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边铝合金门窗厂家电话
文章目录:
1、肥东5月份“三线三边”成绩单出炉~看看你的家乡是第几名?2、龙岩长汀 | 新桥的前世今生33、树木岭、圭塘,大厂小厂峥嵘岁月稠
肥东5月份“三线三边”成绩单出炉~看看你的家乡是第几名?
伴随着刚刚过去的五月
肥东县“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也落下了帷幕
现在,环境治理考评成绩出炉
小编带大家瞅一瞅!
各乡镇、开发园区:
近日,根据县“三线三边”指挥部安排,县“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对全县20个乡镇(开发园区)“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了一次督查考评,希望相关责任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到位,并向指挥部办公室反馈整改情况,现将考评情况通报如下:
乡镇(开发园区)得分排名情况
名次
单 位
得 分
1
长临河镇
88.77
2
石塘镇
88.71
3
梁园镇
87.61
4
经开区
87.07
5
循环园
86.50
6
八斗镇
85.76
7
陈集镇
85.40
8
杨店乡
85.29
9
包公镇
84.93
10
白龙镇
84.41
11
马湖乡
84.30
12
响导乡
83.24
13
撮镇镇
82.46
14
桥头集镇
81.64
15
店埠镇
81.39
16
众兴乡
79.87
17
古城镇
78.90
18
牌坊乡
77.33
19
张集乡
76.81
20
元疃镇
76.21
备注:本月宣传媒体加分:店埠镇《安徽日报》1篇,加0.4分;石塘镇《安徽日报》、《合肥日报》各1篇,加0.6分;陈集镇《合肥日报》1篇,加0.2分。
环境治理工作检查情况表
点击看大图
乡镇(开发园区)考评情况
长临河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石长路青阳路段沿线有柴禾、砖块等杂物堆放;东光村办公室段沿线有预制杆、砖块、啤酒箱等杂物堆放;店忠路罗店段“冶芳超市”前有乱搭建,且店前堆有杂物。
2、长临大街干净整洁,保洁较好,但车辆较多,人行道上有少数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星光西路“建设摩托”前在店前占道修理,店前有配件摆放,店前环境较差;“芜湖小吃”前堆有杂物;六家畈大街整体环境较好,但六家畈学校至大街段沿线两侧有杂物堆放。
3、茶山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善行义举榜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等内容;茶山村水塘水面干净。
石塘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店高路石塘洗衣机配件厂段沿线有沙石建材堆放;“黄健彬驴巴厂”对面路边堆有柴禾等杂物;同合村马站段“徽盐连锁超市”前堆有废品杂物;地面污渍较多;龙城段有多处沙石建材堆放。
2、石塘大街整体环境较好,桥东街与金桥街交口处堆有破木板材;“金彭电动车石塘张力车行”前摆放大量电瓶车,且在店前占道修理;金桥街与西横街交口有卤菜摊点占道经营;西横街“安装钢结构雨棚”前堆有废品杂物;银桥街“时代华联购物超市”对面路边堆有废旧电缆等器材。
3、阚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善行义举榜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等内容。金桥街石塘河水面有漂浮物。
梁园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合蚌路中国石化对面的“二国洗车”在路边洗车,污水横流;加油站北侧的“顺丰速运”招牌破烂不堪;合蚌路与振兴街交口的“刘四超市”前有纸板、啤酒箱等杂物堆放;“梁园饭店”前有树根、石雕堆放;慎城支路和合蚌路交口“金宏超市”前堆放大量废旧农机,且在店前占道修理,地面污渍较多;“小张汽修点”在店前占道修理,且店前堆有废品杂物,油污较多。
2、梁园大街经整治后面貌一新,原先长期露天堆放的钢材、木材市场得到全面治理,街面保洁较好,出店经营现象也得到较好控制;但人行道上机动车停放现象较突出,“广东新亚不锈钢批发”、“盛达钢材”等店前有杂物堆放。
3、梅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广告;村务公开栏上有多处乱张贴;石三路新河社区路边沟渠有漂浮物。
经开区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金阳南路“雷雨喷涂”前长期堆放大量废铁等杂物,路边停有僵尸车;“安徽湖滨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前绿化带里堆放大量枯树枝和草帘等杂物;“平价超市”一店多招;“名厨自家菜”店前有杂物堆放。
2、来河路整体干净整洁,保洁较好,但出店经营现象较突出,人行道上被多辆非机动车挤占。“盛世家园”小区南门人行道上有卤菜摊占道经营;“老四土菜馆”、“富士达”前有杂物堆放;祥和路“天能电池·杨店大夏车业”前人行道上摆放大量废旧电瓶车,店前污渍较多;“电路空调蓄电池”前堆有杂物;“废品回收”、“老薛修理部”等店前有大量废品堆放。
3、墩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广告。移风易俗宣传设置简单,仅有标语,宣传栏外有乱张贴现象,内容更新不及时。“盛世家园”小区内宣传栏破烂不堪,车辆随意停放,12、13幢楼北侧有多处杂物堆放,小区内报刊箱损坏严重,锈蚀斑斑。
循环园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宏图大道(龙兴大道以东)两侧灰砂带、漂浮物较多,绿化带的护栏有损坏现象;宏图大道与龙兴大道交口东北角绿化带上摆有多个早点摊,丢弃在绿化带里的纸巾较多;宏图大道与店忠路交口龙集村口堆放大量破木板材;店忠路恢复楼西侧有多处杂物堆放现象。
2、义和大街保洁较好,整体干净整洁,沿街杂物乱堆现象已得到整治,但大街车辆较多,停放较乱,有的挤占在人行道上;“富士达电动车”在店前占道修理;“武汉热干面”前摆有卤菜摊点;义和家园小区9栋南门通道口摆放着两台废旧礼品售卖机,小区内有的机动车直接开上绿化带;小区内有的墙角有破木板等杂物堆放。店忠路与宏图大道交口的渠道水面干净。
3、龙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广告;社区办公室后面堆放大量破木板和彩板砖,宣传栏下杂草丛生。
八斗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合蚌路和范同路交口“明权商贸”门前堆有啤酒箱等杂物,“镇南商贸”前摆有卤菜摊点,店前堆有杂物;“沃得农机”院内有大量漂浮物;“雷沃农业装备”有楼顶广告;“兴鹏驾校”外墙沟埂上有成堆垃圾;“老高饭店”前有杂物堆放;“大顺销售技术服务部”前占道维修,店前堆有大量废旧轮胎等杂物;大街入口有“品牌手机”落地招牌占道摆放;“耿家油厂”前堆放大量杂物。
2、八斗大街子健路和中兴街整体环境较好,路面只有零星漂浮物,出店经营现象较过去减少许多,“都市风电动车”占道经营,“平价超市”前摆有卤菜摊点,堆有废品杂物;“利民超市”前搭有篷子,堆有啤酒箱等杂物。
3、八斗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设置不合理,其内容在宣传栏背面;合蚌路小普村水塘有零星漂浮物。
杨店乡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黄王路(黄栗-王桥)黄栗段因拆迁改造,保洁不及时,灰砂带、漂浮物较多,路边有柴禾等杂物堆放;“正瑞商贸”前搭有多个篷子,摆有卖肉和卤菜摊点,堆有啤酒箱等废品杂物;胜利村-大夏村通道两侧有多处柴禾堆放;合蚌路“王桥修理部”占道修理,店前堆放杂物。
2、杨店南大街“成涛车业”、“钱江摩托”前摆放大量电瓶车,“移动塑钢门窗厂”前堆放大量门窗;“鸿志超市”对面堆放大量沙石,“精修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前堆有废旧农机等杂物;西大街“乡村华联超市”前有乱搭建现象,且店前堆放大量杂物;“阳光国鑫公司工程项目部”前堆放大量电缆等杂物。
3、大夏村虽设置了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专栏,但宣传栏外贴满了“安全生产”等其他宣传,且栏内内容长期未更新,梁杨路(梁园-杨店)胜利村水塘水面干净,塘内水草较多。
陈集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陈集大街保洁较好,干净整洁,沿街主要存在杂物堆放现象。“窗帘布艺”前堆有啤酒箱等杂物;“路基亚电动车专卖”前堆有旧轮胎,店前有乱搭建现象;“诚信超市”一店多招,“乡村不比城里差”西侧巷内堆放大量废旧农机等,周边环境较差;“六家福超市”、“路口超市”等店前堆放大量货物,对面巷口堆有废旧轮胎等杂物“镇东大酒店”前漂浮物较多,对面建材装潢店前堆有沙石建材。
2、广响路肖圩段沿线存在杂物堆放现象。“农机电瓶车维修部”对面垃圾桶满溢;路灯杆上的广告牌破烂不堪;“春暖花开大酒店”对面路边堆放大量脚手架;“公牛家电五金水暖”、“百姓平价超市”等店前堆有大量货物和啤酒箱、脚手架等杂物;“中国电信”前堆放大量预制涵管;“阿雨超市”前有乱搭建;广响路与肖王路(肖圩-王城)交口“乡村华联”对面塘边堆有垃圾杂物。
3、前后张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等内容;前后张村办公室前水塘水面干净。
包公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店高路高亮段杂物堆放现象突出,陈文村段路边两侧长期堆放大量琉璃瓦、旧木板、沙石建材等杂物,有碍通道形象;高亮新街口“孟祥法宜兴大瓦”店前堆放大量板材、砖瓦,路边销售;“上海联都超市”、“乡村华联”等店前堆有杂物;“美的”门前堆放大量废品杂物,“韦俊成高亮经营部”前堆放大量废旧轮胎等杂物;“高亮第一汽修厂”在店前占道修理,堆放大量杂物,地面油污较多;店高路大孟村通道两侧堆有废弃钢管等杂物,王集段“王集二老虎大酒店”前堆放大量破木板材,沿街两侧有大量碎砖、沙石建材等杂物堆放。
2、高亮大街未见保洁,街面漂浮物较多,沿街杂物堆放现象较为突出。“建材装潢卖宜兴大瓦”前堆放大量旧门板、旧门窗;“美的Midea”前堆放大量废弃的铝合金板条;“闻春桥百货批发部”、“客的连锁超市”等店前堆有杂物堆放;“华联超市”一店多招,店前堆有啤酒箱等杂物。
3、新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善行义举榜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内容,办公室周边环境较好;新生社区水塘水草较多,水质较差。
白龙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合青路沿线总体环境较好,府前街与沿河路交口处堆放大面积的泡沫装饰板、二手木材等,“东北烧烤”、“白龙老钮活动板房”等店前长期堆放大量彩钢板等杂物;店白路与合白路交口“中国石油”对面路边堆放大量旧轮胎;“心悦土菜馆”、“威狮轮胎”等店前有乱搭建,且堆有旧轮胎、破灯箱等杂物;店白路同心段沿线乱搭建、乱堆放现象较突出。
2、白龙大街环境较好,街面干净,主要存在杂物堆放和出店经营等现象。“白龙彩钢”门前堆有彩钢板,“龙飞饭店”前摆摊点,出店经营;“老王电焊门市部”前堆放大量废旧钢材等杂物;“鹏坤汽车修理”前堆有大量旧轮胎,且在店前占道修理;“文芳超市”门前有杂物堆放,“农机电动修理”、“小陈汽修厂”等店前堆有杂物,且占道修理,地面污渍较多。
3、白龙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善行义举榜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等内容;白龙社区水塘水面干净。
马湖乡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店马路三官大街灰砂带较多,通道两侧杂物乱堆放现象虽经整治但效果不明显。“街头超市”前摆有卤菜摊点,占道经营;马湖敬老院前堆放大量废旧轮胎、砖头等杂物;“淮海车辆三官专卖店”前堆有废品杂物;“天能电池”、“宗申车辆三官专卖店”等店前堆有废品杂物,对面“充气补胎、出售水泥”店前堆有废旧配件等杂物且在店前占道修理,地面污渍较多;三官社区门前西侧人行道上有成片漂浮物驷马山二站至三官段沿途路边有多处柴禾等杂物堆放。
