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有限公司
文章目录:
1、塔城,一座新疆民俗风情的“博物馆”2、执着的坚守(逐梦·致敬功勋党员(13))3、陈冲导演《英格力士》杀青 还原时代风貌
塔城,一座新疆民俗风情的“博物馆”
天山网讯(通讯员罗娇娇报道)都说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参观当地博物馆。11月26日,参加“新疆是个好地方 · 达人西游第8季——畅游冬疆”网络主题传播活动的达人们来到了被誉为新疆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塔城市,在这里参观了红楼博物馆、手风琴博物馆以及美术馆。
塔城市位于祖国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在这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民俗风情。达人们走进油画中的塔城,开启了一段浪漫的文化之旅。
“红楼”,传递塔城的历史文化
红楼博物馆,作为塔城地区唯一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是一座折射着塔城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红楼博物馆的前身,始建于清宣统二年。其天棚地板、门框窗棂均砌有图案,绿色铁皮为顶,是俄罗斯建筑风格,因临街墙面呈铁锈红色,故称之为红楼。
达人们通过此次参观,了解塔城的历史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达人“旅行与行走”参观完红楼博物馆后欣喜地说:“初到塔城,对于红楼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建筑真好看。通过对红楼的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这栋建筑是清朝时期由俄国商人出资建设,后来经过政府的改造形成了今天的红楼博物馆。”
“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塔城的历史,了解了塔城的文化。这是一个各民族大团结的城市,这是一个各族美食汇于一体的城市。红楼博物馆承载这个城市的历史,也见证这个城市的新生。”达人“旅行与行走”表示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可爱的城市。
在手风琴之城,弹奏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声
达人一行参观完红楼博物馆,来到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刚走进博物馆,手风琴演奏家道吾然 · 对山汗用欢快的琴声欢迎达人们的到来,这让大家十分欣喜。
手风琴演奏家道吾然 · 对山汗
达人“雁行江湖”说:“一走进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就被悠扬悦耳的旋律吸引了,随着音乐声穿行在手风琴的世界,享受手风琴之城带给我的音乐盛宴。”
手风琴博物馆于2015年12月1日建成,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据讲解员介绍,展馆内收藏着国内以及俄罗斯、德国、意大利、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1000余架不同品牌、不同年份的手风琴。
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还是全疆唯一一家手风琴博物馆,在这里,每一架手风琴都留存着时光的印记,见证着塔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程。
塔城市有许多手风琴演奏家和爱好者,手风琴在当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基础,所以塔城市也被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手风琴之城”。
美术馆,带你走进油画中的塔城
塔城市美术馆位于塔城师范院内,在原塔城师范俄式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上进行修缮改建,主要用于展陈、收藏国内外名家书画、油画、雕塑作品,为疆内外知名书画家提供创作基地。
据介绍,展馆布展总面积2400平方米,分为绘画展厅十个,面积590平方米,以国内外高规格油画展览为主;主题展厅三个,面积178平方米,主要陈列美术馆馆藏作品。
达人“渝帆”参观完美术馆后说:“美术馆是一个城市的艺术氧舱,让人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很意外在塔城这样一座边陲小城遇上如此高水平的一间美术馆,无论是建筑,还是里面陈列的国内外顶级大师油画作品,都令人惊叹。置身其中,细细品味,仿佛能通过作品与艺术大师进行对话,‘油画塔城’名副其实!”
在这里,不仅有独具匠心的红楼博物馆,还有灿烂多元的城市文化;不仅有欢快的手风琴乐曲,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边城美食;不仅有一笔一画绘风景的油画作品,还有一篇一幅颂塔城的艺术篇章。
在塔城市,用博物馆记录城市历史,用手风琴歌颂城市声音,用油画呈现城市浪漫色彩。塔城,用文字、音乐、绘画让我们记住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
执着的坚守(逐梦·致敬功勋党员(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新疆塔城风光。 新疆塔城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如果让你到荒凉的无人区守边防,从零开始开拓新生活,你愿意吗?
如果和你一起生活的人都离开了,家园重新变成无人区,除了羊群就是与孤独为伴,你还愿意继续坚守吗?
不知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魏德友老人用半个多世纪执着的坚守告诉我们他的答案:我愿意!
