孔氏南宗家庙的建筑和园林,复建得精致又考究。基本完成硬件建设后,他又倾力抓软件:借助社会力量,成立孔府文学社、孔府书画社、孔府印社、孔府诗社、孔府摄影社、孔府艺术团等文艺机构,在孔庙里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使这里不仅成为衢州的文化名片,还成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
1999年,已过耳顺之年的孔祥楷,全身心投入到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中来。应衢州各界要求,他开始筹划新中国成立后孔氏南宗家庙最盛大的活动——祭孔。各界商议决定,在2004年,也就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时,恢复衢州的南宗祭孔典礼。
山东曲阜的祭孔典礼,自1984年恢复以来,典礼的主要程序、重要礼制、祭品祭器、乐舞祝文等,都参照宋、明等历代祭孔的古法来设计。台北祭孔典礼,则依“三献古礼”,包括启扉、瘗毛血、迎神、进馔、上香等37道仪式程序,并在现场演奏传自宋朝的《大成乐章》。演出明朝李之藻的《頖宫礼乐疏》佾舞。并不是为了刻意与这两地的祭孔有所区别,但孔祥楷并没有将之作为参考。
在商讨如何筹办南宗祭孔典礼时,孔祥楷反复强调一个问题:“谁来祭孔?我们!我们是谁?当代人!清朝人肯定不会用明朝人的方式祭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祭祀的方式。”
在孔祥楷的主持下,几经筹划,2004年9月28日重启的南宗祭孔典礼,将祭祀仪式中的歌舞演出部分剥离,独立为祭孔典礼前一天的纪念晚会。其余部分则简化为“礼启、祭礼、颂礼、礼成”四个篇章,整个礼程不到40分钟。参与南宗祭典的人员,一律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仪。
形式看似简练,细节却处处精心。比如,他们将献牛、羊、猪“三牲”太牢礼,改为献粟、豆、麻、麦、稻等“五谷”和文房四宝;用在家庙里采摘的古银杏叶和古柏树叶系以黄丝带,取代贵宾胸签上的鲜花;以钢琴伴奏《大同颂》,而不是吹奏古乐旧器;将传统祭孔要进行华丽盛大的佾舞,改为各界代表朗诵《论语》章句,其中甚至不乏外国学人。
自此,每年的9月28日,孔氏南宗家庙都会举办这种独具特色的祭孔典礼,并致力于平民化祭孔,参祭的主体,不只是公务员,而是根据每年的主题,面向各个不同群体:乡村教师、白衣天使、残障学生、环卫工人……今年参祭的主要群体,则是衢州市评选出的最美家庭。
如履薄冰的“老爷子”
“我现在不归谁管,也没人对我有任何要求,但是我不敢出错,一点错也不敢出”
经过中央电视台的几次直播,衢州的南宗祭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11 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每年孔子诞辰日的南宗祭孔典礼,更成了衢州的一张闪亮名片。
孔祥楷的回归,对衢州来说,确实“起到了任何人都起不到的作用”。虽然现在已没有官职,但“老爷子” 对衢州各界都相当有影响力,管他叫什么的都有:孔部长、孔主席、孔老爷子、孔爷……其中叫得最响的,就是 “老爷子”。
任谁在“老爷子”面前都不敢造次,他为人处世也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最为知名的,是他孔府里的酒桌文化。无论来者何人,第一瓶酒过后,再喝多少,都要自己掏钱买,没带钱的则需打欠条。彼此敬酒时,要喊“某大人请!”或“谢某大人!”而凳子移动、筷子没放齐、跷二郎腿、打嗝、伸兰花指等,都要罚酒。
即将年满 80 岁的“老爷子”显得随心所欲,但却从来不逾矩。他告诉记者,不仅是祭孔典礼的大小事宜,平常政府各部门安排他出席的各种活动以及宣传任务,他虽然仿佛处之泰然,但却始终如履薄冰。“我现在不归谁管,也没人对我有任何要求,但是我不敢出错,一点错也不敢出。”
《衢州时报》原副总编辑庄江月记得,老孔曾推心置腹地同他讲过一句话:“共产党出钱让我光宗耀祖,我若不好好干,就对不起列祖列宗,就对不起共产党。” 孔祥楷是以孔子第 75 代嫡孙的身份,被请回衢州的,但他从来没把孔氏南宗家庙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 办。“孔夫子不是我个人的,也不是衢州的,他是社会的、人民的。”
因此,“老爷子”认为,弘扬儒家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把家庙修得漂漂亮亮,或者把祭孔典礼办得轰轰烈烈。他希望孔子思想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能浸润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校园当中。他去各个学校办讲座,当顾问,牵头组织小学生讲《论语》故事,中学生搞《论语》辩论赛,大学生开设《儒家人生哲学与南孔文化》课程,排练“大宗南渡“”孔洙让爵”等舞台剧。