2、马湖大街有多处杂物乱堆放和农机占道修理现象,与西干渠交口处路边堆有大量装饰板材和地板砖等,且街面灰砂带较多,堆放的杂物主要是农机配件、啤酒箱和断树根等;冯山大街“五金水暖日杂家电”落地招牌占道摆放,店外堆有杂物,“马湖饭店”门前堆有啤酒箱,摆有卤菜摊点等。
3、沙河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村卫生室前悬挂的横幅破烂不堪,周边环境凌乱;店马路岗赵村水塘水面干净。
响导乡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合蚌路响导段“宝林汽修”、“奔腾汽车维修厂”前的乱象已经进行整改,但仍有“东升汽车修理厂”、“飞虎汽车电路空调专修”等店占道修理,且店前堆有配件等杂物,地面油污较多;大街段“淮海汽修”前堆放大量电瓶车,巷口堆有大量报废车辆。“吴氏焊接”前堆有废品杂物;广响路赵集段“长虹美菱专卖店”前有杂物堆放;“华联超市”、“赵亮平价超市”、“蒋克保批发部”等店前搭建棚子,店外堆放大量杂物;“济九农机流动补胎”前堆放大量废旧农机,对面路边堆放大量废旧轮胎等杂物。
2、响导大街漂浮物较多,未见保洁痕迹,街面两侧出店经营、乱堆放现象突出。“中国联通”前搭有篷子,“好又多超市”南侧早点店前长期在街边搭有棚子,出店经营;响导粮站前漂浮物较多;响导大街与广响路交口搭有多个棚子,摆有水果、卤菜等摊点,占道经营;“肥东放心粮油示范店”前堆有杂物。
3、唐井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广告;但移风易俗内容设置过于简单;黄湖大塘水面干净,塘埂有零星漂浮物。
撮镇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原店撮路沿线乱堆放现象突出。烟草专卖立面装饰板破烂不堪,门前“家具订做出售批发”落地招牌占道摆放;“俊欣焊业”对面堆放大量彩钢板等杂物;“联合养鹿场”占道洗车,对面路边堆放大量旧门窗等杂物;店撮路与店忠路交口“红琪快捷商务酒店”前堆有废品杂物;原合马路与店忠路交口东南角路边长期堆放大量废品杂物;合马路撮镇道班前废品收购点在路边堆放大量废品杂物。
2、撮镇南大街整体环境较好,保洁到位,大街两侧车辆较多,多数挤占在人行道上;“广济大药房”旁河道上搭建木棚,旁边堆放大量废品杂物;“好又多超市”一店多招,店外堆有大量货物,出店经营;富民街与南大街交口的“为民药房”外密密麻麻贴满了小广告,店前摆有几处水果摊点;富民街有多个摊点出店经营。瑶岗纪念馆门前有多块下水道盖板和几处隔离桩损坏;南大街河渠水质较差,异味较重。
3、瑶岗社区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但未设置宣传专栏,未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
桥头集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合马路唐家岗段的汽修点前路边长期堆放大量废旧轮胎和废旧配件等杂物;“唐家岗饭店”路边有“防冻液”落地招牌;合马路与石长路交口“何翠兰批发部”、“宏云批发部”前乱搭建篷子,店外摆放大量货物,出店摆放。石长路和聚龙大街交口“杜康老店连锁店”前堆放沙石建材,破旧广告招牌等杂物;“兴诚装饰”前有乱搭建;“公牛装饰开关”一店多招,门前堆放沙石建材;“小葛焊接中心”、“二兵车行”等汽修点前长期堆放大量废旧轮胎、修理配件等杂物。淮南线石长路节点路边长期堆放大量石雕,周边灰沙带较多。
2、龙泉大街乱搭建和杂物堆放现象较为突出。“杜老四五金装饰部”店前堆有杂物;“红府超市”、“超威电池”、“桥头集大运车行”等店前搭建多个棚子,摆有大量电瓶车,占道经营;“电力电气设备专营”前堆有废旧电机,占道经营;“张道菊超市”、“中烟批发部”等店前有乱搭建,大量货物占道经营;“三果商行”前有乱搭建,北侧墙角堆放大量废品杂物;“绍和酒店”前堆放大量酒盒等杂物。
3、三站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石长路仙垱水塘塘埂堆有垃圾杂物。
店埠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西大路半店社区西侧100米的废品收购点在路边堆放大量废品杂物;合浦村办公室“乡村华联”前堆有啤酒箱等杂物;站北路“顺路通汽车修理厂”前路边长期堆放大面积废铁、废旧彩钢板、废旧车辆等各种杂物,严重影响通道环境;合蚌路绕城高速北侧“小高汽修”、“国俊汽修”等多个汽修点前堆放大量废旧轮胎及配件等杂物,地面污渍斑斑,周边环境很差。
2、西山驿大街未见保洁痕迹,灰砂带和漂浮物较多,沿街两侧出店经营和杂物堆放现象突出。“镇郢酒家”对面的“流动补胎”前堆放大量废旧轮胎,废弃的配件等杂物;西山驿社区对面的“万达车行”前堆放大量旧轮胎、柴禾和木板等杂物;“专业维修电动车”、“超威电池一把手车行”等店占道修理,且店前堆放大量废旧轮胎等杂物;国家电网对面“徽盐连锁超市”和“陈平批发部”等店前堆有啤酒箱和货物等。
3、一心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社区办公室周边环境较好;西山驿大桥三北干河水面漂浮物较多,水质较差。
众兴乡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店众路合六叶高速桥至众兴敬老院段沿线有砖块、铁砂网等杂物;众牌路至花灯大街两侧有多处砂石、预制水泥块等杂物;路边绿化带里枯树枝、漂浮物较多;花灯大街国家电网对面“众兴新村种子店”前摆有早点摊,“平价五金”前人行道上摆有多个电风扇等货物,出店经营;“三味中心菜市”前搭有篷子,出店经营;“张四宝酒店”前堆有啤酒箱,“小贾车业”前堆放大量旧轮胎。
2、众兴大街保洁不到位,漂浮物较多,主要存在出店经营、乱搭建、落地招牌和杂物堆放等问题。车站南侧“众兴浴池”前堆放大量纸箱板、废旧拖拉机和煤炭等杂物;“大忠车行”、“老汉卤菜”等店前搭有篷子、店外长期摆放杂物;“明星理发店”旁路边长期摆放大量废品杂物,周边环境较差,多次通报,未见整改;众兴卫生院前也堆有杂物,门前垃圾桶污渍斑斑;“众兴油厂”、“茶”等落地招牌占道摆放。
3、范岗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未见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办公室楼道里布满灰尘,且有杂物堆放;范岗村水塘水面较干净。
古城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梁界路广兴段北端乱堆放现象严重。“专业定制安装钢结构”前路边堆放大量彩钢板;“恒星家具厂”前长期搭有篷子,堆放大量货物;“广兴集贸市场”前长期堆放大量钢材路边销售;“广兴车行”前堆放大量废品杂物;且在门前占道修理;广兴段沿街多处超市店前货物占道摆放;广兴社区斜对面的农机修理前堆放大量废旧农机,地面污渍斑斑,旁边摆放大型的粮食传输机;“广兴电机修理”前堆放大量杂物;梁界路古城段“兆祥商贸”前堆有杂物,杨塘段“昌水超市”等多个店前堆有杂物,与范栏路交口西南角路边堆有大量杂物。岱山湖景区周边整体环境较好,路边绿化带里有漂浮物。
2、古城大街有多处杂物堆放。“鹏飞便利超市”前堆有啤酒箱等杂物;“精品水果批发”前搭有篷子,摆有水果摊点;“柯氏土产百货门市部”前摆有大量货物,出店经;沿街多个垃圾桶满溢,地面也散落垃圾;“专修潜水泵和各种电动机”前堆有杂物;“精品水果饼干”前搭有篷子,摆有摊点;刘兴集大街通道两侧有多处琉璃瓦等建材和杂物堆放,沿街立面环境较差。
3、刘兴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办公室院内有毁绿种菜现象;范栏路郑元村水塘干净。
牌坊乡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牌坊大街保洁不到位,街面漂浮物较多,沿街两侧存在杂物堆放和出店经营等现象。“环宇塑钢门窗厂”前人行道上长期放置搅拌机,“娇娇发屋”前堆有旧门窗;“小杨家用电器水暖五金商行”店前有货物占道摆放;“文生超市”、“徽盐连锁超市”、“五金建材”、“绍云超市”、“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牌坊站”等店门前堆有货物,出店经营;“荣事达”前人行道上摆有卤菜摊点;“永芳超市”前搭有篷子出店经营;“宜春批发部”前堆有砖块木板等杂物;牌坊村办公室北侧“金彭电动车”前摆放大量电动车,占道修理;“刘四宝焊接充气”店前乱堆放废弃轮胎等杂物;绕城高速南侧路边的自行车修理点前长期堆有废品杂物,地面污渍斑斑,影响通道形象,应尽快整治;赵坊社区对面路边堆放大量旧门窗,圣泉中学段两侧有多处杂物堆放现象。
2、草庙大街保洁较好,但通道两侧杂物乱堆放现象较突出。“红府超市”前堆有大量啤酒箱、纸箱板等杂物;农贸市场旁的“家家乐超市”前堆有编织袋、塑料筐等杂物;“华联超市”的大型广告塑膜破烂不堪;“许良贵超市”、“管恒宝超市”、“力诺瑞特太阳能”等店前有货物占道摆放;“张红批发部”店前堆放啤酒箱等杂物;“时尚蛋糕店”前摆有多个摊点,出店经营;“流动补胎”店前有大量废旧轮胎堆放;“五星钻豹”、“志刚车业”占道修理;“草庙”标识牌旁长期堆放大量钢材路边销售;“肥东草庙张家榨油厂”前堆放大量杂物。
3、兴庙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善行义举榜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内容,村办公室旁的“乡村华联”有乱搭建,对面路边堆有大量杂物;店白路高塘桥下有漂浮物。
张集乡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梁古路黄疃段通道两侧环境较差,沿线杂物堆放、乱搭建现象突出,多次通报,未见整改。“黄疃油坊”、“长征饭店”等店前有杂物堆放;“乡村华联超市”前搭有篷子,出店经营,“华联超市”北侧路边长期堆放大量纸箱、啤酒箱和塑料桶等杂物;“张家萍超市”“全家福超市”、“福源超市”、“张立宏超市”等店前搭有篷子,堆放货物,出店经营;“大巍装饰”前有废旧木板等杂物堆放。黄疃社区南侧路边的农机修理点前堆放大量废旧农机配件,且在路边修理,地面污渍较多,环境较差。
2、张集大街“小阚车行”、“金彭电动车”等店前占道修理且堆有杂物;“张集卫国电器”外堆放大量废旧电器;“土产日杂”、“家俱专卖”等店前摆放大量货物;“爱零食超市”、“格力电器”、“家家乐超市”等店前堆有纸箱板等杂物;“无为卤菜”、“张良朋早点店”等店前炉灶出店经营;“老五五金土产批发”、“三宝五金建材土产装潢”等店前长期堆放大量货物,在店外经营;“道忠皮鞋店”前堆放大量废品杂物;“张有朋批发部”和“文章超市”对面堆放大量啤酒箱等杂物。
3、张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村规民约”、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道德评议会组成人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行义举榜等内容;未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村务宣传栏外有乱张贴;张集社区水塘水面干净,塘埂有零星漂浮物。
元疃镇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合白路三合村段虽经整治,但疏于管理,占道经营和杂物乱堆放等乱象依然存在。“下塘老烧饼”摊点在路边占道经营;“惠康超市”前“中国联通”落地招牌占道摆放;“依华汽修”的大型塑膜牌破烂不堪,店前搭有修理设备,旁边堆放大量脚手架;“老蒯早点”、“玲玲超市”前废旧纸板堆放;“红府超市”、“本芹超市”前堆有大量纸箱板、啤酒箱等杂物;进入元疃小街左侧路边长期堆放大量装饰板材;“万鑫建材”前有乱搭建,路边堆放大量水泥、建材;合白路与汪郢路交口路边堆放大量伐木,与元疃小街交口东侧“小王汽修”在路边占道修理,且店前堆放大量废品杂物。
2、元疃大街保洁较好,但沿街两侧店招占道摆放、乱搭建、出店经营及乱堆放等现象突出;“二文车业”前堆有大量旧轮胎等杂物;“元疃商店”前堆放大量啤酒箱、矿泉水等;“学府早点”在店外经营,“一品超市”前堆放杂物,“三姐排档”在店外摆摊经营;“商本年农机中心”等店前占道维修,零配件等杂物随处堆放,对面路边堆放大量二手门窗,周边环境很差;元疃学校对面路边长期摆放大量石雕;路集“大桥油坊加工”前搭有铁皮棚子,堆有大量破板材;“许良胜便利店”前有杂物堆放。
3、塘西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内有“村规民约”、善行义举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内容,未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公益宣传和“十星级文明户”公示等内容,宣传栏外有乱张贴;元疃小街与合白路交口水塘水面干净。
看完别急着走哦~
记得戳下面的小爱心
给小编ZAN一个!