为了这个承诺,他走过的巡边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五圈。
一
早晨六点,新疆塔城,位于边境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晨光还没有唤醒沉睡的土地,魏德友在黑暗中睁开双眼,摁亮电灯。岁数大了怕冷,虽然初秋的天气依然暖和,魏德友还是穿上了两条裤子。简单洗漱了一下,早饭更是简单:前两天买的馕已经有点干硬,颤颤巍巍的牙齿降服不了,掰成块扔进碗里,倒了一碗老伴儿刚烧的开水,干硬的馕块迅速变得绵软,正适合这位八十岁的老人。
门口的桌子上,是陪伴了他许久的收音机、水壶、望远镜,魏德友把它们依次挂到脖子上,戴上一顶褪色的帽子。清晨的阳光已经洒在草原上,羊群也醒来了。
谁能想到,八十岁的老人,腿脚相当灵便!三两步走到羊圈前,打开圈门,羊群一涌而出,顺着围栏吃草。
其实,自从二女儿魏萍回到老人身边接过了羊鞭,魏德友已经很少出去放羊了。今天魏萍有事要出门,魏德友便像此前五十几年的每一天一样,一边放羊,一边巡边。
二
时光是如何把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如今的耄耋老人呢?
羊儿悠闲地吃草,魏德友脑海中回响起自己复员时向组织保证的声音:到新疆去,听党指挥,守卫边疆,建设边疆,再苦我也不离开!
那是1964年,部队动员复员军人到无人区放牧守边,屯垦戍边。来不及回家和父母告别,更来不及见一见从未谋面的未婚妻,魏德友和一百一十七名来自不同部队的战友就踏上西行的火车,再转汽车来到了边境,成为兵团工二师12团二连一名职工。兵团九师成立后,隶属于九师161团。
真是荒凉啊,除了一腔热血和遍地荒草,可真是什么都没有!先住进牧民闲置的空房子,门框真矮,进出门都要碰头,还快要倒塌了。好在,一群小伙子有的是力气,挖出了属于自己的地窝子——地上挖个大坑,上面搭上木头,再盖上苇席,压上一层土,两片破麻袋挂在门口——这就是住人的地方。
向远处望去,魏德友似乎在寻找战友陈秀仓的墓——刚来了半年,陈秀仓在放牧时遭到狼群袭击,被咬伤后患了狂犬病,大家照顾了他七十天后,还是没能救下他的生命。陈秀仓不但是战友,还是老乡。守灵时,魏德友向战友保证:你安心走吧,我替你守着!
魏德友没有失信。
至今,他还记得钢枪贴着脸颊时刺骨的冰冷。1969年,魏德友加入“铁牛队(武装民兵队)”。那时候,放牧是边防斗争最激烈、最危险的工作,魏德友主动要求担任牛群组组长,从二连连部搬到了更靠近边境线的萨尔布拉克。
慢慢地,这片荒凉的无人区热闹起来了,种下的树长高了,葡萄架下有了阴凉,瓜果蔬菜飘香。
三
1981年,二连被撤并,职工们都被分流到了其他连队,萨尔布拉克又变成了无人区。
走?还是留?魏德友认真考虑过。
走了,生活会舒适一些,但是边境线怎么办?这么长的边境线没有边境设施,六公里以外的边防连人手少,萨尔布拉克地势低,有个啥事情,边防连也看不到。虽说有牧民,但他们逐水草而居,一年只有四个多月在这里放牧,其他时间这里就真的成了无人区。
可是留下,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自己曾经的保证在耳畔响起:“再苦我也不离开!”
