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走访“华夏东极”抚远2、走进县城看发展|黑龙江抚远:北国边城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3、固边兴边富边 东极抚远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走访“华夏东极”抚远

参考消息网11月8日报道(文/陶德言 孙彦德 李建平 孙晓宇)东极抚远,北极漠河。

相比漠河作为中国“北极”形象的广为人知,抚远这座边陲小城,作为中国“东极”所在地,略显低调而内敛。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抚远黑瞎子岛81米高的东极宝塔,意味着中国陆地领土就此迎来了新的一天。

广袤的黑土地,丰富的渔业资源,多民族聚居地,长达212公里的边境线,中国最东部县级行政单位……种种元素汇集于一身,让这个中国陆地最东端的极点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坐落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抚远市东极广场(受访者供图)

边民生活富起来

东北的天亮得早。

金秋十月,5点30分,位于抚远市抚远镇嵩山街中段西侧的东极鱼市,几十家鱼行早已开始热火朝天的交易。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中,隐约可以听到天南地北的口音:专门前来“打卡”的游客,各种网络直播的连线对话,令整个鱼市热闹非凡。

“现在我们都在网上销售,销量不错,物流也快,顾客两三天就能收到货,对鱼的品质很满意。”鑫同鱼行负责人张景凤说。

作为中国淡水鱼品种最多的鱼品交易市场之一,这里平均每天有6万公斤鱼发往全国各地。新潮的贩卖方式,配以完善的物流网络,让东极鱼市火爆出圈,甚至还入选黑龙江“十大网红打卡地”。

在抚远市东极鱼市内,店主向游客展示售卖的鲤鱼。(受访者供图)

“卖鱼的成了网红,谁能想到抚远会有今天啊。”一名抚远本地人感慨道。

一百年前,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处的抚远,就已经有了江鱼交易集市。不过那时的鱼市基本上都是本地人交易。近年来,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就地升级改造建起“东极鱼市”。抚远市“中国淡水鱼都”的名号越叫越响,民间常用“三花五罗十八子”概括这里丰富的鱼类。

渔民出身的赫哲族人曹丽伟,现在是一家名为“东极赫哲鱼馆”饭店的老板。谈及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她十分感慨。“我17岁便下江打鱼,从春天开江到冬天封江都住在江边,春夏蚊虫叮咬,秋冬江风刺骨,不仅患上了风湿病,而且收入很不稳定。”曹丽伟给孩子起名“嘉兴”,希望家里生活能兴旺起来。

曹丽伟当年的窘境,是上世纪80年代抚远大多数渔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抚远虽然渔业资源丰富,但交通不发达,即使渔业丰收了也卖不出去,很多时候都“臭滩”了。

自从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曹丽伟和当地群众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她现在经营的这家鱼馆,游客可以品尝到刹生鱼、塔拉哈等地道的赫哲族特色菜品,感受独特的味蕾盛宴。曹丽伟还在村里承包两栋小楼,开办家庭旅馆,游客慕名而来,品江鲜、住赫哲民宿,感受边疆群众的幸福生活。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乌苏里船歌》中的场景,如今也是抚远人“户外小宇”(本名卢振宇)的生活写照。他从2016年起发布短视频并在网上直播打鱼、卖鱼,迅速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如今在短视频平台拥有241万粉丝,获赞1244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曹丽伟、“户外小宇”都是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人。漫步在村里,映入眼帘的渔家乐饭店、赫哲手工艺品店、莫日根广场等,无一不展现着浓浓的赫哲风情。

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赫哲族青年(受访者供图)

抚远原名“伊力嘎”,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百余年来,从黑龙江畔的一个小渔村演变成如今的边陲重镇,抚远的发展轨迹和文化根脉都留下太多与鱼相关的印记。

在赫哲族民俗展示馆,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赫哲族人生活的巨大变迁。“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让我们赫哲族人备感温暖。”说到动情处,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迟影影在记者面前激动地跳起民族舞蹈。

据迟影影介绍,中国境内的赫哲族现有5300多人,在生活富起来的同时,近年人口也呈稳定上升趋势。

除了发展传统渔业,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展以农业合作社为主的现代农业、以卫星测控地面站项目为支撑的卫星产业,都成为抚远因地制宜的战略选择。