~欢迎留言~
龙岩长汀 | 新桥的前世今生3
茜陂村
茜陂村人口1588,有耕地面积708.6亩,人均0.44亩,山地面积3008.7亩,人均1.89亩。由老屋哩、寨脚下、新屋哩、水口哩、千堪下、小河背、湖头诸村组成。茜陂有蒋、龚、曾、李等姓氏。
《民国长汀县志》:“茜陂 縣東北叶屋坊小河内,溉茜陂全塅之田。”
茜坡,就是西陂,村庄在江水之西,且有陂可灌溉田亩。老屋哩和新屋哩是相对的,老屋即是乡人在此开基之时所建,然后慢慢扩展,寨脚下是当时一个自然村分在两个行政村。千堪下即是千墈下,坎为田坎,这种地形一定是依山势而造的田,好看,但会把耕作者累死吧。小河背,指居住核心区域与当前村庄之间隔着小河,这是以老屋哩为坐标的。湖头,则是在这里到牛岗、湘洪峡,地势很低,在改造之前是江水泛滥的浅水沼泽区域,即客家人说的湖洋,湖头即湖洋的头上。水口哩,则是茜陂片区的水口,并非大行政村的水口。从人口上说,湖头其实和茜陂几乎是平分秋色的。
任屋村
任屋村人口2846,有耕地1320亩,人均0.46亩,山地面积6800亩,人均2.4亩。由任屋、对门岗、蛇岭下诸村组成。任屋岗村有黎、陈、任、罗、罗、汤、马等姓氏。
因为任氏在此最早开基,故名任屋岗。此处山岗具有军事意义,今天任屋的村庄格局仍然能看出当年军事堡垒的种种迹相。
比如水流护城,汀江于东北流入,环绕东南汇入大的湖潭,这个湖潭,当年差不多把任屋岗围起来,今天任屋岗周边的牛岗、茨营岗当年都是湖中冒头的山岗。所以今天还留有小地名福丘哩,其实就是湖丘哩,这都是从江水中所得田亩。而从江水中得到田亩之后,会看到大片平洋之地,那些山岗就会格外突显。所以小地名洋拳山,其实是洋墘山,意为平洋之边的山岗。
汀江又于西南向西,汇合温庄溪后从蛇岭下入湘洪峡。西北面为蛇岭山脉,可凭山为靠,东南以江为池,任屋岗一村高出平田不少,如果不能凭河而守就退入内围收缩防御,依山丘而守,这也是任屋岗今天居住格局的由来。今天我们在任屋还能看到上岗、厅下垅、大墓下,都意味着居住区域与田亩以及湖水高度的关系。雷公岭和温坑则是更早开发的姓氏遗留,今天任屋诸姓中已经没有雷与温,但周边还有。温坑水库为小二型水库,容水量为74万立方米,事实上是从汀人的“山塘”改造而来,这一路水和上炎坑(上切坑)的水,一向来是任屋重要的灌溉水源,反而近在咫尺的汀江指望有限。另当地的人们会利用水力推动水车进行磨米面,因此留下了老面车寮这样的名字。
荷树兜下和黄竹兜下,意为树下,但往往这些地方的高低差较大,兜在汀州方言中为根,意思房子在树根高度齐平。荷树即是木荷,这在汀州村庄中常见。黄竹也写作篁竹,很长很直,人们常用于撑船,这是新桥一带船工不可或缺的工具。
对门岗和茨营岗都在隔江对面,这些以营、岗为名的所在,当年都是军屯的遗留。尤其是茨营岗,这个带营的岗,当年可能是填土抬高过的,当地写作次,也有大量人写作茨,意为挖土填高。今天我们仍然看到村庄外边线呈现比较怪异的圆形,都是当年屯堡的扎寨遗迹。
庙子下,为村庄原本的边缘,现在相对中间,是因为村庄千百年的扩展。老古石,其实是老古舍,这里曾有更早居民的居住遗迹。大圳坡,其实是上游做有陂坝,引水的渠圳修得比较大。厅下垅,即祖厅之下的垅田,这些地方现在当然已经都盖了房子。大墓下也一样,当年岗顶有某些极早姓氏之地坟,现在民居密集,各姓在此建有宗祠。远古之人建地坟当然是因为风水好,历代居民当然也观察到了对岸浅案之上的数丘如笔架、三台,大多姓氏在此建祠,并修有极富风水意味的建筑附属之物。任屋今天仍然叫任屋,但黎氏已经是村庄第一大姓,占七城人口,其次才是任罗陈汤林诸姓。
西北方向的蛇岭从庵杰方向蜿蜒而来,山脊绵长如蛇,且此“蛇在”在犁壁峰下张口饮江。当然不同方向上看,居民的观感是不同的,比如师福的居民就认为这是一个鳌鱼或者鳄鱼的形态。
任屋是新桥镇的两个中心之一,到民国时,已经发展为区域核心,且繁荣程度不低于新桥村。
《民國長汀縣誌》:“第二區 任屋岡鄉 湖頭保(归阳里)、任屋岡保(归阳里)、任屋東保(归阳里)、任屋西保(归阳里)、牛岡保(归阳里)、湖口保(归阳里)、廖家坊保(归阳里)、樟樹下保(归阳里)、羅坑心保(归阳里)、龜嶺下保(归阳里)、李家坊保(归阳里)、陳屋壩保(归阳里)。”
任屋作为新桥区域南片中心,当时的乡治所在却没有设于此,而是在对面的石槽,今天看民国方志,就会明白设在石槽的原因了,这个位置刚好是任屋、湖头、岗头、廖家、湖口、牛岗的交汇点。
湖口村
湖口村人口1929,有耕地1225亩,人均0.63亩,林地10091亩,人均5.23亩。由黄屋、曾屋、蔡屋、南前布、凹子背、下头屋、长坑哩、塘背诸村组成。湖口有蔡、修、曾、梁、黄、陈、戴等姓氏。
地方文献说湖口这个地方得名是因为:“湖口村因地势低洼,一遇雨天便积水成湖,故名。”这当然是不对的。
这要从湖口村的居住历史说起。湖口历史可以上追到唐宋,而现有居民的记忆只有到明代。为什么呢?因为地名的失落。我们看明代方志。
《弘治八閩通志》:“小湘溪 源出南原,至湘洪廟前。”
这说明今天几乎无人知道了的名字,一是小湘溪也就是我们今天称谓的湖口河,一是南原,南原即是南源。当然我们要是小心找,还是能找到一点痕迹的,那就是小庄哩,其实是小湘哩。
这个地名失落了不止一次,我们看宋代方志。
《临汀志》:“南田铺 在县东二十五里。”
南田指的是从牛岗村以南、长坑哩以北的这一段田亩,包括牛岗。这个在明代方志上一样有所体现。
《弘治八閩通志》:“梓步溪 源出大息嶺左,至南田。”
什么意思呢?子铺溪,南田铺如果是大铺、主要路径、省道,那廖屋村和新店方向就是子铺、分支道路、县乡道。这种称谓在连城、永安之交的大步铺上有所体现。梓步溪,流出石槽村南部,在南田处汇入正溪,其实这一段溪水到湘洪峡,相对应小湘溪来说,就当叫大湘溪的,不过有了汀江和正溪命名之后,大湘溪不见史册。什么是湘?烹煮的意思。
《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也就是说,大湘小湘合流湘洪,水势极为湍急,滚荡如同开锅,这个景象是否存在,还请好奇者在雨季暴雨后亲往湘洪桥上观水便知,“湘洪峽 新橋下流溪中最險,舟人憚之”,古人所言,自非虚言。
这个南田铺今天被称为南前布,当然是存在有一个问题的:从十里铺到南田铺,打死也凑不够那十五里路。什么意思呢?从长汀城出东门过东街,到十里铺,正好十里。但是从十里铺过狮古田,过犁壁峰,到南前布,无论如何都只有7华路。这与宋代方志有严重出入。一般来说,古人是不会错的,因为方志是给官员、士子这些统治阶层看的,错了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只有一个解释,当年从长汀城关到新桥有可能陆路是不走十里铺,只有水路才走这条路。因此我们另选一条道路就是通济岩边上擦过的那条春秋游道路,想必我的乡人都印记深刻吧。
从长汀城关出发,过丰桥,到黄屋楼下5里,到高坑村5里,到高坑岽顶5里,到湖口5里,到南田铺5里。全程25里。
《临汀志》:“笔山 在长汀县东十五里。构木岭 在长汀县东二十里。”
高坑岽顶的山应当就是叫笔山,今天的福龙山寺所在,构木岭则是塘背与罗地之间的分水之山。
那陆路什么时候才开始走十里铺的呢?当然是民国开始修筑现代公路才出现的。民国方志中记载修筑长汀城关到新桥村的长宁公路新桥段路基,完成段13公里。这个数量,当然是扯直了,因此古代的新桥道路分水陆两途,近代合而为一。这种合而为一,最后将水路运输在1970年代前后逐步淘汰出局。今天的公路s221,和原本水路二途,已经鲜少重合。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几个事情,南田铺最早则不是在今天南前布自然村的位置上,而是在今天周树岭下附近的位置。直到水上运输开始发达,南前铺区域需要一个水路码头,于是南田铺迁到今天南前布村的位置上。为何有了水路运输之后,里程没有变过呢?两个原因,一个是水路走湘洪峡很困难,一个是上水逆流用时与陆路的25里差不多。
这也是为何在乡人记忆中,新桥的货物下汀城可以用水路,但人们更多用陆路,逆水时就更是走水路。当然新桥一直在用这条水路,直到1970年代,因为新桥的舟师船工们艺高胆大,这是肯定的,我们在开篇时就讨论过关于这条水路的航运问题,载人有风险,但载货是没有问题的,且这一段的小船比汀江下游的要小。
还说回湖口的名字。湖口因积水而著名,这个观点一定要抛弃,因为积水而不迁走,那是质疑汀人智商。因此不是湖口,而是铺口,南田铺口。不对啊,pu和hu有差。古代汀州发音没差的都发fu。这个名字有没有先例呢?有。比如北团的老铺口,在当地居民的发音里是老虎口。同时我们可以从乡人所制的路牌能看出湖口所指的位置,即是周树岭下与长坑哩之间,今天地图标注的是行政村所在,并不是乡人口中的湖口,从湘洪庙出发依次是牛岗、湖口、小庄哩、塘背。
黄屋、曾屋、蔡屋,为黄氏、曾氏、蔡氏所开拓的村庄,居住核心叫小庄。小庄和各姓居住之自然村,这些区域其实地势不低,但的确有一块海拔在350左右的,便是在小庄与塘背之间的小盆地,应当是历史上在长时间暴雨后容易积水之处,今天建了一些新房,历史上应当是没有的。凹子背,山凹背后,下头屋,相对主居住区域的下游。长坑哩,山坑狭且长,今天长坑哩村庄中还遗留有一个圆形山包,这是当年的烟墩,可以肯定的是,长坑哩地形特殊,是适合设隘寨进行卡位防御的。塘背,即下游的居住区域中间隔有山塘。山塘在湖口村是常见事物,在村庄中今天还有大塘水库,即是由山塘改来。
长坑哩西部的山岭紧接湘洪峡,是长汀极为重要的来龙。
《嘉靖汀州府志》:“白鶴僊云:山脉自石含分枝,由湘洪峽過鷄籠嶂,歷高坑,起鸚鵡石,又里許,秀峙爲南山。”
这就是极为著名的鸡笼嶂,在此山之顶上,可以看长汀城郊十里铺、东街和新桥的田亩街市。
《廣輿記》:“雞籠山 府城北,宋時王中正成道之所。郭祥正詩:神仙之府名雞籠。”
我们翻看宋代方志。
《临汀志》:“鸡笼山 在长汀县北五十里。旧经云:‘高十五里。’《九域志》载为古迹,本郡富国先生王中正成道之所。马鞍而下皆以形得名。《舆地纪胜》:‘郡倅郭公祥正诗:神仙之府名鸡笼,千寻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风入城郭,半街晓日金濛濛。’”
“高十五里”,古人的高度测算和距离测算在一些非正式驿站上用的都是文学性描述,很离谱的,不必在意。但是从山顶能看到汀城和新桥、东街,这是真的。
牛岗村
牛岗村人口1297,耕地530亩,人均0.41亩,山地1036亩,人均0.79亩。由牛岗、周树岭下诸村组成。牛岗有林、周、任、黄等姓氏。
牛岗之名,来自山岗之形如水牛浮江,而牛岗所在为新桥一地最低,岗下之田基本在海拔324米左右,古代开发之前,湖水从湖头一直淹到牛岗,牛岗与任屋、岗头、石槽、对门岗、茨岗都是水中的小岗,这个水会沿着湖口小河一路蔓延到周树岭下。周树岭下建筑的海拔大约350米,紧贴山脚,建于排地之上,正是因为当年的水位不低。
周树岭下,即楸树岭,山多揪树。楸树可以长很高,达到30米以上,是紫薇科梓树属的植物,即是传说中的树王一族。
牛岗林氏为元末明初从河田迁入,先迁大息岭,再于清初迁入牛岗,林氏迁入牛岗得到先期到达的黄氏的帮助,黄氏迁自邵武,为黄氏峭山公后裔。
牛岗村境之内,有湘洪庙。
《乾隆汀州府志》:“湘洪峽 新橋下流溪中最險,舟人憚之,峽上有湘洪廟。”
湘洪庙在此其实是新桥全境水口庙,所以湘洪峡在的山其实是营阳里的罗星水口山,今天新桥人称这个地方为五坊门户。湘洪桥则是牛岗、湖口、小庄、塘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路,此桥初建于1964年,木桥,原本是无桥的,1990年改为石桥。1964年初建就已经在桥上加了护桥屋廊,这当然是汀州标准的风水廊桥。桥上建有龙凤阁,。
湘洪庙已经改称湘洪寺,在桥头牛岗一边。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寺庙,历史可以上推至北宋,但肯定不止。