最终,有十来户人家选择了留下来,其他人家在连部附近,萨尔布拉克只剩下魏德友一家。再后来,其他人家也因为退休陆续搬走进了城。
时任辖区边防连连长白松交给魏德友一架望远镜:“你有戍边经验,请你给我们当护边员,行不?”原本留下就是为了守边,哪有不行的?可魏德友没想到,留下来的日子是这样艰难。
一开始,连队牛群还在,魏德友依然负责放牛。1984年春节前,连续下大雪,牛群没草吃,魏德友大年初一赶着牛群往山上转移,走了四天才走到,一路上又冷又饿,牛群损失了近半数。那年秋天,连队把牛都卖了,只剩下魏德友的三头牛、二十只羊。到1988年,在魏德友的悉心照料下,羊群发展到一百多只,魏德友还义务帮边防连放着近两百只羊。
有一次,大雪下得天昏地暗,魏德友看不清眼前的路,天色越来越暗,却仍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汗湿的衣服上落满了雪,又被冻了起来,身上像裹了一层硬壳,一动就窸窣作响。脚步越来越沉,他已是筋疲力尽。“如果今天回不去,我还有什么遗憾吗?这辈子都在放牧守边防,我算是守住了自己立下的誓言。可是妻子怎么办……”魏德友在与风雪的较量中开始不自觉回望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微弱的光线,赶紧拿出应急手电筒向亮光方向闪,正在巡逻的边防官兵发现了他,带他回到家,已是半夜。
妻子刘景好在家担惊受怕地等了半宿,有心出去找,又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院子里徘徊了许久,听到魏德友回来的声响,迎了出来,埋怨的话都到了嘴边,但看着他冻得浑身哆嗦,什么也没说出口。妻子转身默默烧了一锅热水,自己偷偷哭了一场。
春秋季,牧民们回到萨尔布拉克放牧,为了丰美的水草,羊群总是喜欢往边界去,每次看到,魏德友都要上前劝说:“边境无小事,万一不小心越界被发现,后果可能很严重。”
1992年的一天早上,魏德友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准备赶着羊群去巡边。却只见羊圈门大敞着,听不到一声羊叫。
魏德友慌了,喊起妻子,俩人脑子里都是“轰”的一声:这羊要是出事儿了,一家人的生计就完了不说,还有边防连的羊呢!俩人沿着痕迹一路追到了山里,一路上都是惨不忍睹的死羊——被狼咬死的。俩人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找,一直找到山坳里,才找到剩下的羊群,一数,死了一半多。
“老魏,我陪你守了快三十年了,除了一开始,再没有抱怨过吧?可是现在这个光景,还怎么过啊!听我一句劝,咱搬家吧?”刘景好哭着央求。
可魏德友红着眼睛,犟脾气上来了:“越是这样越能说明咱们守边的重要性,我要一直守在这里!”
这么多年,刘景好知道老魏的脾气,听了这话,知道没法再劝,只能住了嘴,开始一边流泪一边默默收拾。魏德友赶着剩下的羊群又出了门,他要去边防连汇报情况,慢慢偿还这些损失——用了整整十年才还清。
收音机里开始播放午间新闻,魏德友从回忆中回过神来,抚摸着老朋友——跟着羊群早出晚归,收音机曾是夫妻俩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有时收音机被雨雪淋湿,“话匣子”变成了哑巴;有时遇到紧急情况,口袋里的收音机什么时候被甩出去也不知道。魏德友就一次性买好几台存着,五十多年来用坏了五十多台收音机。
四
“刘景好来电!”老人机传出响亮的声音,接起电话,是妻子叫他回家吃饭。
回家的路上,脑海中又出现了那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姑娘,魏德友不由得嘴角上扬: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伴儿的样子。
1967年,魏德友第一次从新疆回老家山东探亲,准备结婚。回到家,第一次见到定亲好几年的未婚妻,长辫子、大眼睛,人机灵,嘴又会说,还当着生产队队长,是个能干的姑娘,魏德友欢喜得不得了。
“跟我结婚后就得去新疆,你愿意不?”魏德友生怕姑娘不答应。
“那新疆好不?”刘景好也没扭捏。
“俺觉得好!月月发工资,生活比家里强!”显然,魏德友只挑好的说。
简单办完婚礼,刘景好跟魏德友扛着一口装着行李的红色木头箱子,坐上火车一路西行,越走越荒凉。到了乌鲁木齐,又换汽车,到了塔城,干脆没有车了——7月份,一路走一路下雨,从塔城到二连的四十多公里路,都是翻浆路,车根本走不了。住了一宿,把箱子寄存在塔城的战友家,俩人披上雨布开始步行,泥泞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刘景好拽着魏德友的衣角,天擦黑了才走到。
远远一眼望过去,除了一些小土包啥也看不见。听到声音,大家都跑出来看魏德友带回来的媳妇儿。“也没房子啊,大家是从哪里来的?”刘景好看着一群像是从地里钻出来的人,一脸问号,魏德友才笑着给她讲啥叫地窝子。
刘景好猫着腰踏进低矮漏雨的地窝子,一下子惊呆了:一张床、一盏马灯、一个土块垒的灶台,能转身的地方不足两平方米。累了一天的刘景好这一晚上竟然失眠了,嗡嗡叫的蚊子,还有牛虻,咬得她全身都是包,喝了水还闹起了肚子。
第二天一早,魏德友出去干活,刘景好思来想去心一横准备回老家,“回去继续当生产队长干我的工作去!”收拾了几件随身的衣服,打成包袱往肩膀上一挂就出了门。
魏德友回到家一看没人,一问邻居,知道刘景好背着包袱走了,拔腿就追,追出一公里多,到红桥桥头才追上,刘景好一屁股坐在桥头就开始哭。“你这方向都跑反了,去塔城得往巴什拜大桥那边跑啊!”魏德友被妻子逗笑了,笑完又接着劝:“这样,你先跟我回去,我答应了部队的事情,就要做好。咱好好干两三年,等到这儿不需要我了,咱就一起回老家!”
