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昏暗的煤油灯到如今的万家灯火璀璨,承载着几代电力人的梦想。36年来,国网兴安供电公司始终与光明同行,与光荣同行。

峥嵘岁月 激情满怀

历史不会忘记,1981年9月24日,兴安电业局由原乌兰浩特发电厂和乌兰浩特供电所合并成立。

“那时候,抄表师傅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去抄表,白天抄表,晚上核对数据,第二天到用户家收电费,不像现在可以远程抄表,还可以远程费控、短信通知用户交费,更可以在网上交电费,这些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83岁的退休职工李士范回忆起当年工作的情形时说道。

建局初期,发电设备陆续增加,用电负荷不断攀升,停电时有发生。回忆起当时赶往现场抢修的情景,李士范老人接着说:“当时夏天顶着烈日,冬天迎着雪花,也许在今天看来那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可当时充满了对身为电力人的自豪感,工作的心情是轻松的,那干劲更是十足、冲天!”

“当时,检修工作一半靠设备,一半靠眼睛观察;而今,集中检修不但可以缩短停电时间、减少停电次数和倒闸操作量,也能提高检修效率和安全系数。过去和现在真是没法比!”提到检修工作的变化时,李士范老人对往事的追忆、对今日的自豪都溢于言表地展露在笑容里。

今昔对比,该局售电量从1981年建局之初的8000万度发展到2008年的10.2亿千瓦时电量,固定资产由1072万元发展到8.94亿元。

“1983年,我来到西郊变电站参加工作,当时的变电站刚刚投产,只有7个人,1个站长,6个变电工;现在全站24人,1个站长,1个技术员,22个变电运维工”王柏林说道。

2009年6月29日,该局正式上划国家电网公司,从此,国网兴安供电公司隶属于国网蒙东电力,成为兴安电力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兴安电网经历了两次飞跃式发展,结束了电网分三片运行的历史,220千伏实现环网,同时,首座500千伏兴安站顺利落地投产。

勇立潮头 再扬征帆

近年来,兴安盟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电力强有力的支持。

2015年7月4日9时,兴安盟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的民生工程——白城至阿尔山铁路兴安盟乌兰浩特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启动,该工程包括兴安开发区220千伏变电站乌兰浩特牵引站间隔扩建工程、开发区至乌兰浩特牵Ⅰ、Ⅱ回220千伏线路工程及配套的系统通信工程,乌兰浩特牵引站供电工程起点位于乌兰浩特开发区220千伏变电站,终点位于乌兰浩特220千伏牵引站,总投资6754万元,新建220千伏线路61.2公里,共计156基铁塔。2017年6月8日5时52分,该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将对大幅提升铁路运输速度目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深远意义。

为方便客户缴费,该公司在推出银行柜台代收、网上银行、“交费一站通”、电信和移动手机支付、手机客户端等缴费方式之后,又陆续开展支付宝、电e宝、掌上电力APP客户端服务平台等推广活动,向广大客户宣传推广多元化新型缴费方式,引导用电客户多渠道购电。

通过主动靠前对接盟、市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该公司结合重点用电项目走访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额尔格图风电场供热项目等重要客户,及时掌握重点项目情况及重要客户的用电需求,有效解决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变压器增容5万千伏安问题,钢材年产能由2014年初50万吨提升到2015年末150万吨;同时,该公司开辟业扩报装“绿色通道”,促使额尔格图风电场供热项目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建设和安装任务,并实现一次试运成功。

随着农村居民家用电器的逐渐增多,原来的电网线径容量、电压等级已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用电需求。“将把农网改造升级惠民工程进行到底,点亮百姓生活,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2017年4月19日,从该公司获悉,该公司坚持因地制宜、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农网改造升级。如今,通过引入电气化,生活现代化,革命老区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这正是不断推进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给老区人民带来的实惠。

据悉,该公司实施机井通电、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村村通动力电工程,2016年投资2951万元,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44公里、低压线路160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77台、总容量45645千伏安,改造户表6615户。

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公司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综合运用“道德讲堂+青年夜校”模式,开展“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签名承诺活动、党员“三亮三比三无”、手抄党章、评选“兴电工匠”和“兴电好人”等活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同时,该公司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牢固树立“党建+安全班组”理念,突出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实时监督党员履行安全职责,督促员工贯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定。在安全生产一线培养和发展党员,加强安全素质和安全管控能力建设,强化本质安全,推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高端隔音门窗

品牌系统门窗

隔音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