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让延平农民过上新生活
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上屹立着白色的风力发电路灯,新建的幼儿园、江边步道旁传来阵阵笑声。11日,延平区太平镇儒罗海峡新村村民林昌万邀请老朋友来新家做客,看到新村面貌,朋友们羡慕不已。
林昌万原本居住的儒罗村儒岭自然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全村近600人聚居在一个小山头上。由于山地坎层高,许多户人家的厕所、厨房门前是悬空的,常有村民摔伤。回忆过去,对比今天,林昌万喜滋滋地说:“真是过上好日子了。以前条件差,房子都是木质的,现在家家户户都安上了铝合金窗户、不锈钢大门。”
儒岭村村民居住环境的明显改善得益于延平区自2010年8月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据市延平区国土资源局局长黄革介绍,延平区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完成交易面积2053亩,交易到位金额6.9亿元,2013年土地整治旧村复垦及指标交易面积位列全省第一。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对农村宅基地重新规划和综合整治,引导偏远山区农户拆旧房建新房,向中心村和集镇聚集,不仅让农民远离地灾点,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黄革说,延平区将土地增减挂钩补偿款70%返还农民,2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给百姓实惠。该项政策共为延平区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分别注入了2亿多元,解决了政府和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全区共安置受灾户4924户,建设37个安置点,并将一个个安置点成为一个个靓丽的新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延平区的城镇化进程。“我们村在2010年6月洪灾中损毁严重,结合造福工程等资助款项,每户只需出3万元就可以住进两层半的统建小楼。”林昌万说。
根据规定,使用耕地一律须签订为期三年种植合同,落实责任方。延平区国土资源局还会以回访的方式查看耕地利用情况,种植得力的每年发放一亩五百元的后续管护费。与此同时,为让复垦耕地价值最大化,该区大胆创新,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使用耕地。
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往来不便,大多数复垦耕地由本村以集体的名义签下种植合同,本着自愿原则,
以送耕的形式允许村民在自家原宅基地上耕作,儒岭旧村即是其中之一。
以送耕的形式允许村民在自家原宅基地上耕作,儒岭旧村即是其中之一。该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耕地一般由家里的妇女、老人打理,每亩年产值可达1000多元,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两年的复垦,整座山上已种满了芝麻、玉米、地瓜、油菜等作物,成为全区单片面积最大的复垦地。
大横镇四朵洋旧村比其他地灾点交通较为便利,且土质适合山樱花种植,裸地经过平整后租赁给了福建绿友园艺有限公司。当笔者来到这里时,旧村的居住痕迹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种植基地。绿油油的台湾樱花、山樱花、油杉、山桐仔等植物小苗随处可见。公司负责人杨灼妹介绍,基地现育有樱花苗近80万棵,单价在6元左右,经济效益很好。据了解,此地块租金前三年350元一亩,此后逐年递增,这不仅为村里增添了一笔稳定的村财,且带动当地就业,所有雇工均为本村妇女。
政策得民心,实施起来才容易。截至目前,延平区共编制旧村复垦项目52个,涉及153个村,1378亩耕地完成复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