抚远市长范继涛告诉记者,他一直想推动四件事:一是黑瞎子岛口岸开工建设,二是发展边境地区职业教育,三是实现江海联运,四是把冷水鱼产业做起来。如今,这些心愿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稳步推进中。

边城名片亮起来

“在中国东北部的一条河边,数百名舞者动作统一,扭臀抖肩,这套不同寻常但深受喜爱的健身操已风靡全国。”

这是法新社2023年8月一篇报道中的描述。物质富起来的抚远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据说,这套名为“快乐舞步”的健身操,就发源于抚远所在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令中俄民间交流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抚远口岸今年出入境已达71956人次,同比增长149%。

与此同时,抚远人开始把目光瞄向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推广:让抚远和抚远品牌亮起来。

多年来,虽坐拥“日出之城”“华夏东极”“赫哲故里”“中国大马哈鱼之乡”“两江汇流之城”等令当地人骄傲的“名片”,但“抚远”两个字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算高。

机会终于来了。

今年1月,随着“尔滨热”的兴起,东北各地纷纷搞起冰雪营销,其中最出圈的一个案例就来自佳木斯抚远。当十万份蔓越莓带着“东北老铁”的深情厚谊发往广西南宁时,几乎全网都在直呼意外:东北居然还能生产蔓越莓?

在佳木斯市委书记丛丽看来,“东北老铁”回礼广西砂糖橘,“必须拿出压箱底的东西”。而抚远乃至佳木斯市“压箱底”的礼物之一,就包括曾经由神舟十四号、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行过太空育种后的特色产品蔓越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蔓越莓似乎都产自国外。但其实早在2014年,这种“超级水果”就被从北美地区引入抚远,今年当地蔓越莓种植面积达4200亩,产量3000吨左右,年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蔓越莓种植基地。

“送蔓越莓就是送希望、送祝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丛丽如是回应抚远蔓越莓回礼广西砂糖橘的举动。

每年十月是蔓越莓的收获季。在种植基地里,工人们先将田地灌满水,开着打果机在水中往来穿梭,打落蔓越莓果实。很快,水面上便漂起红宝石般的蔓越莓。抚远蔓越莓在网上爆火后,当地顺势推出蔓越莓啤酒、蔓越莓雪糕等,不断扩大产品线。

抚远市蔓越莓种植基地喜获丰收,工人正在采摘蔓越莓果。(受访者供图)

抚远是中国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被誉为中国东北唯一的渔猎民族,赫哲族人特有的“三绝”——鱼皮工艺、鱼骨工艺、桦树皮工艺,现在成了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突出抚远城市特色的“宝贝”。比如,用鱼皮制作的工艺品成为很多外地游客喜欢的伴手礼。

擦亮城市名片,不仅是一座边陲小城的自我营销,更是兴边富民政策激发城市新活力的生动体现。

边陲距离近起来

10月1日,一场“快闪”活动在抚远东极广场举行。

升旗仪式后,当《我爱你,中国》的旋律响起,很多游客不禁热泪盈眶,纷纷表示“在祖国的东极听到这首歌,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自从2008年黑瞎子岛西侧正式回归祖国怀抱后,我就想来。”一位70多岁的外地游客说,“我们就是要唱‘我爱你,中国’。”

浓浓的家国情怀,溢于言表。

据统计,仅今年国庆假期,就有4300多辆外地自驾车涌入抚远,当地民宿一床难求。以前在文旅市场存在感不强的抚远,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今年1月至10月,仅乌苏镇就接待游客6.8万人次,同比增长23.6%;村民民宿和渔家乐收入实现760万元,同比增长28.8%。

抚远印象馆讲解员蔡博祎对这一变化体会很深。“以前游客很少,现在每到夏季,滨江公园停车场都会停满外地来的房车。抚远确实没那么远了。”他笑着对记者说。

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赫哲族民众载歌载舞庆祝国庆(受访者供图)

“抚远不远”。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评价,令抚远人喜出望外。

曾几何时,作为新中国地图雄鸡鸡喙上的一个“小点”,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度是抚远的代名词,不仅游客鲜有到访,就连佳木斯本地人到抚远办事,在路上都要耗费几乎一天时间。