没想到,这个承诺,整整五十年之后才兑现。魏德友和妻子一直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为巡边”的生活,“我们两个不能同时离开,总得留一个人守着边境线。”他家从此成了“不换防的夫妻哨所”。直到2017年,女儿魏萍回到草原接过父亲手中的羊鞭,老两口才第一次一起回了一趟老家。
五
还没进门,就听见院子里传来说话声,长辫子姑娘早成了白发老妪,没变的是干起活儿来的利索劲儿。刘景好正里里外外忙着,切西瓜、煮饺子,几位身穿迷彩服的战士跟进跟出要帮忙,可刘景好哪里给他们机会!原来是边防连即将退伍的战士前来跟老两口告别。
是啊,边防连从1964年7月驻守这里到现在,先后换了二十三任教导员、二十四任连长,只有老魏叔一直在这里,大家都说是“铁打的魏叔流水的兵”。
因为常年帮边防连义务守边、放牧,边防连的战士们巡逻时也把魏德友家当作一个歇脚的地方。魏德友从来不要护边补助。后来国家有了政策,给他发护边员工资,他也坚决不要,“我有一份退休工资,干啥要两份?”
平时没啥能帮得上魏德友的,1992年,一批战士退伍前看魏德友家的半地窝子实在破旧得不成样子,便帮他盖了几间土房子,直到现在,老两口还住在这里。
五十多年,魏德友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他巡护的区域内,没有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直到今天,边防连的战士们都说,有老魏叔守着,他们放心。
可这种放心背后,是魏德友对家人的愧疚。
老两口离不开萨尔布拉克,孩子们要去团场上学,只能住校,或者租个房子,大的带小的。魏萍七岁就带着妹妹跟着哥哥姐姐租房住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一趟。魏德友记得有一年寒假,雪下了好大,通信不便,也不知道孩子们啥时候回来,又不能丢下羊群去接孩子。有一天魏德友巡边回到家,看到几个孩子在屋里冻得发抖。见到父母,魏萍忍不住大哭:“路上雪太深了,我们走不动……”魏德友心疼地抱起女儿,让老伴儿把火炉子烧得旺一些,他的心里在流泪。
为了守边,五十多年间魏德友只见过母亲一面,而父亲1979年被接到萨尔布拉克帮忙照看孩子,孩子长大后才回了老家。后来父母先后去世,等收到消息都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大雪封山,魏德友只能寄回“尽孝钱”。不善言谈的他啥也没说,但刘景好知道,他有多伤心——“接到消息后,好几个晚上他都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2003年,边境界碑、围栏正式开始使用,他抚摸着中国界碑潸然泪下,“守了那么多年边,能够见证这一庄严时刻,心里很激动。”
有了边境设施,老爹老娘总该放心了吧?魏萍在团场买了一套房子给父母养老,结果老两口一天也没去住过。魏德友说,放牧守边是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守着守着就习惯了,就一直干下去了。
六
今年6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魏德友获授“七一勋章”殊荣。回到酒店,他紧握老伴儿的手说:“这是多大的荣誉和福分啊!咱这辈子活得太值了!”
