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奠中(1913.05~2013.12.27),男,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南阳村人。国学大师,中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

1934年,姚奠中考入当时由唐文治(前清做过工商部尚书,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创办者)创办的“无锡国专”。后听说章太炎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班”,他放弃了“无锡国专”学籍(湖南省主席何健给本省考上该校学生专门发奖金),转往苏州投奔到章太炎门下,与鲁迅、周作人等同门。

1935年,师从章太炎研究国学,为章太炎晚年收录的七名研究生之一(唯一一届研究生),也是7人中年龄最小的。当时讲课除了章太炎,还有其老友王小徐、蒋维乔、沈瓞民等,以及弟子黄侃、朱希祖、汪东、马宗霍、马宗芗、孙世扬等多人。

1936年,研究生尚未毕业,他便开始在章氏国学院教授文学史,并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老庄》。

1937年毕业于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文学史、通史,除经、子典籍之外,还涉及诗、词、文字学、文艺学等方面。

抗战期间,姚奠中办了一个“菿汉国学讲习班”,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

1951年后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

改革开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等职。

2013年12月27日5时50分,姚奠中在山西太原家中辞世,享年101岁。

右三为姚奠中

1937年秋,姚奠中从南京避难泗县,在泗县居住了一年多时间,留下了几首诗歌。

泗县文庙和武酉山

在同学兼好友柏逸荪的帮助下,姚奠中寄住到设在泗县文庙的省立第六图书 馆。诺大的图书馆当时只剩下馆长和一位看门老人,房子收拾得倒是很干净。姚奠中便住进去,并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开始专心治学。他借助图书馆的藏书,将以前听章太炎讲课的记录,结合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江声的《尚书集注音疏》,编写成30万字左右 的《古文讲疏》。由于已有基础,再加上心无旁骛,效率很高,3个月时间竟全部完成。这部文稿不久后交付给安徽省政府临时驻地大别山一家最大的书店,开始刻印准备发行,万万没想到,在大别山短暂失守时,整个书店被日军 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书稿自然也化为灰烬。

在文庙,姚奠中虽然住在空荡荡的古老院子里,但并不感到害怕。只是晚上月朗星稀时,偶尔也会愁绪满怀。他的愁绪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苦难中的家国。

文庙是祭奠素王孔子的地方, 孔子像就在自己的身边,可是,此处如此寂寥,孔子的精神何在?面对秋季的寒风冷雨,姚奠中写下《泗县文庙和武酉山》一诗,并在诗前题记:“1937年秋末, 抗日战火迫近南京。余避难泗县, 寓居文庙,即安徽省第六图书馆。 泗县中学教师武酉山来诗,依韵和 之。”:

秋 气 遍 寰 宇 , 圣 宫 亦 寂 寥 。

素 王 何 杳 杳 , 赤 子 徒 唯 唯 。

乔 木 盲 风 起 , 寒 花 冷 雨 飘 。

胸 怀 千 万 事 , 午 夜 泛 愁 潮 。

1936年姚奠中(左)与柏逸荪(中) 等友人合影

泗 县 感 时

1938年春,其好友柏逸荪响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号召,组建抗日游击队。姚奠中毅然投笔从戎, 还为之撰写了“结盟誓言”。这个时候的姚奠中,可以说是满腔热血, 七律《泗城感时》便表达了当时的壮志与心情:

1938年春,同门柏耐冬(即柏逸荪,编者注)等组织抗日游击队,余往参加,赋此。

儒 生 流 落 依 戎 马 , 故 国 飘 摇 风 雨 间 。

一 片 丹 心 伤 碧 水 , 两 行 红 泪 哭 青 山 。

梦 中 沉 痛 诗 和 血 , 觉 后 凄 凉 月 满 阅 。

志 士 英 雄 应 即 作 , 从 头 重 整 旧 江 关 。

他们这支部队是第五战区第五游击纵队第一支队,主要用游击战术阻扰日军。柏逸荪担任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由于支队长马某贪生怕死,只在后方带着一个班的人在淮 河上走私,柏逸荪便成为这支队伍的实际领导人。姚奠中一心想到前线,柏逸荪一方面为他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留守工作也需要得力人手,所以安排姚奠中为支队司令部的秘书,留守双沟镇,联系前线和后方。姚奠中服从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在他的领导和督促下,留守人员均积极行动起来,为前线队伍筹集粮食弹药、传递文件、书写标语、发动群众,整个留守队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此后,因无良上级冒功,柏、姚二人对现实失望,均离开游击队。

姚奠中书法

柏 浦 雪

1938年的时候,由于战乱的原因,年轻的姚奠中无法回山西故乡,而是与同门好友到了安徽,投笔从戎,参加第五战区第五游击纵队第一支队,积极抗日。可是上面官僚腐败,这支队伍最终解散,姚奠中与好友一起到达泗县。9月份,日本人打到泗县,安徽六区专员兼五战区游击司令孙柏文,一枪未发,弃城而走,泗县沦陷。日本人烧杀抢掠,到处是逃难的人群。姚奠中跟着逃难的人一起往北边跑,最后到了离县城70多里的大柏圩,在好友柏逸荪家暂时安顿下来。

此时已到冬季。面对时局日坏,姚奠中深感无能为力。不过,他并没有气馁,坚信只要自己在艰难的环境下如履薄冰、谨慎从事,那么严冬过后便是春天,而人生的阶段也会从潜龙勿用过渡到飞龙在天。思想想通了,无能为力的感觉便消失了,心中豁然开朗,于是雪中赋诗一首:

1938年冬,余以时局日坏,无能为力,遂蛰居柏浦,雪中赋此。

风云万里怒,雨雪一朝罪。

玉积竹枝亚,寒凝鸣鸟稀。

山河暂改色,宇宙应重晖。

慎履坚冰日,潜龙终可飞。

《易经》乾卦中第一爻初九为潜龙勿用,第三爻九三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到第五爻九五时,则“飞龙在天”,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姚奠中此诗末句暗含的正是这个过程。他由此悟到了人生与自然的普遍规律,并以此道看待事务,则眼前的困难终究不会长期地阻碍自己、阻碍社会,如此一来,人的思想自然便通透了,人生态度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姚奠中善于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力量,并与现实人生联系在一起,找到人生的真正出路,这是很能给世人以启发的。

文章综合《姚奠中在安徽的岁月》(《江淮文史》2018年03期);《“慎履坚冰日,潜龙终可飞” ——姚奠中早年的一段经历》等文及《姚奠中治学文集》(四)等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别墅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