东极很远,但现在交通变得近了。

记者从佳木斯市区乘车沿哈同高速、建黑高速一路向东,约5个小时就抵达抚远。据介绍,抚远东极机场已经开通了到北京、威海、哈尔滨、佳木斯、漠河等地的航线,抚远火车站早从2012年起就正式开始办理客运业务。

边疆很远,但抚远人的心与祖国更近了。

“振国卫东疆,神州日月长。乌苏壮甲士,固垒若金汤。”

这是抚远乌苏镇“英雄东方第一哨”纪念碑背面的题词。驻守在这里的士兵,伴着“每当星星月亮悄悄地隐没,那是我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的歌声,在寒冷与艰辛中坚守着戍边卫国的重任。

在黑瞎子岛,记者看到一块灰底红字的界碑上刻着庄严的国徽和“中国”字样,下面是鲜红的数字“259”。这样的界碑,中方在岛上共立了9块。而在整个抚远212公里的边境线上,共设有29块界碑。

秋风吹过,界碑无言。在黑瞎子岛上的东极广场,巨大的“东”字雕塑背靠祖国,面向东方。江风猎猎,高高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黑瞎子岛上的中国界碑和“中国陆地最东点”标志(受访者供图)

边疆生态美起来

“黑瞎子岛重在生态保护”,抚远人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上。

深秋的黑瞎子岛,植被依然茂密。夕阳西下,两江交汇处,颇有一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之感。

黑瞎子岛上拥有保存完整、面积较大的原始沼泽湿地,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为保护好黑瞎子岛生态环境,以及在这片湿地中生活的各种鸟类、鱼类,抚远市在岛上实行最严格的禁渔禁猎管理。2015年,黑瞎子岛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据抚远市黑瞎子岛镇镇长汤敏婧介绍,当地正在结合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全面加强生态保护。

美丽抚远,效果已经显现。

“现在黑瞎子岛水域的鱼老‘厚’了,自开展常态化增殖放流以来,累计放流鱼类超千万尾,只放不捞。随着鱼不断增多,鸟的数量也在剧增。”亲历过黑瞎子岛发展变化的黑瞎子岛管委会旅游局负责人宋立坤表示,自从开展重点候鸟保护行动以来,黑瞎子岛上的鸟类由173种增加到225种。

一名抚远当地人和记者开玩笑说,“黑瞎子岛上有些鸟儿过着‘双国生活’,白天在中国玩耍,晚上在俄罗斯那边过夜”。

在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管护员通过视频监控直观感受着生态变迁。这几年岛上的生物物种更加丰富,他们看到过国家级保护动物,视频中还记录下狍子、野猪的身影。记者在现场看到,黑熊三三两两趴在树杈上或灌木丛中,野鸭在水里悠闲游荡,鸟儿不时腾空飞翔。

抚远市辖区内的三江湿地生态环境良好,吸引成群的候鸟在此逗留、嬉戏。(受访者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抚远市积极推进造林绿化、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在好生态中谋求大发展。2016年,抚远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7年入选“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2021年被生态环境部授牌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两国一岛”的特殊地理位置,越来越美的生态环境,正让抚远声名鹊起、游人如织。

如今,抚远正在准备迎接一大喜事:2025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由佳木斯市承办,主会场设在抚远。

“古老的时光在等你,悠长的伊玛堪在等你,飞舞的雪花在等你。”五年前在第二届黑龙江省旅发大会上首次唱响的这支歌,或许此刻更令抚远人感同身受。

佳木斯市委常委、抚远市委书记何大海表示,抚远将主攻现代化农业、文旅经济、对外开放,以“特色兴农、开放兴边、彰文兴旅、聚人兴城”的产业方向,走出具有边境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显然,抚远人又开始了新一轮发力。

走进县城看发展|黑龙江抚远:北国边城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社哈尔滨9月5日电 题:黑龙江抚远:北国边城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闫睿、魏弘毅

地处我国陆地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市,近年来在注重生态保护和谋求高质量发展中寻找平衡,依傍好生态发展特色文旅产业,依靠科技赋能夯基农业主业、竞逐生物经济等新赛道,依托口岸优势打造“向北开放前沿”,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是9月4日拍摄的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起早登上“东极阁”看日出东方、探秘野熊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深入赫哲族村寨感受民族风情……随着“观日游”“民俗游”“鱼文化游”等特色文旅品牌日趋成熟,抚远市正迎来全域旅游大发展。

