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自农民工的巨晓林,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经历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跌宕变迁,遇到了种种机缘,成为了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巨晓林(2012年11月)。图/新华

全国总工会

来了个农民工副主席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天

本文首发于2016年6月6日总第758期《中国新闻周刊》

多年未见的工友举起斟满酒的杯子,“巨主席,来。”

54岁的巨晓林立刻应了一声,乐呵呵地捧起一杯白开水,喝了一口。

放下杯子,巨晓林吸了一口气,双手在大腿上来回摩挲,看着有点局促,一会儿才重新拿起筷子,不断夹面前的生西红柿和生黄瓜,就着酱,一口接一口地吃。

餐桌上的人天南海北地聊着,巨晓林很少说话,只是听着。很快有人把话题转到巨晓林的身上:“可真没想到,你成了巨主席了。”巨晓林仍是笑,手又在腿上来回摩挲。

他不喝酒,因此也几乎不敬酒。他很少旋转餐桌的转盘,总是只吃转到他面前的这一盘菜。

寡言的巨晓林,是这群人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不抽烟、不喝酒、很少参加工友打牙祭的饭局。但他又最特殊,他把作为劳动者可以得的奖几乎拿了一个遍。今年1月17日,出身农民工的巨晓林,成为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这是他进入中铁电气化局工作的第29年。他改掉了一口陕西腔,学会了西装革履,独自接受30个记者的群访,完全不怯场。

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机会

巨晓林常常想起自己离开家的那一天。

1987年的2月,巨晓林背着旧被子,踩着雪往村外走。他似乎还没有太多的乡愁,想到摆在眼前的机会,他觉得是25年人生中最好的一次。

巨晓林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家中穷困,七个兄弟姐妹往往填不饱肚子。1979年,他高考落榜,父母实在拿不出钱让他复读,巨晓林的打工生涯也就始于那一年。

他在建筑工地筛沙子,实诚的他老老实实上工,往往半天就干完其他工人一天的活,但并不受待见。他也学习过刷油漆,没多久就发现自己油漆过敏。后来,生产大队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喜欢看电影的巨晓林成了放映员,这才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放映电影是一个挣钱的行当。他借款将近2000元,买了一台电影放映机。靠卖电影票的钱,一年之后,这笔欠债被还清。放电影的第三年,巨晓林给家里买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

但也正是慢慢普及的电视机,使得农村的电影放映没了生意。就在巨晓林犹豫着是否要转行的当口,一个机会来了。

1987年春节,巨晓林的姐夫以及邻居都带回消息,他们俩所在的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一处打算招收一批合同工,期限三年。这次招工是内部推荐的形式,由单位正式工推荐,每人最多只能推荐一个人,被推荐人如果出了问题,由这名正式工负责。

邻居把推荐的机会给了他。

巨晓林觉得,在大型国有企业打工,远比在建筑工地筛沙子、刷油漆靠谱。他立刻答应了。

巨晓林当时并不知道,电气化局里的陕西人特别多。

中国修建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南至四川成都,北至陕西宝鸡,也就是巨晓林的家乡。沿途靠天吃饭的农民们,改变了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加入了中国铁路电气化的队伍。

宝成铁路的电气化,实现于1975年。巨晓林的村庄,以及岐山县、宝鸡市,都有数不清的人进入了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

12年后,巨晓林也走出了村口,一路向南,加入了这支电气化队伍。但不同的是,他没有编制,是合同工,或者用当时刚刚发明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他是“农民工”。

巨晓林把此作为自己“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机会”。

巨晓林成为了电气化局一处三段二队二班的一名接触网工人。他对这份全新的工作充满期待,以至于过了29年,他依然记得开工的日子:1987年3月1日。

工班里的红人

1.60米,巨晓林没有想到,自己的身高再次制约了自己。

和他同分到一个班的有四名新工,大家一起认师傅。最矮的巨晓林,直到最后一刻才被人挑走。

在工地上,个子越高、块头越大,干活儿也越有优势,尤其是接触网这样需要高空作业的活。接触网有一个附件,坠砣杆,工人要站在2到3米的支柱上,探出身体,把吊在滑轮上、重达50斤的坠砣接过来,双手持平,对准槽道,推到坠砣杆上。坠砣杆距离支柱80厘米,对于身高1.60米的巨晓林来说,这个动作显然是困难的。

