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了山村安居梦
住房解决了,生活也有信心了
“以前房子起在山头,打几根木桩,钉几块木板,扎几把茅草,就这样住了几十年。”在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二组,苗族同胞陶建国与屯里其他16户村民一样,过去住的是风雨飘摇的危房。
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农村贫困面大,住房安全问题突出。2009年底,全区共有165.5万危房户,涉及近680万贫困人口。当年,中央把广西列为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介绍,广西每年将农村危房改造列为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逐年拓展危改的面和量。
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陶建国所在的水弄二组,数十间砖瓦房规划有序,很多住户门前都停放着摩托车和农用三轮车。村民们说,“住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也有信心了。”
2009—2014年,中央安排广西1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预计到2014年底,广西将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万户,约400万贫困群众将喜迁新居。
政策向民族边境地区倾斜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省区,受历史、自然条件等制约,很多少数民族群众住在“夏不遮雨、冬不御寒”的危房里。
“原来房子用石头、泥巴和木条垒起来,牛、猪等圈养在后院,住着不安全,还天天闻着臭气。”在中越边境线上的大新县硕龙镇村门屯,张斌正和爷爷、奶奶围坐在敞亮的客厅里看电视。2012年,他得到1.8万元政府补助,再自筹一部分资金,建起了这栋新房。
广西在危房改造项目和资金安排上,重点向少数民族自治县和边境县倾斜。边境地区户均补助高于其他地区2000—2500元。截至2014年9月底,广西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0个边境县农村危房改造竣工27.6万户,大批群众告别危房,住进了砖瓦或砖混结构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
部分特困户无奈放弃危改
边远山区贫困群众筹资能力弱,是广西农村危房改造的主要瓶颈。
在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贫困户刘承2013年申请到“危改”补助近2万元,但这些钱仍不够建房子。他后来又申请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加上一些积蓄,终于在去年底建起了新房。
在大新、天峨、那坡等县,部分特困户建好房屋主体后,再没有资金安装门窗,只能用木板或布条遮挡后入住。为确保更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广西将农村危房改造户均补助标准提高至1.85万元,其中边境地区户均补助提高到2.1万元。但这个补助标准仍难以让特困户建得起房子。一些符合危改条件的特困户,不得不放弃对危房的改造。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彭新唐介绍,截至2013年底,广西仍有约82万户农村危房。一方面,这部分人绝大部分是农村最困难的弱势群体,几乎无法自筹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所在的村屯山高路远,建材需要二次、三次搬运,建房平均造价在每平方米800元以上,建造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砖瓦房,至少需要4.8万元。除去政府补助资金,建房资金缺口仍很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