今年夏季,不少游客来到素有“华夏东极”之称的抚远市。在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潘秀红经营多年的“抓吉赫哲鱼馆”常是宾客满座。

9月4日,游客在抚远市“东极阁”看日出。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抚远盛产大马哈鱼等百余种鱼类。我们的菜谱也是随季节而变,让来往宾朋吃上新鲜的时令野生鱼。”潘秀红说,距离村子不远处就是乌苏里江,这些年生态向好,大家伙儿都跟着受益。这里的好环境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在抚远市的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管护员魏传相通过视频监控直观感受着生态变迁:“这几年,岛上的生物物种更加丰富,我们看到过国家级保护动物,视频中还记录下狍子、野猪的身影。”

“抚远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在生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常委、抚远市委书记何大海说,通过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性循环,推动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呵护好一方生态,抚远市积极推进造林绿化、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在好生态中谋求大发展,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今年上半年,抚远市旅游总收入达5.53亿元,同比增长15.2%。

这是9月4日拍摄的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农业更加“科技范儿”“数字范儿”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抚远市明确了发展生物经济、数字农业的思路举措。

“这几年,我们不断延长蔓越莓种产销链条,打造了蔓越莓口红、面膜等产品。”在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说,他们正在建设的蔓越莓研发中心投用后,将围绕蔓越莓开展系列自主培育研发,建立良种储备与繁育基地,助力相关成果转化应用。

在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这几天忙着检修机车,为秋收做准备。看着日渐金黄的稻田地,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心有底气:“育种由农科院所提供、种地请天上‘北斗’帮忙、防虫害有地面数字化预警,还打造了自有品牌闯市场。种地越来越‘科技范儿’‘数字范儿’,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9月4日,工作人员在赫哲民俗展示馆前表演赫哲族舞蹈。新华社记者张涛 摄

为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抚远市牵线推动合作社与研究所攀“科技亲”。“我们每年从所里选出近10个品种,在玖成合作社进行示范种植,根据长势情况不断优化改善。”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那永光说。

近年来,抚远市引导农民由“多种粮”向“种好粮”转变,建成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7.97%,粮食产量累计超百亿斤。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600多个。入股一合作社的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村民刘延辉说:“有了合作社,我家每亩田地收入提高了一倍,农忙时到合作社干活还能多赚点。”

这是9月4日拍摄的抚远黑瞎子岛探秘野熊园内的黑熊。新华社记者张涛 摄

边疆转身,就是前沿

过去10年间,抚远市形成了公路、水运、航空、铁路“多位一体、有效衔接”的立体化交通格局,四通八达之路越走越宽。

“边疆转身,就是前沿。”抚远市市长范继涛说,抚远市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口岸经济,打造“向北开放前沿”。

目前,抚远市有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近130家,其中贸易额超亿元的有12家,超千万元的有20多家。由抚远远大国际经贸有限公司投资的木材加工园区几年前启用,专营木材深加工。总经理徐应智说:“团队在抚远深耕了多年,不断追加投资,就是看好这里发展边贸的区位优势、投资环境。”

这是9月4日拍摄的抚远市风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抚远市还将边民互市贸易区打造成国际商品集散地,2016年以来累计实现贸易额6.6亿多元。贸易区内,市民可以选购来自国外的70多类近两万种商品。

得益于交通物流快速发展,如今在抚远市,从线下到线上,全民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高涨。当地前一段开展的“‘醉’美东极,‘鱼’你相约”大型直播中,50多家企业开播900多场,农特产品交易额达2300多万元。

今年上半年,抚远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78亿元,同比增长近74%。北国边城“借网出海”,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来源: 新华网

固边兴边富边 东极抚远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今年6月,我们抚远的蔓越莓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了,太空育种后,我们将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蔓越莓品种。”黑龙江省抚远市一家蔓越莓种植企业工程师程正新告诉记者,一颗蔓越莓种子让中国最先进的太空工程与最东边的土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天地互联”让抚远这座边陲小城映入人们的视野。

华夏东极、黑瞎子岛、赫哲渔村等等关键词都指向了位于中国陆地国土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市。近年来,抚远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在高质量发展路上不断提速。

