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让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2、半月谈|遥远的北方,有一个“鱼皮部落”3、老张的菜园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让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让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人口较少民族在脱贫攻坚大潮中的奋进故事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翟永冠、王炳坤

在宁夏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

在脱贫攻坚的决战战场上,我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包括珞巴族、独龙族、毛南族等,正在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以及勤劳的奋斗,坚实地向小康迈进。

翻越贫困的大山

走进距雅鲁藏布江不远的西嘎门巴村村民贡桑家,宅居的小楼充满民族特色,现代设施齐全,生活条件令人艳羡。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西嘎门巴村位于219国道旁,前往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必经此地。受益于精准扶贫、小康村建设等政策,当地翻新、新建住房,实现了自来水入户、人畜分离等,村民生活也迈上新台阶。

多年来,门巴族群众聚居地自然条件差,老百姓贫困程度深。但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门巴族的干部群众奋起直追,终于告别绝对贫困。

向着梦想的生活,就要坚决翻越贫困的大山。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搬迁户谭广田坐在新居门前,望着远处的深山,心中恍若隔世——住在山中不通路不通电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今年56岁的谭广田,守着大山过了大半辈子。而他91岁的父亲谭运日,在50多年前到乡里赶过一次街后,再也没下过山。

这代际相传的贫困,如同抬头就可见的大山,横亘在谭广田面前,阻挡着他迈向幸福的脚步。

幸运的是,精准扶贫来了。按照政策,谭运日可以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同时还有产业奖补、低保金、高龄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叠加。

与贫困斗争了一辈子的父子俩,终于完成了从贫穷困苦到幸福生活的跨越。

不只是老谭,近年来,环江县累计帮助1880户毛南族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时帮助2356名毛南族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逐步就业,彻底拔掉穷根。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直过民族”、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如今,独龙江全乡千余户独龙族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草果、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遍地开花。

独龙江乡孔当村村民孔志强这两天正忙着田间除草,望着自家的草果地,他笑吟吟地预测,以前最高年收益7万元,“希望今年行情好,再多挣上几千元”。

在奋斗中绽放“幸福花”

推开客栈窗户,远眺怒江大峡谷,高黎贡山的“皇冠山”和“石月亮”景观就在眼前。“我们这里背靠高山、前临悬崖,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亚珍笑容满面地给客人介绍。

亚珍是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村民。老姆登村坐落于碧罗雪山半山腰的较缓坡地,是怒江大峡谷最理想的观景位置之一。

正因为如此,在怒族语言里,老姆登的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虽说寓意美好,可交通瓶颈与景区建设的滞后,让这里的怒族群众只能围着美景守清贫。

那时候,与亚珍一样着急的,还有怒江州各级干部。如何让怒江大峡谷这样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不再藏在“深闺”?

建成全州首座机场、修通贯穿全境的交通陆路大动脉、强化营销“怒江大峡谷”品牌……怒江在变,通了水泥路的老姆登村,也很快成了山外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老姆登村干部李仕合说,县、乡政府因势利导,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现在全村的农家乐、客栈已有22家,旅游从业人员150余人,去年旅游收入达300多万元。

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太阳花传承发展中心,四五名牧民妇女在制作太阳花。

在鄂温克族神话中,太阳的化身是一位名叫希温·乌娜吉的姑娘,她每天将光明和温暖带给生活在密林深处的鄂温克人。为了纪念太阳姑娘,鄂温克人有佩戴太阳花的传统。

如今,太阳花已成为帮助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文化产品。据介绍,太阳花传承发展中心免费教授当地牧民制作太阳花,累计培训1200多名周边牧民,每日可得收入120元至150元。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目前已累计入驻企业192家,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这些企业努力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培育出更多帮助致富的“幸福花”。

民族团结万事兴

清晨,送走了住店的两拨客人,麻麻门巴新村的农家乐老板边巴占堆才顾得上喝口茶。此时,勒布沟的薄雾正逐渐消散,间间村舍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依稀可见。

勒布沟地处西藏错那县境内,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原始森林面积达36万亩,景色宜人,但这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日子却并不久远。

2014年,勒布沟到县城的柏油路建成通车。在西藏大力建设边境小康示范村的带动下,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门巴族群众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旅游业。

53岁的达嘎是一名门巴木碗制作人,已经做了20多年木碗的他,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致富带头人,现在还带着不少徒弟。

“买我木碗的人,大部分是汉族人,还有藏族人和门巴族人。”达嘎笑着说,藏族有谚语“百根柳条扎扫帚、五个指头握拳头”,我觉得是团结向前的力量让门巴族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仅有5000余人的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却以一首《乌苏里船歌》为人们熟知。