何谓孔子思想的生命力
“孔子思想的生命力体现在哪儿?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告诉你,该怎么做人”
现在的衢州城内,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孔子像。在衢州市实验学校,有同学们一人一句,用毛笔誊写的《论语》墙;全校同学都会唱的歌,除了国歌、校歌,就是孔祥楷作曲的《大同颂》。在孔祥楷的母校衢州二中,教学楼的楼名“博文、笃志、思齐”,都出自《论语》。每逢重要考试前,总有同学会在孔子像前摆上牛奶、苹果等零食等作为献礼,为自己祈福。
无论是孔祥楷还是当地官员,都不否认,对外宣传南孔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凸显衢州的历史文化品位,提高衢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推动衢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没人愿意把它搞得铜臭味十足。
走在衢州街上,很少能见到打着“南孔”招牌做生意的商铺。近些年因“南孔”而新添的显眼建筑,似乎只有去年 9 月 28 日开馆的中国儒学馆。中国儒学馆馆长助理胡建峰介绍说,儒学馆免费开放,馆内进门没有台阶,就是想要告诉人们:儒家文化向全民敞开,没有门槛。
在各种场合,孔祥楷都强调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孔子思想的生命力体现在哪儿?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告诉你,该怎么做人。”所以,他力主把孔氏南宗家庙中,孔子牌位上写的“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的“神”字删掉,改成了“大成至圣先师之位”。 “因为孔子他是人,不是神。”孔祥楷反复对记者说。
暮年回到家乡所做的这 20 多年努力,对衢州人的精神风貌,到底有什么具体的改变,孔祥楷说他也看不出来。“我们坚持做这件事,经济的变化很显著,但意识形态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谁说得清楚?这又不能靠大数据!”
却总有蛛丝马迹,能透露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变化。比如,当时在衢州二中读高三的女生姚靖雯,在听了学校历史老师作的一场名为《走下神坛的孔子》的讲座之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73 年的生命,对于孔子来说,是坎坷,是挑战,是一次次苦难后的重生。今天,当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以‘人’的眼光去审视另一个普通生命的时候,发现孔子真的是一个‘人’,与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责任,经历着自己的苦难。那时的人不知道,这样的一个普通人,会跨越千年。而我们知道,那些挣扎是一种思想的萌动。不是孔子一个人成就了儒学,而是一个时代,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延续,让儒学辉煌千年。”
解码“孔氏南宗”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尹平平
根据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理事张晓旭在《中国孔庙研究专辑》中的统计,目前我国现存保护完好,或有遗址、遗迹可寻的孔庙,有近200处。不仅数量众多,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叫文庙,有的叫夫子庙,还有的叫至圣庙、文宣王庙等。不过根据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国庙、学庙和家庙。
国庙,顾名思义,是帝王将相祭祀孔子的场所;学庙,则主要是各地学人祭祀孔子和其他儒家代表人物的场所;而家庙,则被一些学者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孔世宗子进行家祭的场所,所以,全国仅有两处:北在山东曲阜,南在浙江衢州。
浙江衢州的南孔祭典,尽管从2004年起就已恢复,并早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在第一次听说时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不是山东人吗?什么时候在衢州安了家?