《嘉靖汀州府志》:“湘洪廣濟大王廟 宋宣和間重剏。”
宣和年间,就是北宋徽宗的年号,1120年前后,到今天已经900多年。这个地方经常失火,或者因为镇水要很大的火力吧,这也是为何乡人在此修龙凤阁,想必是想要调和阴阳。
《乾隆長汀縣誌》:“湘洪廣濟大王廟 縣東二十五里,宋宣和間重剏,毁於火。乾隆四十六年,鄉民任景先等,募化重建。”
反复烧反复建,因为是下水口,不可无庙,这是一种坚韧的地方性格。乡人们说这位湘洪广济大王是杨文广,确实在闽西,说杨文广来此平蛮的传说很多,真实情况当然不大可能,杨文广离福建最近的一次应当是作为狄青助手在湖南、广西一带讨平农智高,平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西北陕州、代州一带与西夏、辽国作战,他生于999年,死于1074年。这个时间,湘洪庙已经存在了。我们看一下明初史书便知。
《永樂大典(巻之七千八百九十二)》:“湖洪廣濟王廟 在長汀縣東二十里。閩通文間剏。封澄化侯。永隆間,改封廣濟大王。宋朝宣和間重剏。”
确实如此,闽通文则是闽国王昶的年号,时间公元937年,而闽永隆则是五代十国时代闽景宗王延曦的年号,公元940年前后。所以这位神明万不能是杨文广,因为这会拖累这个寺的历史,这是一个真正历史超过1087年的古老庙宇啊。
《乾隆福建通志》:“湘洪廣濟廟 在長汀縣東二十五里,神姓名失傳。宋時封廣濟大王,建廟祀之。”
所以历代不乏有人在猜这位湘洪广济大王是何许人,但最后都承认“神姓名失传”。我们今天也来讨论一下这位神明吧,我的猜想有两个,后一个脑洞比较大。
先说第一个。我们之前是其实讨论过汀州区域最早的来人可能是江浙一带的吴越人,而这个人群和营阳里、鄞江的关系密切。而在讨论湘洪广济大王的神明身份时,又不得不重新提一下这重关系。因为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前岙岐山庙中也供奉着一位广济大王,是不是有些巧了?这位广济大王很可能是传说的中的东海龙王的第五子,佛教中五台山上文殊道场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此神明有龙王身份同时也有佛教护法神的身份并有财神身份,而湘洪峡为营阳水口,所以可能性极大。
再说第二个,请保重,这个脑洞开得极大。我们翻找一个广济为名的历代名人,发现有一位广济王。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二千三百六)》:“秦蜀守李冰。有廟在永康軍。偽蜀初封大安王。又封應聖靈感王。蜀平。詔長吏增飾其廟。乙卯。改封廣濟王。歲一祀。”
如果某水工姓氏在屯戍汀州时,带进了广济王李冰的崇拜呢?那么我们就假设,如果湘洪峡是人为开凿:原本湘洪峡与蛇岭为连体之山脉,水从湖口走南前布村出,那么以这个水位,今天新桥镇南部大多数的村庄都会只剩一个小山岗。所以水工凿开湘洪峡,加快了水流出的速度,新桥一地的大多土地得以显露。哈哈哈哈,开脑洞的玩笑罢了,“上古水工治汀州”,是我早前的一个玩笑话,因新桥今天的地形,作一假设,莫要当真。从湘洪峡以上差不多一公里长的牛岗村北面都筑有高堤,因为这里是新桥全镇最低之处,所以要严防水患。
湘洪桥另一边,蛇岭下,也有寺。
岗头村
岗头村人口1700,有耕地677亩,人均0.39亩。由上沈屋、岗头湾、廖屋、下沈屋、陈屋、岗头诸村组成。岗头有陈、沈、张、汤、龚等姓氏。
上沈屋,在岗头湾的东北,游离开村庄岗头之外,与下沈屋是相对的,沈屋,即是沈氏居住之村庄。岗头即是在湖水中有一山岗高出水平面挺多,人们在此山岗上建屋,而后渐次改造浅水沼泽,得到田亩。因此将岗头第一处弯曲处称为岗头湾,而其上游为上沈屋,其下游为下沈屋,再下为岗头,这是真正的“岗”上的居住核心。因为要向江水要土地,所以就要筑坝,一般谁修谁得利,因此,称廖屋、陈屋坝。
《民国长汀县志》:“江頭灣陂 縣東北灌陳屋坝鄉田。”
这些称坝哩的地方,地势会比岗头低上一些。岗头在村庄东南面的山坡上保留了大量的山垄田,这显然是当年未改造江堤之前,赖以生存的山田。但是显然即便改造之后,也仍然珍爱,毕竟这些田也都是有水源的水田。所以今天留有和尚坪这样的小地名,坪即排地,本字上不下平。岗头村有小II型水库大蕉坑水库,1974年建,也正是为了这些山垄田而修建。
石槽村
石槽村人口1668,耕地848亩,人均0.51亩,山林面积4699亩,人均2.82亩。由岗尾头、黎屋湾、观音堂、大音下、何家排、禾壁下、汤屋、下堂山、石槽哩诸村组成。石槽有任、汤、黎、陈、岳、沈等姓氏。
岗尾头,即是接岗头的岗,位置在尾部。黎屋湾即在扯直汀江河道之前,此处有一个大湾,水会直达今天黎屋村庄的脚下,黎屋的塅田与陈屋塅其实是连片的,黎氏是附近的优势姓氏。黎屋湾从前还叫窑下湾,窑即烧窑,窑依山势而建,烧的是砖瓦。
《崇祯汀州府志》:“长汀 土瓦窑 二座,罗坊、任屋冈。其在罗坊,有妨风气,士人屡请禁之。三座,青泰里。”
可以肯定,这个罗坊的窑在明中后被禁止之后,从明中后到清代大多数的汀州城所需要的砖瓦都应当是由任屋冈即窑下湾所烧,也侧面能说明,新桥的船工,顺流而下中的货物里,砖瓦是大宗。今天石槽村的两宗生计,一是米粉加工,一是生产青砖,便是数百年前流传至今的祖传手艺了。
为何是在黎屋湾设窑呢?因为这个地方的水流有个大湾,大量的窑泥会在这里沉积下来,这是天赐材料,所谓天时地利即指这个。故而我们又能推测出任屋岗黎氏的一个大宗生计必定是烧窑。
观音堂为佛堂,这个名字与下堂山是连在一起的,山前山背。当地乡人说下堂山又叫下龙山,则是大息岭和均岭方向来龙与鸡笼嶂、湘溪岭方向来龙在此盘结缠绕,当然也是必然。今天下堂山村庄有两丘隆起仿佛龙角,而这一带常有大出,汀人称之为“出蛟”,即是“蛟龙变”,此地形不免让人联想,所以湘洪峡上建庙镇龙,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音下,地方文献说叫“大叶下”,这可能不对,应当是大屻下,为某种类似刀背一样形态的山脉之下,周边还有南溪阴下这样的地名。这个大音下的屻,应当指背靠的绵延大息岭山脉。汤屋即汤氏所居住的村庄,原本名字是叫董家坪的,这个坪是排地。禾壁下和何家排,壁和排是同一个字,也指排地,地方上写作扒或者拔,本字上不下平,指在山上不平之地。禾壁下,即是禾扒下,即山上有扒地且做了田,而房子做在之下。何家排,原本是叫张屋的,何家排,就是何氏在此排地之上建了房。
石槽哩,乡人原本叫石桃哩,因为当地生有野桃。汀州方言说一个事物很硬,确实会说“石硬”,比如包子很硬,叫“石包哩”,也引申为长不高长不大的娃。但是用在这里,我就不是很同意,因为一项方志的记录。
《嘉靖汀州府志》:“建太平橋落成倡和記【知府巴陵胥文相】琢石于新橋、大息逕,採木于歸陽、青岩諸山。”
所以石槽的石可能真不是个形容词,而就是一个名词,新桥一地出石头,且采下的石头,是可以船运到汀州府城的。民国时代的任屋乡的治所是设在石槽哩的,因为这里是梓步溪即罗坑河与汀江的交汇点,往来交通最便利之处。
廖家村
廖家村人口2152,耕地1150亩,人均0.53亩,山林面积15500亩,人均7.2亩。由月形屋、坪头岗、凹岭、桥头、廖家坊、茜坑口、庄下湾、刘坑、陈门岭、大门段诸村组成。廖家村有廖、丘、张、黄、魏、赖、沈等姓氏。
月形屋,是先有月形,后有屋,这是汀州建房和地坟的风水局中常有的名词,动物和自然物的象形。月形就是弯月,为何不是圆月,天然形成的圆月形可太难了。还有如果是正圆,就不会说月形,可能会说日形,因为月有阴晴圆缺,大多数时候缺,一月一圆。这种形态还和河流与山势共同造成的地势有关,一般都在山排之上。坪头岗也是如此,坪,即是排地,一小块平地在不平之地上,本字上不下平。
桥头,因为溪水在山中谷地是左右弯曲摇摆的,自然的山谷中河流会让人反复过溪,今天我们在人类久居的谷地看到河流相对直,多半都是加筑了堤坝进行扯直的,所以过桥也少一些,只在某些必要的地方不得不过,才架桥。桥头在廖家村的对面,真是桥头位置。廖家就是廖氏在此开拓并居住。廖氏占全县人口2.3%,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大散居小聚族的情况,大约分布在50个自然之中,廖家村是比较大的廖氏聚居村庄。长汀廖氏主要聚居于四处:四都镇(多聚同仁、渔溪)、南山镇(多在廖坊谢屋)、汀州镇(原聚于县前街)、新桥镇(多在廖家村、岗头),人口依次分布。新桥镇廖家村,为廖氏銮公后裔,于北宋初先迁长汀县前小校场,后迁新桥廖家。新桥廖家与县前廖家都是廖氏大郎公后裔,廖家村始迁祖为廖氏万郎。
廖家坊是历来的村庄居住核心,当地称这个区域为大村哩,指的是在山乡散居状态中,这里相对集中居住。茜坑口,这本来是一个大的区域,指的是西边山坑的出口,河流两岸都是,现在似乎专用于指向东岸,可能与地块开发先后以及命名的粗细有关。庄下湾,庄在汀州用得相对比较少,疑为樟下湾之讹误,湾为河湾,民居建于排地之上。陈门岭则有可能是村门岭的讹误,在这个地方山岭与河流距离收窄,同时也是与罗坑、樟树、新店之间的分界,在此设隘,可以依托地势之利。为何要说这个地方极可能是隘门呢?因为对面今天做廖坊小学的地块叫大门塅,依托茜坑溪水,这个地方设门也非常合理。刘坑为刘氏开拓之山坑。坑甲尾为山坑峡谷之尾的意,甲本字为岬,意为峡谷平时无水、少水。潘堂下,则是泮塘下的意思,这种塘往往会做成月形或者天然形成接近月形,如果是后天做成月形,则此地多半是村庄旧有的学堂。山塘子口,山塘子口是从前小学的所在,山塘即山谷间形成的湖塘,人们改造用于养鱼和灌溉,口,即是灌溉的渠道口。上村为罗坑溪即梓步溪上游,廖家分成了上下村。黄坊塅、黄屋,则为黄氏开拓之村庄,塅为塅田,为沿河分布的平田,多呈长条带状。
廖家村的读书传统良好,出读书人多。一些村人总是归结于风水好,确实风水也好,背靠大息岭、均山,面朝湘溪大岭,金峰、新峰、微妙三台拱秀,文案笔架,的确可能会对读书人产生暗示效应的。但也不能忽略廖家到新店谷地中大量房屋南北偏西的朝向,这是容易得到更多阳光的朝向。加上山谷中宁静,耕地和山林的平均值都略高镇平均值,所以粮食供给不像集镇中心那么紧张,内卷程度会好得多。同时又处于河田、童坊、新桥的通衢之上,村人不至于过于闭塞。大体这是为何廖家村灵秀的原因了。
罗坑村
罗坑村人口989,耕地478亩,人均0.48亩,山林面积13114亩,人均13.25亩。由陈屋、李屋、赤岭下、丘坑、猪古潭、焦叶坑口、下坑口诸村组成。罗坑有魏、李、陈、梁等姓氏。
罗坑是古名,在汀州大量罗坑的存在,是汀州最早的开拓姓氏,以至于很多叫罗坑的地方当地会认为那是一种类似方位的现象出现。陈屋、李屋、丘坑为陈氏李氏丘氏所开拓之村庄,陈屋李屋居于居住核心。赤岭下,为山岭土色发赤,这是从流源岭到赤峰嶂一带的山岭特征,多含氧化铁、铝。猪古潭即此处为野猪嬉戏之所在,猪古即是公猪,古人养猪是不养公猪的,只养母猪,在夜里等野公猪前来配种,从而保有野性,同时繁衍畜群,降低成本时远离瘟疫,在更高处的地方还有猪兜坑,也是野猪群落活动的区域。焦叶坑口,即是此山坑中有芭蕉,人们一般只在山坑口建房,因为坑中湿重。芭蕉还是野猪的食物来源,因为芭蕉树富含淀粉,而山谷中芭蕉年年长。
下坑口,也是一样的,在山坑之口,这个山坑已经比较深,是微妙山的深处。油坑,则是人们利用山溪水带动水车,在此榨油。南溪阴下,南溪屻下,即此山坑背靠之山峰为南溪与罗坑之分水岭,由于古名失落,故而人们用南溪。在罗坑多为山坑地,平田相对少,所以格外珍爱耕地,建房多在排地之上,如介竹排,就是锯竹的地方,排为排地,本字上不下平。
樟树村
樟树村人口950,耕地面积590亩,人均0.62亩,山林面积6540亩,人均6.88亩。由樟树下、弯子哩、山岩下、下刘屋、大井背、石壁角哩、南山下诸村组成。樟树下有黄、梁、曾、张、邹等姓氏。
樟树下,是真有樟树,这样的树往往在村社的中心,代表土地神明,即社树。樟树、荷树、枫树、巨杉、大松都可以长很高,一旦长过一定尺寸且位置又正好,那往往会被乡人册封为神明,与村庄同寿。这个村庄历史上其实是指罗坑的,因为樟树下从前也叫罗坑,而樟树下自然村则直接就叫罗坑口,与前述罗坑村其实是一体的,进入现代后才分出行政村来。
