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桥信誉铝合金门窗厂招聘
文章目录:
1、特大喜讯海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举成功2、行走沪上|消失的董家渡3、钢珠碎窗利器划擦沪上小区多辆私家车屡遭“黑手”为何总抓不到作案人?
特大喜讯海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举成功
2017-11-14 10:54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朱文
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发布:海宁评上啦!!!!!
文明,是进步的标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了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海宁,让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品质,有更多的“获得感”。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创建靠民。城市是个大家庭,创建是个好载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就是要让环境更美、秩序更好、服务更优,使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每个海宁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实践者、传播者和受益者。不信?你看——
海宁市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的浙江省12个县级提名城市统一测评中获得第一,全省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现场推进会在海宁举行。
我市37个老旧小区和17个农贸市场完成改造提升,新建(异地迁建)10个农贸市场。
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推行改造、整治和后期管理相结合的长效模式。完成市区老旧小区楼道整修2361个,粉刷楼道墙60.2万平方米,新装灭火器2228个,更新维护楼道窗1013扇、楼道灯1125个。城市有机更新使市容市貌焕发活力与光彩。
我市紧紧围绕“省级美丽县城试点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实施“六大工程”(公交治堵、工程治堵、停车治堵、管理治堵、科技治堵、人文治堵)。
实施中心市区停车秩序提升,新划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2600余个,在市区中心区域待开发区块规划建设海马路等5个临时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题。全市首个“绿化+地下停车”的洛塘河塘桥停车场建成,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场新建专用停车位启用。
完成南苑路等8个重点区域,水果店、电瓶车店、旧货店、铝合金店等4个难点行业越门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查处案件198起。
海宁,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氛围浓厚吗?
近年来,我市将户外宣传阵地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载体,在城市街道、主干道路沿线依法增设落地式大型户外宣传牌,集中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在车站、旅游景区、商业中心等人员聚集区,充分利用宣传栏、公示栏、报刊栏、电子显示屏等载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内容;在主要公共活动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将主题宣传与城市形象和区域文化生活相结合等,进一步完善户外社会宣传阵地建设的种类和布局,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充分展示文明形象。
海宁,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开展得怎么样?
近年来,我市每月评选“海宁好人榜”、每两年评选一次道德模范,共表彰海宁市级道德模范41人,上榜“浙江好人榜”27人,褚卫丰等10人被评为嘉兴市级道德模范, 周成龙等10位荣登“中国好人榜”。今年,我市开展了第五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目前已评出海宁市道德模范10例(11人)。通过道德模范基层宣讲会、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好人365” 栏目、文明创建进行时”栏目,海宁文明网、文明海宁微信、海宁大潮网等平台宣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事迹。
海宁,志愿服务开展得怎么样?
志愿服务通俗的讲就是学雷锋做好事。我市有注册志愿者约13万名,平均7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目前,全市有1518支志愿服务队伍,其中特色志愿服务队103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驿站村(社区)基本全覆盖,志愿者数量持续增加。2017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报道《浙江海宁每7人就有1人注册做公益 十万志愿者 一座暖心城》。“海宁爱心联盟”、海宁义工被评为全国优秀(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在海宁,成为一名志愿者很简单,登陆“志愿潮城”网站(http://www.zhiyuanchaocheng.com/),或者扫描志愿者注册二维码即可注册。
海宁,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怎么样?
我市经常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六五”和“七五”法治宣传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各相关部门经常深入社区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反家暴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进行宣传、解读,各学校通过普法课、德育课、法律大讲坛等活动,全面普及法律常识。广大市民平时看到、听到、参加的上述相关活动都是参加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海宁,诚信建设开展得怎么样?
我市公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主要是为我市户籍人口提供个人基础信用报告,自去年12月上线以来,信用数据涉及40多个部门的上百万条数据,市民卡变为“诚信卡”。市场监管局、环保局、安监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财政地税局、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个人诚信等重点领域建立信用信息系统,通过新闻媒体“红黑榜”、“老赖名单”等形式不断曝光失信单位和个人,积极打造诚信海宁。
海宁,公益广告宣传的效果好不好?
整治市区大型违法户外广告整治取得突破,拆除违法广告牌714块,同时加大电视、报纸、网络、小区宣传橱窗和绿地楼道、户外 LED 显示屏、道路两侧道旗、公交站台灯箱、遮阳棚、建筑工地围栏、公交车、出租车、公园、商场等公益广告覆盖,李善兰公园、南北大道北大转盘、鹃湖公园、西山公园、赞山公园等大大小小的各类公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景观扮靓着城市美景,公共自行车点、路名牌、公交站台、邮政报刊亭、公用电话亭等公益宣传比例100%。
海宁,居住的安全感怎么样?