其实,在衢州安家的,并非孔子,而是他的后人。
汉高祖时,孔子第8代孙孔腾,被封为“奉祀君”,孔子嫡系长孙从此便有了世袭爵位。此后,封号屡经变化,到了宋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奉祀君”和“衍圣公”们世代居住在曲阜,直到两宋之交。
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赵构南逃,孔子第48代嫡孙孔端友应诏,背负着孔子弟子子贡雕刻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等传家珍宝,率领部分近支族人随驾南渡。次年,宋高宗因孔端友等人扈跸有功,赐家衢州。从此,孔氏宗子就在衢州安家落户。孔端友成为孔氏南宗始祖。算上孔端友,南宋朝廷共先后封了5位南宗“衍圣公”。
与此同时,金政权为统一思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册封孔端友同父异母的弟弟孔端操,袭封“衍圣公”,以主持曲阜孔庙祭祀。而后,蒙古军占领曲阜,又立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金、南宋三个政权并立之时,一度出现同时有3个“衍圣公”的局面。
灭南宋后,元世祖忽必烈想要结束这种混乱,查问到底应由谁来袭封圣爵,有人推荐了南宗“衍圣公”孔洙。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召洙至,欲令袭爵”。不曾想,孔洙虽奉诏上京,却拒绝了爵位。据《明武宗实录》记载,孔洙以南宗历代先祖的坟冢都在衢州,难以离弃,“况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表示自己愿意让出“衍圣公”爵位。
这就是造成孔氏南宗重大转折的“孔洙让爵”。尽管,孔洙因此获得元世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的盛赞,但从此以后,“曲阜之后世袭为公,而嫡派之在衢州者遂无禄”,孔氏南宗走向衰落,平凡度日两百余年,“子孙益多,庙乏主祀,衣冠祭仪,混同流俗”。
直到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于衢州知府沈杰的奏请,南宗复爵。明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封孔氏南宗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但爵位低于“衍圣公”,秩正八品,相当于“衍圣公”次子。自此,孔氏南宗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至民国时期的孔庆仪,共计15世。此后,改称“孔氏南宗奉祀官”。
到民国年间,已没有“王”,又何来“公”?于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孔子第77代嫡孙、“衍圣公”孔德成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同时,把“孔氏南宗奉祀官”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1949年春,孔德成被国民党政府跟故宫国宝一起,带往台湾。在那里,他最主要的精力,是以学者的身份在台湾大学的中文系和人类学系授课,直至2008年逝世。
而在1947年,自己还不到10岁时,就继任“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的孔子第75代嫡孙孔祥楷,至今仍生活在浙江衢州,主持南孔祭典,弘扬儒家文化。
全才达·芬奇是怎样炼成的?
从达·芬奇存留至今的七千多页笔记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人物是怎样在解剖学、化石、鸟类、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武器等领域进行了孜孜不倦、饶有兴致的观察和设想。其涉猎的广泛和深入程度,足以让现代人头晕目眩:他是怎样做到的?为何能集如此全面的才能于一身?同时,也会有人想要了解甚至有所质疑:达·芬奇在其他领域的成绩,是否因为其绘画大师的盛名才受到关注?他的各种探索与发明,究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达·芬奇的光环越是多重和耀眼,他本人也就变得越加神秘,越加难以捉摸。
想要破译达·芬奇多重身份的“密码”,我们可能需要先摒弃一些属于现代人的成见。达·芬奇所处的时代,现代科学体系远未建立起来,学科之间的界限和壁垒并不存在,无论是水体的流动还是啄木鸟的舌头,心脏的结构抑或永动机的可能,在达·芬奇的眼中,他只是想要去探究所有让他感兴趣的事物,只是想寻找“自然的万千造化”所蕴含的规律。