这不是巨晓林第一次因为身高而发愁了。

高考落榜之后,巨晓林曾报名参军,因为身高被拒之门外。他又瘦又小,努力增重,也不过110斤。而多年之后,他再次因为个子矮和力气小,成为工友口中不愿意搭档的那个人。

巨晓林有记日记的习惯,自高考之后,常常随手写些东西。他深知自己的劣势,开始借助“烂笔头”。“我是没力气,但是我特别勤快。”巨晓林如是说。

父亲爱画画,巨晓林从小耳濡目染,也常勾勾画画。到了工地以后,他把记不太清楚的接触网的零部件都画下来,反复记忆。小组长每天布置一个活给他,他就把施工标准记在本子上。晚上收工后,默读几遍记住。后来,工友偶尔在工地上问,这个拉线多长,巨晓林就能直接报出数字。

他的努力很快被别人发现。

那时,几个年轻的工友们住在外屋,晚上九点统一熄灯。里屋住了三个有经验的师傅,单独有一盏灯。副工长把其中一个师傅调出来住在外屋,让巨晓林去了里屋。

当然有人说闲话,但好在人心淳善。大家多来自农村,学历相仿,巨晓林没有因为合同工的身份受区别对待。而他也慢慢熟悉了自己手头的工作、接触网的零部件,与身高1.8米的师傅被别人称为“魔鬼搭档”——因为他们一个用心,一个有力。

1989年的一天,巨晓林所在的班组在这条铁路上架线。架线,就是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扛着电线爬到杆子上,放进滑轮槽里。电线长50米,重300斤,任是谁都打心眼里犯怵。而巨晓林和另外三个工友往往是要爬上杆子架线的人,“我们谁都不想上去装这个。”

这天下着雨,巨晓林留在工地照看工具和器材。他望着杆子想,到底怎么能省点力气呢?他想起之前物理课上学习过的滑轮组。人站在地面上,用两组滑轮以及一个铁丝环拉线,把事先套好滑轮槽的线拉上来。

他试了试,方法可行,还省力气。原本需要4个人轮流干的活,3个人就可以干好。其他班听说了,纷纷来瞧,是什么方法让这个只有22个人的班,比其他28个人的班干活还快。副工长很高兴,请全班组吃棒冰,特意给巨晓林两根,奖励他的这个小发明。

巨晓林来了劲,迷恋上了工艺改进。

他常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画画,副工长干脆允许他拥有了一盏自己的小台灯,不规定熄灯时间,他也不必早起点名。

1998年,在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中,巨晓林发明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提高工效两倍以上,在全线推广;2006年,迁曹铁路施工,他研究出了“正线任意取点平移法”,在还没铺好钢轨的情况下,就能确定接触网杆位置开始施工。

不爱抽烟喝酒、几乎不参加工友饭局的巨晓林,成了工班里的“红人”。大家愿意跟他搭班,因为巨晓林总愿意琢磨更省劲省时的方法。遇到操作层面的困难,大家也愿意去找他:“巨师傅,这个怎么做?”

另一个让工友印象深刻的,是巨晓林的节俭。现任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纪委副书记的杜志波,在上世纪90年代末是巨晓林的徒弟。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从小家穷,巨晓林很少花钱。穿衣就那一身工作服,吃饭也总在食堂,一年到头,大家互相看攒了多少钱,巨晓林总是攒得最多的。

工友赵荣有至今都有些不能理解这样的巨晓林。和他一样家贫的工友不是没有,但巨晓林是他碰到过最节省的那一个。“不抽烟、不喝酒、不下馆子,还不爱花钱,我说他的生活太苦了。”

巨晓林却觉得自己不苦。除了写日记,他喜欢练字、画漫画。

他不是干活儿最好的,也不是升迁最快的。他常常在日记本上写格言。比如:“干得好,才能受尊重。”“有本事,就有地位。”

第758期《中国新闻周刊》封面

隔热门窗品牌

高端隔热门窗

品牌系统门窗

高端隔音降噪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