我市先后于2008年、2011年、2014年夺得平安鼎、平安铜鼎、平安银鼎,2016年实现了平安建设“十二连冠”,是首批获得平安金鼎的县(市、区)。社区、学校配备警务室、保安室,实行24小时值班,主要道路巡警坚持全天候巡逻,保障市民安全,不断完善“天网工程”,打造“城乡防控日”品牌,让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无所遁形。
海宁,推进政务行为规范(依法行政)建设怎么样?便民服务好不好?
我市积极创新载体,搭建平台,让千名干部沉到基层,一线助“跑”“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四个平台”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548名人员“下沉”一线,改党(团)关系、薪资福利、绩效考核等由镇、街道统一管理,有效提升执行力。我市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反腐倡廉,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改进便民服务同时,积极听取市民对本市政务行为方面的投诉与建议,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信箱等,及时回复市民关切。行政服务中心积极推行“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改革,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海宁,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得好不好?
我市着力打造“最美”选树品牌,建立“市、镇(街道)、村、行业”四级“最美”选树体系,目前共入选中国好人10名,浙江好人27名。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开展乡风文明“七个一”活动和“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小城镇文明行动,建成109家农村文化礼堂和10个社区文化家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精神家园。
海宁,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现象怎么样?
我市着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大力倡导节俭养德,通过乡风文明“七个一”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星级美丽乡村“五个一”建设的要求,以“办酒不铺张”为主题,挖掘、宣传各类典型,并建立乡风文明劝导队,设立乡风文明红黑榜,成立乡厨协会,倡导文明餐桌,展示家风家训,推进节俭民风习俗。今年还出台《节俭办酒公约》,大力倡导市民树立节俭养德的意识,遏制婚宴酒席铺张浪费。
海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开展得怎么样?
我市各镇(街道)、各单位经常组织市民参加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如“弯腰一秒”、植树植绿、河道保洁、垃圾分类、绿色出行、捡拾烟头、节能减排、家庭节水等内容,为海宁绿水青山建设贡献力量。市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也是参与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海宁,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得怎么样?你是否满意?
我市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围绕“创一片成一片文明一片”的理念,坚持项目化运作,每年确定重点项目,明确牵头单位、时间节点、推进举措和责任领导,有效解决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每年制定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实施日督查、月考核、季通报、年排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将创建经费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财政足额保障。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实施正面引导和反面曝光,开设“文明海宁”微信公众号和《文明城市创建进行时》《今日聚焦》《不文明行为曝光台》等专栏,做到报纸天天有文字、电视天天有图像、电台天天有声音。
行走沪上|消失的董家渡
董家渡泛指上海南市老城厢从小南门外到黄浦江边,一片接近扇形的区域。董家渡路是这里的主干道,大致沿西北-东南的方向贯穿其中,像一棵枝干,从上面繁盛地生长出两侧缜密、丰富的街弄里坊,构成这一区域的路网结构。
董家渡的得名,重点在“渡”字上,它指的是曾经黄浦江边的第16号码头,即“董家渡码头”。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这里初为北仓渡,后因浦东有一户董姓人家,用能坐二十多人的双桨大船在此来回摆渡,遂有了董家渡的名称。直到1918年前后,渡口的设施被改建为码头。
今天的董家渡地区,虽然1990年代初建成的南浦大桥近在咫尺,但是沿江一带的渡船服务依然延续。上海市轮渡公司在这里分别开设了两条对江轮渡线,即南陆线与塘董线,分别往返于浦西的陆家浜路及董家渡与浦东的南码头和塘桥。