同样,达·芬奇的观察和研究,也就不会合乎现代科学的规范和评价体系。达·芬奇没有受过严谨的教育,他是“实验的信徒”,用类比和推导来接近自己想要的答案。我们会看到,他有诸多超前的发现和记录,但其中又常会带有艺术的幻想的成分,也有不少错误;他设计的飞行器从未真正飞行,他的理想城市也未能得到实践,而他足够伟大的发现——比如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瓣膜,并没有对科学史产生什么影响,而是沉寂在他的笔记中,直到解剖学大发展之后才被重新追溯。
所以一切都还是会回到达·芬奇本人和他的时代。“身份”本就是一个社会性的指称,并不足以概括一个完整的人。达·芬奇在绘画以外领域的实验与发现,有些与他当时的身份和职责息息相关,是他运用自己的才能为自己谋求职位和收入,比如为宏大的庆典设计精巧别致的设施,为米兰大教堂的穹顶设计献计献策;但也有更多只出于他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比如解剖本是为了掌握人体肌肉的形态以更好地描绘它们,却深入到了身体内部的血液循环机制,并且,他的绝大多数研究从未正式发表或出版。最终让他成为达·芬奇的,正是超乎所有身份之上的这些东西——好奇,观察,想象,并享受这些过程。
飞行器
1
从大约149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中,达·芬奇以少见的勤奋研究了鸟类飞行及设计载人飞行器的可能性。他一共画了五百多幅草图,还写下了三万五千字的笔记。
为了弄清鸟类飞行的科学,达·芬奇探讨了重力和密度的概念,观察鸟翅膀上下扇动的速度,还将研究拓展到了流体力学的领域。他的一个重要的观察发现是:“水不能像空气那样被压缩”,鸟在下压翅膀的时候,空气会被压缩,因此翅膀下面的气压高于上面变稀薄的空气的压力。
通过解剖学观察和物理学分析,达·芬奇相信有可能制造出一个有翅膀的载人飞行器。他的首个设计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碗,有四个像桨一样的叶片,就像他之前观察到的蜻蜓翅膀那样。为了克服人类胸部肌肉相对力量不足的问题,这台机器介于飞碟和健身房的“酷刑室”之间,操作者需要全力以赴才能驱动机器:要用腿推动踏板,用胳膊摇动齿轮和滑轮机构,用头部驱动活塞,还要用肩膀拉动绳索。
2
在同一个笔记本里,达·芬奇在七页之后画了一幅考究的实验草图,实验中的翅膀就像蝙蝠的翅膀,骨架纤细,骨架外面覆盖的不是羽毛,而是皮肤。这只翅膀连着一块厚重的木板,他特别说明重量应为一百五十磅,跟一般人的体重差不多,与翅膀相连的还有一个驱动它的杠杆系统。
达·芬奇对飞行器的兴趣很可能始于他在庆典演出中的工作。从早年在韦罗基奥的作坊一直到他晚年留居法国,他始终对这些演出全情投入。他的第一只和最后一只机械鸟都是为了宫廷娱乐之用。
机械设备
1
达·芬奇对机械的兴趣与他对运动的着迷息息相关,他喜欢一步步地分析传动过程,因为逐一画出传动部件——棘轮、弹簧、齿轮、杠杆、转轴和其他结构——有助于他理解它们的功能和工程学原理。
例如,上面这幅影调优美,而且透视也堪称完美的起重设备草图,这台起重设备上有一根杠杆,来回摇动杠杆可以逐渐抬升带齿的轮子,转动的轮子最终将重物提起。这幅图说明了往复的上下运动如何转化为连续的转动。图的左边是组装好的机器,右边是部件的分解图。
2
在他那些最优美、最精细的机械草图中,许多都是在探索如何让压缩的螺旋弹簧平稳释放,这样由弹簧驱动的运动才能保持匀速,而不会越来越慢。达·芬奇率先绘制出解决这一难题的装置,他采用了自己终生着迷的螺旋机构。在一幅特别优美的草图中,一个螺旋齿轮在保持筒形弹簧匀速释放的同时,以恒定的功率驱动一只轮子平稳地推动轴杆。
3
达·芬奇还发明了一种磨针设备,它本可以为意大利的纺织工业做出宝贵的贡献。这台机器用人力转动一个转盘,转盘上连着一个小的打磨装置和一条抛光带。他认为这也许会让自己发财。但是不必说,达·芬奇从未实现他的计划。对他来说,完成构思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永动机和摩擦力
1
“每一种运动都试图保持原有的状态,或者,只要物体启动时所获得的冲力保持不变,每个运动物体都将一直运动下去。”达·芬奇提出这一洞见时,距离牛顿出生还有一个多世纪。他认为,如果能消除阻碍物体运动的所有外力,那么物体有可能处于永动状态。所以在15世纪90年代,达·芬奇用了二十八页笔记来研究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
他对水力永动机尤其感兴趣。在一个设计中,他设想用水流转动一种被称作阿基米德螺旋泵的螺旋管,这种螺旋管在转动时可以将水向上输送,然后水流下去的时候又会转动螺旋管。不过,他对一个问题产生了质疑:水流下去的时候,能否驱动螺旋泵向上输送足够多的水,让这个循环一直进行下去呢?最后,他得出了既明确又正确的结论,这绝无可能。“流下去的水永远不可能从它最初的水位提升起与自身重量相等的水。”
2