但魏德友内心是忐忑的:这辈子所做的事情到底配不配这枚闪耀的勋章?相比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那些科学家、军人,以及各行各业的功臣和模范,自己做的事情太平凡了。
有人问,魏德友为什么能够坚持守边五十余年?
为了名?从1982年往后的几十年里,魏德友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除了原来几个老邻居,几乎没人记得他。团里的通讯员管述军听说魏德友的事迹,前去采访,被魏德友拒绝了两次,直到第三次,才抹不开情面简单讲了讲自己的故事。
为了利?他一直拒绝领取护边员工资不说,直到现在还住在破旧的土房子里,直到2016年才用上了自来水,2018年才用上了电,两位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还在操劳着生计。
那到底是为了什么?魏德友说:“我只是在做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魏德友坚守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夕阳西下,我们准备离开萨尔布拉克,回头望去,那间土房子里亮起了灯,魏德友正给老伴打来洗脚水——这是多年来他唯一能弥补老伴儿的一种方式。
借着灯光,我们看到门口的旗杆上,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3日 20 版)
陈冲导演《英格力士》杀青 还原时代风貌
经历了近3个月在新疆的艰苦拍摄后,由陈冲编剧导演、朴若木监制,王志文、袁泉、霍思燕、王传君、苏比努尔、戚玉武、刘磊、张子贤等人主演的文艺大片《英格力士》于10月24日杀青。25日,片方发布了影片的最新一批片场照,展示了剧组精心重现的极具年代感的旧时风貌。与此同时,在片中饰演质朴美丽的新疆女教师“阿吉泰”的新人演员苏比努尔?艾尼瓦尔也正式曝光。《英格力士》改编自著名作家王刚曾入围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上海知识分子和“疆二代”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故事,影片有望在明年与观众见面。
维族姑娘变身“乌鲁木齐的美丽传说” 新人苏比努尔被赞“世界面孔” 在《英格力士》的原作小说和电影里,有着一位让主人公们魂牵梦绕的“女神”,她就是质朴美丽的新疆维吾尔族女教师阿吉泰。在当时故事中的新疆乌鲁木齐,阿吉泰几乎就是一个类似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莫妮卡?贝鲁奇式的角色存在,她不仅是少年刘爱幻想的“梦中情人”,也是来自上海的男教师王亚军的欲望投射。这一重要角色最终花落维族姑娘苏比努尔?艾尼瓦尔,《英格力士》也是这位新人女演员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据导演陈冲透露,“寻找阿吉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寻找到的女演员要么是外形不合适,要么是对方的民族与原作中阿吉泰的“维族”不符。最终寻到的苏比努尔正如影片艺术指导朴若木所言:有着一张符合世界审美的面孔。苏比努尔在维语里是“早晨里第一缕阳光”的意思,而她所饰演的阿吉泰在片中也为少年刘爱和青年王亚军那身处时代高压中的苦闷生活,带来了屡屡阳光。
精心复原维族老街 耗巨资真实还原时代风貌《英格力士》的监制、艺术指导朴若木表示,“演员最贵的一件衣服就是环境。身处一个真实的环境之中,能够帮助演员更好的理解角色,尽情发挥。“ 为了带给演员及观众最真实的体验,他带领幕后主创们花费了一整年时间整理资料,进行道具的寻觅和搜集,又历时半年、耗费巨资复原了小说中所描写的八一中学和维族老街等诸多场景。其中八一中学主楼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设计风格主要参照了伊犁、塔城等地俄罗斯建筑式样并结合新疆传统民居、解放后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建筑规制。而长达110米的维族老街则是经过大量资料考证及图纸、模型设计推敲之后,将全疆的民居建筑风格基本揉和其中(包括新疆喀什老城区、“高台民居”以及吐鲁番、鄯善等其他地区维吾尔族风格民居建筑样式)。为了保证这条街的质感能够更加真实的还原曾经的生活风貌,他们从喀什大量采购城市拆迁改造余下的老民居建筑材,门窗、柱子、甚至整个院子的梁架结构小的建筑构件、地毯、摆设全从喀什挑选过来,跨越2400多公里运抵塔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