走进黑龙江省抚远市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王桂荣的工作室,就能看到各类精美的鱼皮画、鱼皮摆件、鱼皮工艺品等。

“鱼皮制品作为赫哲人的传统技艺,没想到在现代社会它还能帮助大家脱贫。”王桂荣一边制作鱼皮画一边说。

在王桂荣指导下,学徒制作的鱼皮画等工艺品,一件可卖到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近3年,王桂荣已累计培训500多人,不少人因此有了致富门道。

太阳升起时,每个角落都盛开“幸福花”。各民族干部群众正心手相连战贫克难,下一站,必将是幸福和美的新生活。(参与记者:陈尚才、黄浩铭、伍晓阳、赵珮然、杨喆、魏婧宇、陈一帆)

半月谈|遥远的北方,有一个“鱼皮部落”

遥远的北方,有一个“鱼皮部落”

半月谈记者 杨思琪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对许多人而言遥远又神秘。他们世代以渔猎为生,吃鱼肉、唱渔歌,用鱼皮制衣、盖房、造船,“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有“鱼皮部落”之称。

鱼皮制作技艺、鱼皮衣、鱼皮画,是赫哲族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忠美、解永亮,一同用智慧与双手创作鱼皮作品,唤醒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

1

唤醒民族记忆

漫步赫哲村,一栋栋白色民居清新整洁,尤忠美的鱼皮技艺工作室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静谧,房间挂满鱼皮衣。

一张张柔软的鱼皮平整拼接,裁剪成古朴样式,再以细密针脚绣上典雅纹样……无论是长衫、旗袍还是套装,这些鱼皮衣总会引起众多关注,受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博览会及收藏家青睐。

尤忠美是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她的姥姥尤翠玉是赫哲族缝制鱼皮衣的高手。小时候,姥姥常告诉她:“以前,我们赫哲族祖先就是穿着鱼皮做的衣服,在江上打鱼,在山里打猎,你可不能忘记呀。”

尤忠美展示鱼皮衣

20世纪50年代以来,赫哲族逐渐过上农耕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变化,鱼皮衣不再流行,尤忠美却始终念念不忘。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尤忠美到乡村幼儿园工作,后来随丈夫到敖其镇定居,便开始全职做鱼皮衣。

赫哲族聚居地气候寒冷,江河交错,棉麻作物匮乏,盛产北方冷水鱼。冷水鱼皮质厚韧,耐磨保暖,便于在生产生活中使用,成为大自然对赫哲族的馈赠。

然而,用鱼皮缝制衣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成熟的处理技艺。尤忠美说,制作鱼皮衣首先要把鱼皮完整剥下、晾干、去鳞、阴干,再用木棒槌捶打,直到像棉布一样柔软。然后循着鱼鳞纹路,将一张张鱼皮拼接缝合,按照设计图样裁剪、定型、装饰……做成一件鱼皮衣需要数十张甚至上百张鱼皮,至少需要两个月。

尤忠美制衣从不用尺,用手掌就能量得清楚、记得明白。手工制作的鱼皮衣每套都独一无二。“每做完一套就像收获一件艺术品,有时候自己都舍不得卖。”尤忠美说。在她看来,这些精湛的手工技艺从远古走来,见证着赫哲族的渔猎文明,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

2

在创新中传承

鱼皮画是赫哲族的另一项传统艺术,被称为“无纸剪纸”。以前,赫哲人把晒干的鱼皮放在蜡烛上熏烤后,镂刻出图腾贴在窗户上,或用于衣服装饰,鱼皮画由此而来。

85后赫哲族青年解永亮,从美术学院毕业回到赫哲村,成立鱼皮画廊,与尤忠美成为邻居隔街相望。

解永亮

解永亮说,传统的鱼皮画制作工艺分为粘贴和镂刻两种。粘贴画制作相对容易,先在衬底上勾勒初稿,再选适当的鱼皮进行剪制,随后在底纸上粘贴成画。鱼皮镂刻则先选好鱼皮,在鱼皮的反面进行勾画或直接刻制。

《暗香》鱼皮、桦皮画

解永亮结合美术专业知识,将多种艺术手段交叉相融,开创浮雕、手绣、染色、防腐等多种鱼皮加工工艺。在他的鱼皮画廊里,巨幅东北虎融入现代工笔画元素,威风凛凛,根根毛须清晰可见;手绣牡丹每朵花瓣里都放置填充物,显得精致立体、丰盈饱满;经染色处理,两只蓝色鸟儿站在红色花枝上互相依偎,明艳而不失典雅……伴随赫哲族旅游业发展,鱼皮画被越来越多游客喜爱。