弯子哩,指山溪在此转了一个弯,同时用于建设村庄的地块不大,故而加哩,表小。山岩下,指村庄在坡度比较陡峭的山岩之下,一般的岩石不会被指为山岩,汀州的山岩就是向前倾出,比如说一个人额头大且突出就叫“岩额”。
下刘屋是针对刘屋而说的,其实罗坑、樟树、新店诸村在古代并没有明确分村分界,今天的行政划分,村界显得有些犬牙交错。大井背,大井为人们利用山势和河水形成的潜藏水脉挖掘的井泉,这类井水干净,往往直接可以饮用,同时也在山坑与大路交汇不远,所以形成村庄,此处称井背,即是村在与井隔了小山岗。石壁角哩,这种也建于山岩之下,但是石壁之名的村庄,背靠的山岩会直立而不倚不倾。南山下,即村在溪南面,且在山下,山坑走向东西向,所以南北有山对峙。山坊哩,则是在深山之中,在现代可以用种植果树之类寄托生计,古代基本就是造纸为业。
新店村
新店村人口1360,耕地802亩,人均0.59亩,山村面积15900亩,人均11.69亩。由新店哩、罗屋坑哩、刘屋、黄屋坑、火烧哩、龟岭脚下、焦头下、虎前排诸村组成。新店有黄、梁等姓氏。
新店,即是有老店存在,店挪移了一个位置。店即是官店,为古代驿站系统中的组成部分,驿、馆、铺、店、亭,这个店即在其中。新店所在的山坑有山溪流出,此溪古代叫梓步溪,即子铺溪,子铺即是大铺和驿馆的组成,这是宋代的体系,到了明清有所变化,“五里一亭十里一铺”或者“五里一小铺十里一大铺”。这些称谓上的不同,也能侧面说明新店一点也不新,历史悠久,至少上推至宋代是没有问题的。同样归于驿站的地名称谓,是虎前排,排为排地,就是房屋建于排地,本字上不下平,而虎前,即是铺前。这个地名失落很早,在宋代就已经失落,这是梓步溪(子铺溪)的失落。
罗屋坑哩,罗屋即罗氏开拓之村庄,坑哩则指此村在坑里不在坑外,同时山坑不大。刘屋黄屋即刘氏黄氏开拓之村庄,黄屋为山坑。火烧哩,即当地开拓为火烧,即烧畲开山的方式,哩表示地方不大。焦头下即村庄高处上流有蕉树。龟岭脚下,即龟岭下准备上山翻越之处,是古代过岭道路的起点,今天的公路不走此处,而是由火烧哩和焦头下盘山而上,旧路盘至山岭,新路则于于凹下穿隧道,古道则走一条直线,穿越龟岭,古代近代现代不同路径,代表不同的技术水平和思维方式。
李家村
由李家坊、牛路下、罗坑背诸村组成。李家村有梁、李等姓。
李家坊从前叫大村哩,这和邻近的廖家村的大村哩称谓一样,意思是居住核心。李家原本多姓李,现多为梁氏,梁氏从童坊赖屋迁入。
牛路下即贩运牛的道路,从闽西北的山中天牧区域向南边盆地平原农耕发达之地贩运耕牛,是常有的事情,往往这些道路被人和牛常年经过踩踏出来后,再形成固定官道。罗坑背,即这个地方在罗坑的山背。因为在上游源头处所以山坑河道不宽,村人拱有有石桥,核心居住区域便在石桥头。田塅哩,即李家大多数田都是山坑田,平田相对较少,这些相对平的田都近村庄,但数量不大,沿溪水条带分布,所以称田塅,同时因为小,故加哩字。
李家有大量的山塘水库存在,比如东山塘和古墓塘,这些山塘都是在龟岭山脉之上,积水面积巨大,所以形成山塘,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山下李家的农业的发生发展。东山塘即塘在东山之上,古墓塘则是塘边上有远超村庄记忆的古老墓葬。
李家坊过牛路下可以翻山过迳背,到达河田,这是古代河田与汀北交流的重要路径,山顶是设隘的,山两边设有烟墩,新桥这一边的烟墩已经找不见痕迹,迳背一边的园丁山则还在,那就是烟墩,一般来说一个地方隘寨会有三个烟墩与之配合。
三坑口村
三坑口村,人口789,耕地约213亩,人均0.26亩左右,还有一些无法计算的山坑田,勉强能接近人均5分地,林地面积9411亩,人均12亩。由谢屋、饶屋、对门坝哩、磜下诸村组成。
三坑口之名其实来自山坑口,村庄在一个山坑口上,由山坑而上可以过岽到达涵前。谢屋和饶屋为谢氏与饶氏开拓之村庄,饶氏与谢氏为当地优势姓氏,谢氏入住时间漫长。
《临汀志》:“正溪 自宁化界李地发源,出石含,历谢地、新桥、湘洪峡,逶迤至东庄潭分为二派。至高滩角复合。阴阳家谓之随龙水是也。”
宋代方志中的谢地,即是今天的三坑口,因此可以肯定谢氏在此居住时间可能与汀州建州时间相差无几。
对门坝哩则正对山坑口村的主居住区,坝则是居民对此地的河流以筑坝的形式得到江边田亩,哩则表示最早的时候筑坝规模和居住规模都有限。磜下,则是人们利用水漈即瀑布,修筑引水的水利设施,沿山而走灌溉某些高处田亩,磜下之水从饶屋东面汇入汀江,合流向南,此水来自云霄山脉南部。石公坝即社公坝,这个地方先有社公,然后村人筑坝。石婆岭上的石婆也是社婆的意思,社公社婆即土地公土地婆,社婆在长汀是比较少见的。传说治平下坪的师公(sai gong)即闾山道教法师与石婆斗法,留下了大量的痕迹,村人用这个来解释汀江上游的喀斯特地貌的千奇百怪,是可以理解的。
当地有俗谚:“三坑口人,有半田来有半山,晚上没来吓不惊,亲戚朋友前来探,新秀娇媚来交攀,船上水下的三坑口,十方物资来落滩,船运汀州入市贸,卖给广东汕头客。”
从这点看三坑口村这个位置还是馆前镇马坪村当年马道的终点,在山坑之口,也是从宁化曹坊、治平往来的物资转运的一个重要枢纽,从三坑口开始可以有船运,前文说过,船不大。
《1993年长汀县志》:“三坑口至水东桥下货运收费,分顺水、逆水,每吨公里1965年0.625元、1.25元;1966年0.27元、0.41元。”
货运数据只到1966年,大体三坑口或者说新桥到城关的水运,大约是1966年前后停止的。
潭复村、刘坊村
1980年代之前,潭复与刘坊同在一个行政村,之后分开。潭复村人口789,有耕地315亩,人均0.4亩,林地4960亩,人均6.3亩。刘坊村人口628,有耕地198亩,人均0.32亩,山林面积2051亩,人均3.26亩。刘氏于明末迁入,清中后傅与胡迁入,刘氏逐渐迁出。旧潭复村由潭复、刘坊、廖屋坝、庵前诸村组成。潭复傅氏是优势姓氏。
在廖屋坝还没有做成之前,潭腹上下各有一大潭,上游潭为石公潭,在庵前与廖屋坝之间,今天廖屋坝临汀的田亩中就有当年围潭造田而来。而下游为鱼潭。今天水浅,沙石淤积成小洲状便是当年的鱼潭。潭复即是在潭中间,复指肚腹。潭复村的土地大多在廖屋坝和庵前,大多是围江筑坝造田而来,这个时间当然是在航运衰落的同时发生的。石坑哩,即山坑多石且不大。下畔村,即下游、下边的村庄。竹头岭,即有大竹子的山。潭子坑,山坑中有潭。石结路坑,此为通往馆前的旧路,石结路即是石砌路,为大石块垒成的山路,可以挑担前往,是新桥北部去赴馆前墟的道路之一,从三坑口到潭复、刘坊,三村其实都各自有对应的孔道前往馆前,不需要绕道别村。
石人村
石人村是新桥北部诸村的一个中心,此地有五坊亭,为诸村古代议事之用,同时还是新桥北部前往庵杰涵前的官道所在,今天留有五里坑和石结这样的小地名,五里即指石人到涵前五里,而石结即石砌,古代官道驿路乡人们也叫石砌路。石人村人口2568,有耕地843亩,人均0.33亩,山地面积7070亩,人均2.75亩。由石人下、暗角哩、石岗、马安石、办丘哩、湖洋办、老屋下、坡头角哩、南山下、大坝哩、茶树背诸村组成。石人有萧、李、董、许、胡、汤、聂、刘、曾、艾等姓氏,因为当地曾开矿,所以有八方来人。
石人村即是因半山有巨石如男女相依之人形,而得名。更早的时候并不叫石人下,而是叫黄竹子兜下,这个是按照当地有黄竹子植被特征而命名,兜下,意思建村庄的所在与竹根齐平。石人下,即村庄在半山石人之下。
暗角哩,暗字音ong,意为坚硬硌人,周存老师《长汀话词典》用“硽”字,在这里个位置用这个名字说明此地地质坚固,水冲不坏,形成一个坚挺的角,地块不大,今天在现场看,就会发现河道在此被扯直拉平,原本确实是有“角”的。石岗、马安石与石人下是配套的,都是当地地质地貌特征起的名字,石岗即山岗多石,马安石即马鞍石,为马鞍山的来历,因为石头像马鞍且在山鞍部。
办丘哩和湖洋办,则与周边所有潘湖、潘塘、潘丘来源一样,但不是因为潘氏,而是泮丘、泮湖、泮塘,但这个泮也不是学宫前的半月塘,而是指田塘底下的泥土稀烂,容易陷入。汀州方言称陷阱为“泮湖”音pang fu,而田中有一块特别软烂,作田时一脚踏空,那个地方我们会称之为“湖洋泮”fu yong pang。这种田在古代看田牙人眼中不是上佳良田,因为下头可能有泉眼来水,同时田的潴留水时间可能会有问题。而乡人对这种湖洋泮是有一定恐惧的,在乡村传说中会把它与养尸地关联在一起,认为有一些湖洋泮深不知底,会把人整个吞吃下去。在石人开拓建设房舍,古人只要向下挖到石基,就可以放心起屋,所以今天留下石厅下这样的小地名,不是房子用石头做的,而是在石头上建房,当然汀人建房不可能不用石头,但不会全是石头,没这传统也没有这必要。
老屋下即是最早居住的地块,有老屋下就会有新屋哩,这些居住地块依次被开发。最后人烟稠密,会在很多边角的地方也利用起来建筑房舍,比如坡头角哩,即陂头角,哩表示地块不大。还会发展到对岸去,如南山下,为老屋下隔江相对的南山下的居住地块,这个地方的民居沿江水分布,紧贴山脚,为排地。如大坝哩,在对岸与江水要田地,所以修有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堤坝,哩则指居住区域不大,不是指坝不大。
这说明古代石人下一带没有建陂的条件,今天伍家陂不是古代建的。
《1993年长汀县志》:“伍家陂:位于汀江上游石人村河段大坝哩,建于1964年10月。水泥浆砌重力坝高2.4米,左右干渠9.2公里。灌石人、江坊、余陂、叶屋、新桥等五村1050亩田。”
石人有种茶传统,耕地不足一千亩,但历史上茶山不止一千亩。茶树背,就是与主居住区域中间有茶树,而村庄在茶树更后,这种小村的兴起是当年种茶制茶的临时居所,渐渐发展为民居,在汀州很常见。茶树背之前曾经叫汤屋,为汤氏所居。今天新桥有石人客家红等茶叶品牌,正是来自石人村茶场。石人为何会种茶,是因为适合。陆羽在《茶经》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石人一带的地质差不多就是烂石砾壤之间,是上好的茶树生长之地,同时石人江北的山坑大多在山阳,迎风坡雨水时有而雾气常湿,不积不潴,不旱不干,阳光照射情况良好,人们前往采摘方便。
除了茶场,石人还有煤矿和石灰矿。
《民國長汀縣誌》:“煤礦 鄉區石人下,礦苗尚盛,上年曾有人集貲開採,惜未得良工,得不償失,旋以虧本而止。石灰石 距城東數十里隨在皆有,如翠峯嶺、龍門洞、涵前、石人下及漁陽灘等處,石質堅硬,故開窰燒化,灰性熱烈,造紙工人悉賴之,以淹竹麻。”
今天,石人留下了“寮场哩”这样的地名,这就是开矿遗留的小地名,山区多雨,开挖的地方基本是要搭寮的,不然会坍塌出事故,所以以寮遮蔽天日,不是做法,而是求存。汀州这类典型的地名还有钟寮场,也是挖矿的,就是今天上杭紫金矿业所在地的前名。
石人的土地不多,现在人均0.33亩,全盛时期可能更低,但是石人的姓氏很多,比如曾有李、许、董、汤、聂、刘、曾、艾、萧居于此地。这当然不可能全靠农耕,农耕是排外的,所以只能是有超越农耕的其他利润才能养住诸多姓氏。
虽然耕地极为有限,但是必要的农耕是保证存活的根底之事,不可寄托于人,所以村庄引水于山坑上源,垅子哩到石丁下、洋地尾到寮场哩,两水圳合起来有两公里长,用于浇灌沿途田亩。石丁下即石墩下,墩即烟墩,这是地方上的防御警报系统的组成,为何在石人村,是因为这里是前往庵杰的官道所在,更是出江西、往宁化的孔道,必守之地。除了守住土地之外,石人的乡人还给那些嶙峋怪石起了很多名字,比如“大鹏展翅”“麒麟献瑞”“狮形石”“夫妻石”“将军石”等等,并在麒麟山建起了寺庙,用于守住心灵。
江坊村
江坊村人口2219,耕地946亩,人均0.43亩,山地4766亩,人均2.15亩。由江坊、洋坊、廖屋、段哩诸村组成。江坊有江、廖、李、梁等姓氏,江氏是优势姓氏。