董家渡在过去的十年里,对不同的人群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对成千上万从这里搬迁走的居民而言,那是他们刚刚告别不久的故土家园,工地围墙内已经平整完的土地曾经承载了几代人的人生。
今天在董家渡路上走过的行人当中,大部分则是穿梭于各个工地的建筑工人,他们几乎全部来自外地,董家渡于他们来说,只是一段时期内工作的场所。整个董家渡地区的大规模城市更新约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启动,若以中山南路为界,西侧部分的董家渡目前几乎完全就是一处大型工地,塔吊鳞次栉比,唯有从高处还能隐约看到如孤岛般伫立于工地之间的董家渡天主教堂和商船会馆。
对于另一些带着怀旧心情来这里找寻旧日情愫的摄影师或行人,十年间,诸如“董家渡大馄饨”、“面料市场”还有那位喜欢拉手风琴的董家渡传奇居民“老史”等标志性人物和地标早已不复存在,董家渡已几乎整个地从现实中消失,那尚存的一点样貌也仅在中山南路东侧到外马路之间的几条以“码头”命名的小马路上,等待着不知何时就会开工的拆除工程。
从陆家浜路轮渡站出来,有一条叫做“油车码头街”的马路,弯弯曲曲地通达中山南路,并与薛家浜路相连。油车码头街,得名于原先街的一头所抵达的是江边的“油车码头”,其弯曲的走向则是来源于街另一头所连接的薛家浜路。
辛亥革命后,日久淤塞的薛家浜被填没,以河道为走向,修筑了薛家浜路和油车码头街。就在轮渡站的斜对面,南市的老居民一定不会错认那座巨大的冷库建筑,高耸的大面积墙体上标志性地连一扇窗都没有,它的前身是1942年开设在薛家浜路上的南市唯一的宰牲场,1979年迁至此处并改为上海市猪肉经营部,1981年时改建为上海市食品公司薛家浜冷库,其建筑本体大抵就是今天看到的样子。
上海市食品公司薛家浜冷库原址外景,图片为视频截图。
在冷库的旁边是一排沿街的里弄民居,目前基本都已人去楼空,但惊喜就藏在这排其貌不扬的沿街房背后。
继续步行至临近中山南路口处,在油车码头街43号的大门口抬头向内望去,一处中式屋顶飞扬的檐角进入视野。这里是成立于1919年的上海地方性慈善团体“沪南慈善会”的旧址,著名的慈善家王一亭曾担任其会长,而王本人也是南市的居民,他位于小南门内乔家路上梓园的寓所刚好可以沿着薛家浜路“溯流而上”抵达。
与油车码头街北邻的另一条小路名叫“丰记码头街”,虽然两侧几条弄堂基本都已搬空,然而,由于当地派出所在此,还稍显有些人气。从丰记码头街一路向东至外马路后折北,再转入多稼路,便是目前已经废弃的原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旧址。同时下各大医院普遍大兴土木,院区竞相高大上相比,偏安一隅的市二医院显得宁静、孤立。从中山南路到外马路之间的这段多稼路上,分布着医院所有的院舍,不同的建筑风格提示他们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是这所百年老医院的一部院史。
市二医院的前身是由上海知名地方绅士李平书创建于清末宣统年间的“上海医院”,这是国人在上海投资、创办的第一所结合了中、西医的综合性医院。1934年医院更名为“市立沪南医院”,抗战胜利后改为“上海市立第二医院”。
李平书肖像,图片来自于网络。
百年市二医院的历史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里落下了一个句点,现在它已并入了老南市另一家声名远播的大型三甲医院,即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多稼路上的院区,那幢有着三角形大坡顶入口的二层门诊部大楼,入口处大门紧锁。透过已积起灰尘的玻璃窗,旁边的一间诊室内,衣架上还挂着不知哪位医生遗忘在此的干净的白大卦,胸口印着“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原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大楼外景,图片为视频截图。
回到多稼路外马路口,以原黄浦江防汛墙为基础新修建的沿江岸线步道已经贯通开放,拾级而上,据说远期的设想是行人可以从这里一直步行至杨浦区的定海桥,饱览黄浦江两岸壮阔的都市天际线。但若选择继续沿着外马路的人行道往北走,则是另一番景象。
紧挨着黄浦江防汛墙的外马路,是董家渡地区许多条各自平行的“码头街”共同的东端终点,除了刚才已经走过的油车码头街和丰记码头街外,一路向北是一个接一个的路口,会馆码头街、赖义码头街、利川码头街、王家码头路,还有已经消失的万豫码头街、公义码头街、竹行码头街、生义码头街等等,这些“码头街”大都与董家渡路保持平行,一头连接着城厢内外的陆路,一头连接着水路,经由黄浦江通往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河水网,乃至中国南北近海的更广阔的世界。
董家渡关于码头与航运的历史,或许还可以从外马路靠近白渡路口的一幢二层洋房作结。这里虽然已不属于传统上董家渡的区片范围,但在一个世纪前,却是另一处与南面的薛家浜(即今油车码头街外马路口附近)地位同等重要的汇入黄浦江的河口位置。今天这里的白渡路在1915年填浜筑路前正是肇嘉浜汇入黄浦江前的最后一段河道,而这个肇嘉浜就是那条几乎总是以臭水沟面貌出现在教科书上的连通上海旧城厢内外、东通黄浦、西达徐家汇蒲汇塘、乃至松江府的运粮大河,肇嘉浜路的前身。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道台袁树勋拨款在此建造海关关址,称为“江海常关”。1922年,关址又再度重建为一幢二层洋房,即今外马路348号。又因为上海早在开埠初期就已在现今著名的外滩13号位置设立了负责对外贸易管理与征税的“江海北关”,故这里又称为“江海南关”。如今,在它面向黄浦江一侧的二层阳台上,隐约还能看见刻有“1922”字样的建造年份的装饰。
从薛家浜到肇嘉浜,从一个码头到下一个码头,从市二医院到市九医院,从天主堂到商船会馆,一个董家渡“消失”得了无痕迹,另一个董家渡还在来的路上。2020年初春,听闻那位爱拉手风琴的“老史”永远地走了,带着他的欢快又落寞的琴声走了。行走在董家渡的我,还在艰难地搜寻他和它记忆中的样子。迎面吹来了又一年的春风。
钢珠碎窗利器划擦沪上小区多辆私家车屡遭“黑手”为何总抓不到作案人?