达·芬奇意识到阻碍永动的原因是摩擦,一个系统和外界摩擦时,会不可避免地损失动量。摩擦造成能量耗损,阻碍运动一直持续下去。因此,他开始系统地研究摩擦,并最终获得了一些深入的发现。他发现了摩擦力的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物体的重量、斜面的平滑或粗糙程度,以及斜面的坡度。这些都属于重要的科学发现,但是达·芬奇从未发表过这些发现。大约两百年后,法国的科学仪器制造者纪尧姆·阿蒙东才再次发现了这些定律。
达·芬奇发现,通过给斜面增加润滑,可以减小摩擦力,因此他成了首批在机械上设计润滑油加入点的工程师之一。他还设计了用滚珠轴承和滚柱轴承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他画过一种新型螺旋千斤顶,这种千斤顶通过旋转一根大的螺杆来推举重物,达·芬奇在支撑平面和齿轮之间放置了一些可以起到轴承作用的滚珠。
军事装备
1
达·芬奇还设计过令人毛骨悚然的刀轮战车,车轮上有突出的旋转利刃。这辆车还包含一个有四个刀刃的转轴装置,它可以被放置在车前,也可以拖在车尾。他非常细致地画出了齿轮与轮轴的传动系统。一幅刀轮战车图中,飞奔的战车附近躺着两具尸体,他们的腿被刀割断,肢体散落在地上,着实可怖。
2
达·芬奇画过一些构思巧妙的军事设备,比如一台装置能推倒敌人的攻城梯。城堡内的守卫者拉动巨大的杠杆,杠杆的另外一头连接木架,这些木架通过城墙上的孔穿到墙外。
3
达·芬奇设想中的另外一件武器是一张巨大的弩。他为此画了超过三十张草图,而且细致、精确地画出了齿轮、蜗杆、轴、扳机和其他构件。当然,事实上,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爵并未在战斗中使用过他设计的任何大型武器装备,他的这些从未实现的设计也许更属于想象而非现实。这张巨弩最终被制造出来还是在2002年的一档电视特别节目中,可惜当代的工程师也无法让它正常工作。
解剖学
1
当达·芬奇还是佛罗伦萨的一名年轻画家时,他学习人体解剖学主要是为自己的艺术服务。他在自己的笔记中重复着这样的教诲:“画家有必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解剖学家,这样他才能勾画出裸露的身躯,才能了解肌腱、神经、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学。”
他所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眼睛的运动和微笑时嘴唇的运动,可能对他的艺术有所裨益,但是当出现了诸如胎儿在子宫内发育,以及打喷嚏的原因时,很明显,他的求知目的已不再是为了手中的画笔。
2
1508年到1513年,列奥纳多·达·芬奇开始了自己的第二轮解剖学研究。这位已经年逾五旬、如日中天的画家解剖了一位百岁老人的尸体。在其中一页笔记上,他画了部分剥去皮肤的尸体上的肌肉和血管,在这些图的上方,他满怀尊敬地为那位百岁老人画了一幅小像,他一脸安详,双眼紧闭,这是去世后不久的样子。
在查明百岁老人死亡原因的过程中,达·芬奇做出了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他记录了导致动脉硬化的过程,“我发现死亡源自身体衰弱,衰弱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和为心脏及其下方器官供血的动脉出了问题,这些血管干瘪、萎缩得厉害。”
3
达·芬奇绘制了一幅人类血液循环系统的详细图示,其中以较大的篇幅画出了心脏的大血管,还有与主动脉和腔静脉相连的逐级缩小的分支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
4
作为他全部解剖学研究和解剖实践的一部分,达·芬奇对人体心脏的研究是他最持久和最成功的科学探索。其中的最大成就,是他发现了主动脉瓣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这也是他所有解剖学工作中的最高成就,这项发现直到现代才得到证实。它诞生于他对涡流的认识和热爱。具体来说,达·芬奇专门研究了由心脏经三角形开口向上泵入主动脉根部的血流,主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大血管。血液被泵入主动脉后,产生的涡流让心脏与主动脉间的三角形瓣膜展开,并盖住开口处。达·芬奇发现,瓣膜靠来自上方的压力是无法正常闭合的。
20世纪60年代,由牛津大学的布赖恩·拜尔豪斯带领的医学研究团队使用染料和放射照相技术观察血液流动。实验显示,瓣膜需要“一种流体动力学控制机制让瓣叶远离主动脉壁,这样极轻微的血液回流也能关闭瓣膜”。他们认识到这个机制就是达·芬奇发现的位于主动脉根部的血液涡流。外科医生舍温·努兰称,“在达·芬奇留给后世的所有惊叹之中,这似乎是最非凡的一项。”
作者:李妍
编辑:徐悦东 校对:赵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