江坊为江氏居住之村庄,故名江坊。洋坊,则是因为地势平洋,所以称洋坊,洋坊的洋是新桥区域最大的几块连片平田之一。廖屋为廖氏开拓居住之村庄。段哩,段则是塅田,哩表示地块较小,不如洋坊和江坊的大,但也连片。白叶窝,白叶指若竹叶,汀人也称粽叶,用于做斗笠包粽子。狗肥石,指狗扒石,扒发排、别音,为排地,一般这样的地形是狗形,地块极小。蕉叶坑,则是山坑中有蕉树。
江坊一带是新桥北面比较重要的农区。
《民国长汀县志》:“魚洋陂 縣東北江坊魚洋灘,灌江坊、楊坊等鄉之田六百餘畝。”
古代在鱼洋滩上阻水,做鱼洋陂,用于浇灌江坊的田,这个陂的特点是一陂两岸水渠,这些滩天然不合适行船,如果陂做得好,其实会抬升水位,是有利于航道,但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先人如何解决陂、滩、水道的关系的了。但是这个鱼洋陂,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民国的方志记录有误。
《临汀志》:“鱼梁滩 在长汀县东二十里。”
显然,鱼洋是鱼梁的讹误。什么是鱼梁?
就是一种拦截水流以捕鱼的设施,以土石筑堤横截水中,抬升水位,增加流速,留水门,置竹笱或竹架于水门处,拦捕游鱼。
《诗·国风·齐风》:“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古人把捕鱼和娶妻联系在一起。
《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意思是不要冲走我赖以为生的鱼梁。
历史上很多人从事过这个事业,甚至朝廷从中设官得利。
南朝《世说新语》:“陶公少时作鱼梁吏。”陶公指陶渊明。
宋代陆游《初冬从文老饮村酒有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也就是说这种鱼梁是当年农耕之人非常重要的动物蛋白补充。
沈从文在他的《从文自传·女难》中提到:“水发时,这鱼梁堪称一种奇观,因为是斜斜的横在河中心,照水流趋势,即有大量鱼群,蹦跳到竹架上,有人用长钩钩取入小船,毫不费事!”
鱼梁变成鱼洋,当然是做鱼梁捕鱼的这个行为在当地消失了,让位给了农业和运输业。但我们通过这个名字的回溯,会明白开拓之初,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在此地存活下来的。
江坊村,宋元称江坊寨,明清称江福坊,是新桥比较重要的村庄,归阳里下十坊之一。这与江坊的地形有关,比如江坊的背靠的山岭乡人称笔架峰,也称猴子岽,为新桥乡境最高峰,在此处左右十数里山岭陡峭高峻,古今都是不可逾越之区。比如有笔架山在当地又叫石壁山,意思就是壁立千仞。乡人一直是意识得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们在江坊当办学校,就叫秀峰学校,这是江坊小学的前身。
余陂村
余陂村人口862,耕地460亩,人均0.53亩,林地3100亩,人均3.6亩。由余陂、井子背、坝哩诸村组成。余陂多为黄氏。
河田的余陂姓余,但是新桥的余陂则不姓余。村人说是这个起源于“油米山”,村庄种植油茶,后音讹为“油陂山”,再后演变为余陂,所以新桥余陂即无余也无陂。
我一开始不同意这个无余也无陂的说法,但后来就认同了。
《乾隆長汀縣誌》:“歸陽里 統圖三,計村四十。......江坊,餘坊嶺,石任下......”
得注意,清代前期的余陂在地名上用的是“餘坊嶺”,没有陂,也不是余,而是“餘”,这个字意思是丰饶有多的意思,但不是姓氏或者自称的“余”。这个“餘坊嶺”与民间所说的“油米山”当然是契合的,意思就是村庄丰饶且在相对高的山岭上。
《民国长汀县志》:“第二区,新桥乡,......柳梧南保、柳梧北保、余坡岭保......”
近现代之所以叫余陂,首先是“餘坊嶺”三字都不好写,简化为余坡,最后变成余陂。
余陂田很少,人均看起来和周边村庄比似乎不少反多,但得看明白这个村庄大多数土地都在山地之上,基本是山垄田,平田很少,连片的更少。如果不是依赖山塘得水容易一些,靠这些田维生是艰难的。所以余陂的产业特征必然是以果、林为主的,古代种油茶,现代则有杨梅250亩,水蜜桃50亩,桂花50亩,小黄姜50亩,草莓50亩。
所以余陂的地名也就有自己的特征,比如井子背,意思是地块与主居住区域间隔了一个井。比如坝哩,筑了坝,同时地块不大。这个地方在古代是筑了堤且有陂坝。
《民国长汀县志》:“石熟哩陂 縣東北葉屋坊,灌葉屋嶺、汪屋塅、青山下等鄉一帶之田六七百畝。”
这个地方今天门牌上标成了坝里路石树哩,即是民国方志上的“石熟哩陂”,在这个位置上筑陂,抬升水位,灌溉的是下游叶屋、汪屋的田。石熟哩写作石树哩,是对的,汀州方言的意思是社树,就是当年的坝哩村庄是围绕社公神树建起的。
又比如船岽,如同小船的小山包,这些当然是在水边不远,人们才会有联想。
有人以为余陂水库是在余陂村,这是不对的,那个水库在鸳鸯村不在余陂村。
叶屋村
叶屋村人口3543,有耕地1798亩,人均0.5亩,山林面积8538亩,人均2.41亩。由叶屋村、里汪屋、外汪屋、江水路诸村组成。叶屋有董、汪、曾、范、陈、曾等姓氏。叶屋岭已经没有姓叶,新桥诸村还有很多以叶氏命名的小地名,都已经没有叶氏居住,叶氏应当是最早开拓汀州的人群,长汀地方上还有“西宋东罗南陈北叶”的说法,汀北曾是叶氏居住的大宗,现在除了馆前河田南山还有相当数量聚居,大多已经向更南方迁居,或者散居。
叶屋、汪屋即叶氏和汪氏居住的村庄,汪屋分里外,就是从江边开始算外而靠山为里,江水路即是虽然建有堤坝,事实上这一带的高度还是偏低的,所以江水常有泛滥的时候。正因为近水而居,所以人们古来对江水又爱又怕,居住地块会选择稍高之处。比如青山下、上屋背山、下屋背山、大岗、董屋山前,这些居所都会在山岗之上或者紧贴山脚,可以这样说村庄下部民居的墙角线往往就是历史水位的记录点。
叶屋村形成比较密集的街巷历史已经比较久了,这些街巷是新桥街道的组成部分。叶屋分成了上街、下街、洋背巷。由于有自己的村庄共同体和村庄边界,所以有完整的上下水口和小型城防体系。今天看叶屋村大体还能看到村庄背靠北部丘陵,渐次向南发展的痕迹。而小地名中比如后门塘边,指出当年的村寨的边界所在,而水口哩则是村庄的下边界,横丁哩则是当年烟墩传警系统的组成,园坑水库所在的山坑可能也是,一般来说烟墩都是散布于隘寨周围,配套数量三个。
和周边村庄比起来,叶屋村当然是大村,耕地数量也居于诸村前列。当然,因此叶屋的陂坝数量在新桥自然会更多。
《民国长汀县志》:“石熟哩陂 縣東北葉屋坊,灌葉屋嶺、汪屋塅、青山下等鄉一帶之田六七百畝。牛屎陂 縣東北葉屋坊小河内,溉葉屋坊及水口邊之田數百畝。橋頭陂 縣東北葉屋坊小河内,溉壩角哩田。”
石熟哩陂在叶屋与余陂交界之处,牛屎陂和桥头陂都是山坑来水,在小河内筑陂抬水,然后用圳引水,所以今天仍有石陂圳这样的小地名留下,大多数的水陂都不再被使用,这与汀江水位下落和村庄的扩大都有关系,还有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用电力提水也是原始的陂坝被替代的重要原因,当然不可忽略的是那些修于更高处的山塘水库。
新桥一地虽在汀江边上,但是人口稠密,除了农林工诸产业用水之外,由居民生活用水带的压力是显著的。所以新桥一地的自来水取水点有几处,其中一处是在叶屋取水,取水口下游100米至上游1000米水域及其两侧外延50米范围陆域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域。当然光汀江是无法保障的,所以新桥还发展了余陂水库作为饮用水水源。余陂水库当然不是余陂的山塘,而是东面鸳鸯村的余陂水库。
先说鸳鸯村吧。
鸳鸯村
鸳鸯村所在的峡谷通道在古代被称为大息迳,从这里经过大息隘可以由汀东区域到达宁化清流归化,并通过闽江航道入省,是极为重要的通衢。鸳鸯村人口1797,有耕地828.4亩,人均0.46亩,林地面积22173亩,人均12.3亩,水域8726.6亩,人均4.86亩。由茶亭、赤家山、潘丘、桐子弯、沈屋坑、东坑哩、鸳鸯铺、白坑、吴屋桥头、黄屋坑、叶屋、马屋、青草湖诸村组成。鸳鸯有胡、龚、董、张、钟、严、沈、丘、黄、马、彭等姓氏。
茶亭和吴屋桥头为居住核心,茶亭即是当年新桥与大息岭之间的途中歇脚点,后来发展为居住中心。而鸳鸯铺则是官方设的驿站所在,考虑安全和通路所以偏离中心,铺是驿站的一个级别,驿、馆、铺、店、亭,鸳鸯村是有亭有铺,当然多半也有店的。
《乾隆長汀縣誌》:“舖司 百步(十里)-南田(二十里)-新橋(三十里,設公舘)-鴛鴦(四十里)-大息(五十里爲隘)-胡坑(六十里)-归仁(七十里,即舘前驛,有公舘)-七良(八十里,與寧化張地舖接)。”
今天茶亭一带显然更平坦、离田近、交通更便利,正是符合这些要求,才成为居住中心。赤家山则是赤甲山的音讹,从这里去有孔道可以通今天的刘复线,并从捷径到达复兴村,但绝不是坦途,赤即是山岭土色发赤。潘丘在前文解释过,是泮丘的意思,就是湖洋泮型的田亩。桐子弯,即溪水在此弯曲较大,村庄在小台地上,当地植被多油桐树。沈屋坑即山坑在桐子弯下游,为沈氏所居,归阳里馆前和新桥是汀州沈氏的大宗所在。东坑哩,山坑在桐子弯与沈屋坑之东山,山坑不深,居住地块不大,所以加哩。
白坑,即白叶坑,白叶就是若竹叶,汀人用于包粽子和做斗笠,做的斗笠就叫白叶笠嫲。吴屋桥头,即吴屋和桥头,是汀州很常见的一种坐标型命名。黄屋坑即黄氏所开拓之山坑,黄氏在当地应当是比较早的姓氏,比如黄家畲这样的地名,说明有相当的地方开发是用烧畲的方式。叶屋和马屋则是叶氏和马氏所开拓之村庄。老姜坑则不是姓氏因素命名,而与山岭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背靠的山岭乡人一般称之为调军岭,其实是均岭。
《乾隆長汀縣誌》:“惠寛大師 本姓葉,寜化人。入長汀開元寺出家,遂徹心性。時州有虎害,師馴服之,衆號伏虎禪師。南唐保泰三年,因平原山龜峯獅石之勝,剏菴名曰普?。其側有軍嶺,高峻無水,師於磐石以鍚擊之,水出不竭。”
这个军岭在馆前叫吊根岽,其实是一岭之水流三乡,馆前童坊新桥,更有此山岭之水均分两江,一边的水从馆前和童坊流入闽江入台湾海峡,一边的水从新桥流入汀江,下南海。所以老姜坑,当然是老均坑,均岭之下的老均坑。
古老的鸳鸯铺
必要说一下鸳鸯村这个鸳鸯之来历。
地方文献对于鸳鸯村的解释是:“原名‘龟嫲窝’,后因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在村中心桥下、河边出现不少鸳鸯鸟,故更名‘鸳鸯村’。”
当然是很不负责的,因为鸳鸯这个名字出现很长时间了。从新桥村进入鸳鸯河道,便进入了大息迳,这条迳道会一直通达古归仁里即今天馆前。
故而很少人会想到鸳鸯其实是古营阳里的“营阳”二字的音转,这是很典型的文化失落。所以鸳鸯铺即是营阳铺,这是锁控归仁里到营阳里的枢纽,也是宁化清流归化这些汀北区域和福建各地与汀州进行联络的关键所在。基于前文论述过的营阳里的历史,鸳鸯这个名字极有可能唐代开始用的,所以鸳鸯其实可能是最古老的地名之一,极有可能与汀州的历史齐平。由于古老且重要,所以历代都在此建桥,以便官路驿道从山溪跨越。
《乾隆長汀縣誌》:“鴛鴦橋 縣東四十里,即鴛鴦舖前。慈渡橋 象牙林,崇禎間,邑令薛應聘建。”
我们可以想象,这条营阳-归仁大道的大息迳,在古代的地位有多重要,只要守住了这里,敌人就只能“扼腕而长太息”了。
最后得说一下青草湖,其实现在应当和余陂水库一起说了。
青草湖:余陂水库的前世今生
余陂水库,位于汀江上游的鸳鸯溪支流,流域集雨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总库容500多万立方米。余陂水库工程总投资7756万元,烟基援建资金4925万元。工程2013年7月24日开工,2019年9月竣工使用。余陂水库建成,能解决新桥镇9个行政村的灌溉和村民的饮水问题。保灌面积6360亩,大约占新桥1/6以上耕地因此有了保障,同时3.3万人,也就是新桥全境人民的饮水安全也得到解决。