《大展宏图》鱼皮浮雕画

鱼皮“七十二变”,既传达赫哲族人对民族技艺的传承热情,又通过不断创新越来越符合现代审美。解永亮说,挖掘传统底蕴,赋予时代内涵,用鱼皮记录历史,用艺术拥抱生活,就是最好的传承。

3

以匠心呵护

历史上很多民族都有过鱼皮文化,它曾是北方渔猎民族的象征。但随着棉、麻、丝等原料逐渐普及,鱼皮使用及其制作技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甚至近乎失传。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古老技艺迎来复苏时刻。

在尤忠美的带动下,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工作之余学习制作鱼皮衣。“有时候处理鱼皮会把手扎破,磨出茧子,但只有坚持才能收获好的作品。这也是回顾民族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尤忠美的大女儿说。

跟着尤忠美学习鱼皮制作技艺的学员已有40多人,他们从30岁到60岁不等,只要有人愿意学,尤忠美就免费教。“这是赫哲文化的独特风景,我们要倍加珍惜,努力传承下去。”她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解永亮通过线上平台,为佳木斯市赫哲族学员讲授鱼皮画技艺,通过讲解和演示,拉近赫哲文化与学员的距离,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开来。

用心呵护一直在路上。一些赫哲族中小学将传承发扬赫哲族文化列为特色办学项目;不少赫哲族聚居地开展民族文化展演和技能比赛,激发创作热情;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举办鱼皮画制作技能培训班,邀请鱼皮画民间艺术家从画图、临摹、裁剪教起,在学帮带中提高村民制作技艺和水平。

“鱼皮制作技艺已成为增收致富新帮手,为赫哲族人过上好日子、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国人大代表、赫哲族青年刘蕾说。

(完)

老张的菜园

新华社哈尔滨8月19日电 题:老张的菜园

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黑龙江省抚远市通江乡东发村脱贫户张维国在自家菜园中摘黄瓜(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茄子、辣椒、土豆、玉米、黄瓜、白菜、豆角、葱、蒜……得有10多种吧,像个植物园似的,餐桌上常见的时蔬,我这儿基本都有。”黑龙江省抚远市通江乡东发村脱贫户张维国在自家菜园中摘菜时笑着说。

今年71岁的张维国,笑声中带着快乐和自信。他家的庭院种植今年预计能增收6000元以上。就在几年前,张维国和老伴任玉兰还居住在破败的泥草房中,平日主要靠自己在农忙时给人打点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泥草房住了30来年,进门都得猫着腰。”张维国说,泥草房的窗户早已被挤压变形,墙上的裂缝年年补也无济于事,房子几乎要塌了。

“以前饭都吃不饱,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不堪回首。”张维国说,我们老两口无儿无女,老伴身体也不好,那时候是能挣一分算一分。

在黑龙江省抚远市通江乡东发村,脱贫户张维国的老伴任玉兰在家整理当天新摘的葱(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2016年,抚远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逐步改善村镇住房条件,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再加上光伏发电、边民互市贸易等共享产业扶贫政策相继落地,张维国一家迎来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这两年,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夸张点说,比以前好了一千倍!”张维国说。

落实扶贫政策、联系施工队、解决蔬菜销路……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的共同帮助下,张维国在菜园建起了5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2017年推倒泥草房新建了55平方米的彩钢房,还用上自来水和室内卫生间。

2017年,张维国一家成功脱贫,但却一点没松劲儿。“地里葱收完了,紧接着就种萝卜。党的政策这么好,咱不能偷懒。”随着家里积蓄增多,张维国家小院里种植蔬菜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2019年,张维国、任玉兰老两口靠经营菜园,再加上国家地方政策帮扶,收入2.7万余元。

“2019年,任玉兰两次去乡卫生院住院看病费用6000余元,最后自己只花了200元。”驻村工作队队员何志龙说,抚远市32条扶贫政策,脱贫户受益很大。

“前两年,他在家里种园子,我每天就去镇里卖菜,一天能卖三十四元,来回车费就得二十元。现在驻村工作队常帮我们把蔬菜送到县里的超市去卖,不仅节省了车费,蔬菜的数量卖得更多了,价格也卖得更好。”任玉兰说。

在黑龙江省抚远市通江乡东发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岩华(左一)帮助张维国、任玉兰夫妇整理当天新摘的葱,准备送去县里的超市中售卖(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随着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张维国现在经常在村里义务劳动,栽花种草、打扫卫生,为东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刘岩华告诉记者。

如今,肉蛋奶已是张维国家餐桌上的“常客”,笑容也常出现在张维国的面庞。“今年我准备在院子里新盖一个温室,在冬天种植反季节蔬菜,那时菜价高、卖得好。2020年我的小目标是收入超过3万元。”张维国对未来充满信心。

高端隔热隔音门窗

断桥铝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