近日,上海浦东新区蓝村路470弄文兰小区的杨女士向“新民帮侬忙”反映,一年多来,小区里多辆私家车屡遭“黑手”:不是遭不明钢珠碎窗,就是被利器划得满车伤痕累累。
而让居民们更加不安和郁闷的是,小区的公共视频探头绝大部分都已损坏,且长时间都没有修复,根本无法揪出“元凶祸首”。
小区内的摄像头形同虚设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钢珠碎窗大灯被毁
去年9月,杨女士的汽车接连遭遇两次“袭击”。一天早上,她准备出门时,发现车窗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弹孔”。本以为是个意外,不料次日自家汽车再次“中彩”。这一次,车窗上出现一个更大的圆形“弹孔”,地面上还散落着2颗钢珠。“这就是有人恶意破坏!”她立马报警。可当要调阅公共视频时,物业称汽车停放位置正处于监控死角,因而无法查明。
杨女士的汽车遭遇钢珠“袭击”
“后来我就长个心眼,一律把车停在了物业提示的公共视频区域内。”即便如此,去年12月,杨女士的爱车再遭“横祸” 。右侧大灯被蹭碎,满地狼藉,肇事者早就不见踪影。找物业调公共视频,没想到对方给出的回复竟是:探头坏了,查不了。结果,杨女士只能自认倒霉,用了1万多元的维修费。
辣手摧车 摄像头失明
采访中,居民们告诉记者,小区里有多部私家车都遭遇了“辣手摧车”。有的是车玻璃被钢珠弹碎,有的是车身被利器划出一道道深痕。
多辆私家车遭遇“辣手摧车”
向物业讨要说法,才得知原来小区里的摄像探头几乎“全军覆没”。既然知道坏了,却为何一直不修复呢?居委会和物业的讲法如出一辙,“在等街道回复。”
只有正门到小花园区域的公共视频能使用
何时修复仍在等待
记者与小区所在的文兰居委会取得联系。相关负责人张女士确认居民们所述情况属实。她透露,2019年小区美丽家园改造,由于工程队施工不当,造成摄像头损毁。“已向街道反映过多次,还在等消息。”
随后,记者致电管理小区的潍坊物业公司物业。负责人景女士坦言,除了正门到小花园区域的摄像头能使用外,余下主干道上的10多个摄像头全都坏掉了。前些年,美丽家园改造,工程队挖坏了小区线路,摄像头全部“报废”。她说,当初街道方面曾安排过一次维修,但也只有极少部分恢复了正常功能。“我们也想赶快修好摄像头,可费用怎么办?”
景女士强调,当初小区的摄像头是由塘桥街道统一安排装上的,日常维修也是由浦东新区保安服务总公司区域报警系统中心接警分站负责。
为此,记者又与接警分站沟通。工作人员称,文兰小区探头损坏已久,之所以一直没修,主要还是没落实维修经费。他说,之前工程队将小区电线挖断,街道方面让工程队出资修了一次,只是后来又挖坏了,也就没了下文。
小区监控到底何时才能“耳聪目明”?居民们仍在提心吊胆中一天天等待着。
小区安全不容忽视。相关各方到底何时能够落实经费拿出维修方案?对此,记者将继续追踪。
记者:季晟祯
来源: 新民晚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