这个余陂水库其实是有前身的,就叫青草湖。今天青草湖自然村就在水库北面。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八百九十一)》:“青草湖。在長汀縣東五十里象牙林。深不盈尺。廣不盈丈。生草四時長青。故名。運使蔣公之竒有詩云:‘地無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風波平地生。’”
这位“运使蒋公之奇”是位大人物,他是王安石变法时代的福建转运判官,所以蒋之奇的这首诗写于1069年到1083年之间,他任职福建经过鸳鸯铺,在青草湖停下歇脚。这个人是出了名的牢骚客,到处吐槽的那种脾气,他对青草湖的水浅湖小也吐槽了四句。
他当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青草湖的湖其实并不止指这个“深不盈尺。廣不盈丈”的小湖,而是指潘坑即泮坑今天余陂水库主库区的大多数区域其实是一个湖,汀州方言称这样的地形为落堕湖,就是地势低洼,只需要在泮坑峡谷出口处筑坝一堵,水库就成型。这个地方会叫泮坑,一定程度也说明了历史上大家对此地低洼且浅水多沼泽的印象。
另外青草湖今天是村庄的名字,但从前不是,这个地方叫象牙林,什么是象牙林?就是平原山。
《民国长汀县志》:“平原山 县东南五十里,四堡里地名象牙林。山环岭复,林樾清翳,一径盘折,仄如衣带,窈窕螺旋,白云弥漫,山谷迥绝人境。有龟峯、狮石诸胜,为伏虎禅师住锡处。山乡苦汲,师卓锡,三泉涌出,甘洌沁人。寺建自保泰三年,赐额广福禅院,佛灯鱼鼓,至今未寂。”
所以象牙林,一般来说是一种檀木,地方特有的。这个名字可能与佛教有关,也可能没有关系,但这个名字远远早过伏虎祖师在此驻锡的时间。而伏虎祖师驻锡于此,则是开运三年,即公元946年前后,这是五代十国时代,所以象牙林和青草湖这些名字,已经最少有1078年以上的历史,说鸳鸯是千年古村,也是严重低估了她啊,这是与汀州同寿的村庄啊。另解读上述方志,同时也能看出来,鸳鸯村所在,是古代归阳里与四堡里的交界之地。
总语
我少年时所识至今的新桥人大多任侠耿直仗义正派,我觉得极大可能与环境是有关系的。新桥这个地方,以石命名的村庄很多,磜下、山岩下、石壁角哩、石人下、石岗、狗排石、石树哩、石背坑、老古石、跳石头、马安石、石槽哩、石新桥。一个地方山石嶙峋,要想开山取石,要想平整田地,就得硬碰硬,不容多余狡猾可用,天长岁久人群的性格也就容易刚硬吧。当然,当他们要表达柔软的时候,就会请你吃很好吃的新桥粉干和豆腐,还有米酒,不醉不准下城。
以上大体就是我认识的新桥,古老的新桥,勤劳的新桥,人口压力极大的新桥,从容的新桥。
(本文图片来自王亮先生、张亮珍先生、陈良锦先生、陈小宁先生、陈端女士)
树木岭、圭塘,大厂小厂峥嵘岁月稠
文/ 张明亮
近些年来,长沙有两个地名,经常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生花,那就是树木岭和圭塘。不是说树木岭上林深叶茂,便是讲圭塘周遭稻菽千重。当然,他们在引经据典描绘这人间仙境的时候,都清楚地知道那是“曾经”,曾经的树木岭上,曾经的圭塘周遭……
其实,在这曾经后面又有曾经,曾经的树木岭有大机械工厂的豪横——长沙矿山通用机械厂(以下简称“矿通”),曾经的圭塘有民族大品牌的辉煌——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以下简称“正圆”)。
当然,还不要忘了树木岭上上下下,圭塘河左左右右的许多大小工厂,如长沙鼓风机厂、长沙汽制厂、华云机器厂、长沙铜铝材厂、长沙无线电厂、湖南医疗器械厂……等等,都是长沙工业数十年的“曾经”。 醒目的树木岭站牌,耸立在树木岭下,耸立在崭新的现代化地铁站口,耸立在劳动东路繁忙的车水马龙旁。
这个站名,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当然那时不是地铁站名,因为那个年代长沙还没有地铁。站牌也没有这么大这么醒目,只是在一块小小的铁牌上印着站名。所以当年的树木岭站,就是极普通极平常的公共汽车站名。而且这里的人们还习惯把树木岭站,也叫矿山站或矿通站,就像有些人有大名也有别名一样。
“树木岭”三个字是这个站的大名,它印刻在站牌上,更是深深印刻在几代人的记忆里。它能使人想起当年从树木岭到圭塘、或者从圭塘到树木岭的那一段马路,以及马路两边工业建设峥嵘岁月的无数“曾经”……
“正宗圭塘”在原劳动东路尽头
长沙市这个曾经的树木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还只有一座简易的公路桥跨过京广铁路。
1970年代前后,从天心阁城墙下天心路口发车的6路公交车,开过跨线桥,下了陡峭的树木岭,便到了树木岭站。上下客后,只要天气好,路况还正常,它就继续前行,到达6路公交线终点站正圆厂。当年这两个公交车站有点特别,都建有一个能遮风挡雨方便候车的小房子。
整个6路线矿通站以前的道路,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从矿通到正圆的这段路,却有点险象环生。它原来是运送正圆新厂建设物资的简易路,在稻田水塘山丘和圭塘河畔,七弯八拐通到圭塘建厂工地的。1960年代初,长沙市政府决定,把已通到树木岭下的马路,再向前延伸到长沙正圆厂。从矿通站到正圆厂大门囗,或者那个大门囗还过去一点点的那口大塘边,正好是一公里。后来,东塘到正圆的马路被命名为劳动东路,这一公里就成了劳动东路的最后一公里。
本世纪初,现代化大型立交桥替代了简易的跨线桥后,一条高规格宽路幅的劳动东路诞生,老劳动东路便改名成了树木岭路。应该准确地说现在树木岭路全路,就是原劳动东路的最后一公里。
当年,这最后一公里的尽头,除了有囗大水塘,就只有长沙正圆厂一家工厂。那囗大水塘,当年许多人都认为那就是“正宗的圭塘”(究竟是不是,谁也没有见过古代典籍上讲的圭塘,反正大家都公认,那就是绝对正宗的圭塘了)。
盛夏酷暑,从南门囗新来到这里工作、生活的人们,都喜欢在神龟戏过水的圭塘波光潋滟中,洗脱闹市的尘埃和烦恼,一展自己健美的泳姿,沾沾神龟的仙气,身心顿觉格外舒畅、清爽。
车间紧挨着田头的特殊风景
现在雨花区辖下的圭塘河地区,是大约28公里长圭塘河流经的一片相当广阔的区域。但六十年前所说的长沙市南郊圭塘,只是指的现在北起自然岭王家祠堂(即现在的航空路囗附近),南至圭塘这一片地域(即现在树木岭路曲塘路圭糖路三条路路囗交汇处)。
当年这片地域除了叫南郊圭塘,也统称树木岭,所以现在把这条路定名为树木岭路,是有历史依据和渊源的。
有道是良禽择木而居,从城南路机械工业街上飞出的金凤凰,选择树木岭下的圭塘再鹏程,在当时应该说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长期习惯了南门囗闹市环境的长沙正圆厂职工,乍到树木岭圭塘很不适应。当时这里的情况,确实不像古代典籍上描述的那么好,加之那个年代搞建设是先生产后生活,生活设施远远跟不上生活需要,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商店,从60年代到70年代,只在现在叫正圆巷(当年还是无名巷)的巷囗,有一家不足三十平米买日用小百货的国营小商店。
从树木岭站候车的小房子,到正圆厂站候车的小房子之间,沿路两边全是稻田、水塘和一段圭塘河的淙淙流水。
当年建起的一幢幢新厂房,就耸立在广阔的田地之中。红砖厂房与绿色田野,中间无缝无隙,紧紧拥抱,显得工农之间格外“亲密无间”。
工人们回忆起早年在圭塘新厂区上班的情况时说:“那些年我们在车间里做工,农大哥就在车间外的水田里干农活,中间只隔着厂房墙壁上高大透明的玻璃大窗。工间休息时,我们出车间脱了鞋就下田捉青蛙,农大哥则拖着两腿烂泥巴从田里上来,就直接进车间拾“废铁”。”车间紧挨着田头,展开的这样一道风景,真还有点别开生面。
神话战胜不了泛滥的洪水
工人们与农大哥密切交往时,还听老农指着那囗堪称水库的圭塘,有鼻子有眼地说:“很久很久以前,经常能看到一只好大好大的白乌龟在那里玩水……”
这故事有点老套陈旧,文人墨客的文章里差不多都是这么说,而且都说那是一只神龟。只不过他们笔下的神龟,浑身散发祥瑞之光,能映照到岳麓山麓山寺的宝殿之上,而老农讲那神龟,则是说它能使这一带地方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后来不知什么人得罪了神龟,神龟就走了。从那以后这一带地方,便风不调雨不顺了,圭塘河还年年涨大水,把农田淹没,把房屋冲垮。
有人说:“这是神龟生气了,你们还天天龟塘龟塘地叫个不停,冲了名讳犯了忌。只有改了名字不犯忌了才会好。 ”
改一个什么名字好呢?大家脑壳都想烂了,也没有想出来。后来搭帮来了一位高人,他指点着那囗塘说:“两个土字叠罗汉,是‘圭’不是‘龟’。嘴里说出来是‘龟’,手上写出来是‘圭’,镇妖避邪之神龟。”
听高人这么神神叨叨摇头晃脑地一阵说道,大家觉得神乎其神的,或许真能镇妖孽驱邪恶。于是就都同意把“龟塘”改成了“圭塘”。
1966年初夏,连续多天的暴风骤雨,带来一场空前的大洪水,三十万平方公尺的正圆生产区,大部分泡在一米多深的浑汤浊水里,被大水冲来的毒蛇、虫蝎、蜥蜴爬满车间门窗梁柱和大小机器之上。工厂因此被迫停产半个月,全厂职工全力以赴抗洪抢险。
由于工厂没有围墙,厂房与农田连成一片,车间里的各种工业用油在暴雨洪水中渗到了农田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洪水过后,工厂还得给农大哥一笔不菲的赔偿。
可见改“龟”为“圭”就大吉大利了,就能镇妖驱邪了,那只是人们一厢情愿,杜撰的美好故事而已。
1968年初夏,长沙又落大雨,圭塘又开始涨大水了。这时正值文革造反派掌权,厂里许多职工对于当年把厂址选在圭塘有意见,认为1960年代初,东塘、侯家塘有足够的土地建一家当时规模的正圆厂,没必要到树木岭下的圭塘来,而且又是按苏修的设计,把厂房建在地势低洼的水田里,既破坏了农业生产,又埋下了年年遭水灾的定时炸弹,因此,这是“走资派”的阴谋。于是,把当年负责选厂址的厂长王正岗,和负责基建的党委书记邓煌辉揪出来批斗,发动全厂职工声讨他们把新厂建在圭塘的“滔天罪行”,并强令他们两人当着全厂职工面互相扇耳光。
一个来小时的批斗会,就像演了一场极其荒唐的恶作剧,让全厂职工看过后,才押着他们和全厂职工一起在暴风雨中扛沙包堵洪水。
用科学战胜天灾
其实,把厂址选在水患频繁的圭塘,责任并不在老厂长、老党委书记。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当时中央从全国工业整体战略布局考虑,曾经打算北有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南有中国长沙第二汽车制造厂,打算建长沙二汽匹配的汽车零部件基地。曾经设想以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为基础,从南郊圭塘开始,建设一个绵延数十里的汽车配件城。所以,选择在长沙市南郊圭塘建正圆新厂的同时,也正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建设一个生产汽车轴承的工厂,这就有了后来距离长沙市区更远的鹿芝岭长沙轴承厂。
另外,圭塘正圆新厂的整体布局设计,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他们在欧洲平原伏尔加河畔建工厂,低洼平地一般用于建生产区。所以,在南郊圭塘建新厂,也是把生产区建在平整低洼的地方,没有考虑中国南方多雨多洪涝的问题。
好在这一年中央拨了专款解决这个问题,记得申请部里拨这笔专款的具体事宜,还是肖寿松去办的。那是1968年10月下旬,我也在北京办事,住虎坊桥机械工业部招待所时,巧遇肖寿松,刚一见面,他就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我。为了这个好消息,他特意邀请我去珠市口湖南便饭馆共进晚餐。可见当年这个问题是多么重要,能得到解决就是一庄大喜事,值得庆祝一番。
第二年,部里就安排部属洛阳某设计院,派人来长实地勘测后,设计了一套不会给农田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涝系统,在生产区与田地之间砌工厂围墙的同时,把这套排涝沟渠建成。
这样,才在1970年结束了生产区和原劳动东路尽头小雨小涝、大雨大涝的历史。当然,从此农大哥、老大哥在田头车间,各取所需的奇葩风景再也看不到了。
长沙正圆不忘建厂初心
1968年11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发文,宣布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改名为“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十多年后,上面又下文把厂名改回去,仍然叫“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
改来改去还叫正圆,说明了什么?说明极左的干扰排除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正圆”这个厂名,是民族资本家戴桂蕊(即戴子骥)兄弟,在1943年建厂时取的,他们取这个名字的初心是要创造民族品牌,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最圆满,让生产出来的每一片活塞环,都是符合质量要求的“正圆环”。
现在仍然使用民族资本家最初取的厂名,那就是明确表示认同他们的初心。而且,几代正圆人正是本着这个初心,脚踏实地不断攻坚克难,一步一步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成为了举世公认的“活塞环世家”。
工厂刚搬到圭塘的时候,活塞环铸造还是最原始的冲天炉熔炼,手工抬包浇注,一群人蹲在地面手扒脚踩搞翻砂。这样的生产劳动,既繁重又危险,还保证不了产品质量,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状态。厂长、科技人员、工人三结合,在生产一线,大搞技术改造和革新,上电弧炉熔炼,行车吊包浇注,造型机生产线造型,使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国家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引进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瑞士的设备和技术,工厂派出多批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学习,消化吸收这些新技术,使企业冷热两大方面的技术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德国格茨公司的工频炉熔炼,自动浇注造型整条生产线的引进投产,使企业能大批量生产出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质产品,填补国内曾经不能生产的许多空白。
这家工厂是这个行业的龙头,其中的许多科技人员为全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无私贡献。他们引进德国格茨公司先进技术的时候,组织全过程录相,回国后制成录相带发行到全行业各厂。高级工程师邓开明还把自己学习引进德国格茨公司先进技术的理论成果,撰写成高水平的专业科技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科技期刊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国家相关机构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多次邀请他去作专题演讲。
所有的这些努力和贡献,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生产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质产品。
所以,长沙正圆厂总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不仅每道工序每个岗位都严把质量关,而且还有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省里要求正圆厂总结这方面经验向全省推广,厂里主管产品质量的副总工程师郭正伦,把写作这篇总结文章的任务交给了我,这就有了发表在1979年10月8日《湖南日报》第四版上的,题为“努力生产又多又好的产品”一文。文章是以“长沙红旗内燃机配件厂质量整顿管理办公室”名义发表的。
1981年,正圆厂的105系列和95系列活塞环,被国家授予全国活塞环行业唯一的银牌产品奖。
1982年元月8日《湖南日报》第二版,发表了我写的“但愿老牌变银牌”的工商随笔。希望有众多百年老牌的古城长沙,都能像“正圆牌”一样不断努力擦亮牌子,使百年老牌成为闪耀着金光银辉的高品质名牌。
树木岭的大厂小厂
早在六十年代末,长沙无线电厂就迁到自然岭来了,离长沙正圆厂只有几百米,这是一家不大的工厂,长沙正圆还曾派出黄益河、贺文斗两位中层干部,去该厂分别当任过厂长和书记。这家工厂生产收音机,市场上一度十分畅销。
属于长沙市医药器械公司的长沙医疗器械厂,于1980年代在树木岭上建厂。
在这家工厂大门外不远,便是劳动东路过京广铁路的跨线桥。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除了火车经过时,有地动山摇似的声响外,平时显得特别空旷寂寥,半夜下晚班与工友们结伴骑自行车通过这里,有进入了无人区的恐怖感。自从长沙医疗器械厂在此落户,树木岭上便有了人间烟火气,逐年欣欣向荣起来,曾经设在这里的警民联防哨,后来也撤了。
不久,离树木岭公共汽车站牌不到十公尺的地方,敞开了一张大门,早晨七八点钟之间有一批人,从6路公交车上下来就行色匆匆地直奔那张大门。原来他们是去华云机器厂上班的职工,这是一家生产各种机械产品的工厂。
在长沙正圆生活区西侧不远的一家工厂,叫长沙汽车制造厂,简称“长沙汽制”。
五、六十年代,湖南人曾经眼巴巴地盼过,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南在长沙落户,但却是一场梦。为了圆这个梦,1970年长沙试制出了第一台“洞庭130”汽车,翌年便把整装这种汽车的任务交给了长沙正圆,1972年正圆整装了94台。1973年,根据上级指示,这种小型卡车的整装任务就移交给了长沙汽制。
“洞庭洞庭,一动就停。”当年许多人这样戏说洞庭汽车,不知是不是忌讳这个戏说,不久便把“洞庭130”改名为“长沙130”轻货,这款轻卡的设计,脱胎于北京牌BJ130轻卡,一度引领中南地区的汽车制造行业,连续生产到1997年才彻底停产。
这是湖南人圆汽车制造梦的开始,或者说湖南汽车制造业有今天的发展和规模,第一步就是正圆人和汽制人,先后在树木岭下圭塘河之滨迈出去的。
1980年代中期,长沙铜铝材厂搬到航空路来了,这是一家有五十年历史的老厂,由治金局辖下的两家工厂合并而成,职工有两千四百多人,在长沙应是一家大型国企了。
树木岭下的矿通厂,《档案里的长沙》有专文介绍过(参见《长沙重型机器厂的风雨》),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补充一点,这家工厂的科学技术协会,是当年长沙市许多厂矿科协中的佼佼者。得益于他们有几个很能干的科协工作者,尤其谢昌福,80、90年代,我们经常在市科协开会时相见,他也曾代表矿通厂科协,热情邀请长沙市各大厂矿的科协工作人员去该厂参观。我记得那次去参观,老谢还把他们厂的书记柳协春请来,和我们一起研讨如何搞好厂矿科协工作的问题。遗憾的是听说老谢走了,十分怀念这位老科技工作者。
1980年代初,原劳动东路最后一公里尽头,荡漾着碧波清浪的圭塘之畔,长沙鼓风机厂搬来了。这是一家1950年建厂的老机械工厂,搬来前在浏城桥下复兴街囗。1958年开始涉足罗茨鼓风机制造,1986年从日本引进先进的罗茨鼓风机(真空泵)设计制造技术,并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产品,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10多项,4种产品获部优,10种产品获省优。
作为行业内技术主导型企业,长沙鼓风机厂还拥有国内先进的罗茨鼓风机测试中心,和集设计、工艺试验研究于一体的省级技术中心。六十多年来,这家工厂生产交付国内外客户各类罗茨鼓风机六万多台。几代长鼓人的奋斗,使得长鼓和长鼓产品享誉国内外。
长沙工业记忆的标杆
圭塘、树木岭,它们之间曾经是绿水伴青山的美好,但那是悠远的历史,要在“之乎者也”的字里行间寻找。 到了1949年前后,它们之间已是荒山共恶水的难姐难妹,那片荒凉,曾经触目惊心。
1950年代以后,正圆人、长重人、长鼓人、汽制人等等,一批又一批改变历史的人相继来到这里,拓荒治水,建起厂房,安装好机器并开动起来,创造民族品牌,生产部优、省优产品,让树木岭圭塘发生了第一次沧海桑田的巨变,穷山恶水变成了各种工业名牌产品诞生的摇篮和沃土。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树木岭圭塘开始第二次沧桑之变。 那些在共和国现代化大工业历史进程中,建树了功勋的大厂小厂,都功成身退,易地去再展雄风了,还了这里一泓秀水,一片清新。曾经的青山树木岭,已经融于大城市的繁华市井之中,不可能再青山依旧,但高楼也很巍然,更有绿树相伴林荫相绕。今日人间仙境,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奋斗中创造。
因此,原劳动东路最后一公里上,渐渐地高楼林立,商贾繁荣。每逢良宵,这里的老哥老姐们,便会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起来。
树木岭曲塘路五江天街,这里曾是广延十里的良田 张明亮摄
然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这里曾经的大工业辉煌,和创造辉煌的人们。一位人大代表最近建言,应该在树木岭圭塘,树立起国家银质奖活塞环,和部优省优罗茨鼓风机的纪念性标杆,彰显当年长沙市、雨花区工业现代化建设曾经的华彩。
据说这个建议,雨花区人大常委会作出了积极回应,表示完全采纳代表的建议。因此,我们可以期待,那纪念共和国工业现代化伟大成就的标杆,将会高高树立起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那高耸的标杆,便能知晓,当年的树木岭圭塘,曾经有过大厂小厂的峥嵘岁月,壮美韶华!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张明亮,编辑 | 明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