上天育种下河捞鱼 科技兴农致富路更宽

在抚远,农业是当地的最主要产业。数据显示,2021年,抚远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8.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9.36亿元,占比超过75%。

土地作为发展农业的最基础生产资料是十分宝贵的。在抚远,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数据显示,有可利用水面26752.86公顷,优良捕鱼滩地60余个;有可开垦荒原100多万亩,已开垦耕地338470亩,草原2733419亩,林地723919亩。

虽然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抚远的农业发展却不是粗放型的,而是充满了科技味儿。

“水收”是蔓越莓采摘的特色,图为抚远蔓越莓种植园正在采收。来源:受访方提供

蔓越莓原产于北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让蔓越莓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据了解,我国已经成为北美蔓越莓最主要进口国之一。

在抚远,优良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让这里成为蔓越莓种植的天选之地,已建成的4200多亩蔓越莓种植产业园也已经进入了丰产期。

“1亩蔓越莓经济收益大约等于50亩水稻,1年栽种,3年结果,5至6年可进入丰产期,丰产期可持续50至70年。”程正新告诉记者。

蔓越莓种植具有高产、稳定性好、收益时间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对于提升当地农业产值和农民就业增收都有着促进作用。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蔓越莓产业,那就是种子问题。

由于原产于国外,原种一直受国外控制,拥有一种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种,是防范“卡脖子”的必经之路。就在今年6月初,抚远的蔓越莓太空育种项目搭载神舟14号飞船进入了中国太空空间站,一款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蔓越莓种子即将诞生。

抚远市寒葱沟镇红旗村果园中的鹅群。人民网记者 孙博洋摄

而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定点帮扶的寒葱沟镇,记者看到了特色种养结合的新型循环农业给农民开辟了绿色发展的致富路。

寒葱沟镇红旗村第一书记毛传江告诉记者,包扶红旗村的黑龙江省广电局驻村工作队通过考察和与省农科院专家对接,引入1000多只大鹅发展林下养殖,既给果园除了草,鹅粪增加了土地肥力,又可以卖鹅创收,增加了土地使用效率。

图为朱刚的木耳种植园中村民正在将采摘的木耳晾晒。人民网记者 孙博洋摄

红旗村木耳种植户朱刚告诉记者,自己共有30个木耳池,大约15万棒菌棒,现在每隔几天就可以采摘一茬,今年的纯利润就会有十几万元。

朱刚不仅自己种植木耳,还在几年前成立了合作社,村里的妇女也回来打工,木耳采摘季每个月能有2000元到3000元的收入。

图为捐赠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孙博洋摄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离不开当地百姓的辛勤劳动,也离不开各级部门的倾力帮扶。摘帽不摘帮扶,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党支部、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党总支、北京方正建研认证有限公司协调专项捐赠资金20万元支持寒葱沟镇乡村振兴建设,并在寒葱沟镇镇政府召开座谈会,对强化对口帮扶、助力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了交流。

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在黑龙江,不仅有大家熟知五常大米,抚远特产“建三江大米”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久负盛名。

图为水稻种植示范田。人民网记者 孙博洋摄

抚远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有专家工作站、互联网+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智能化快速催芽车间和水稻育秧大棚、粉土车间和快速育秧车间,并且现在的插秧机已经安装了北斗导航定位终端和直线辅助系统,作业时长每天能延长4至6个小时,轨迹误差只有2.5厘米,极大的提升了插秧效率和质量,科技给水稻种植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

据了解,近年来,抚远现代农业发展动能强劲,粮食机械化、标准化作业面积达到542万亩,推广“三减”面积18万亩(不含农场),完成乌苏镇灌区一期、土地整理等农田水利工程10个,现代农业基础大幅提升。

图为抚远鲟鳇鱼养殖基地里的养殖池。人民网记者 孙博洋摄

抚远有着“淡水鱼都”之称,这里盛产鲟鱼、鳇鱼、大马哈鱼、“三花五罗”等名优特鱼而闻名遐迩,同时也是“中国鲟鳇鱼之乡”“中国大马哈鱼之乡”,鱼类品种有21科105种。

据介绍,抚远是全国唯一的史氏鲟鱼种繁育基地。人工孵化的鱼卵已经远销北京、广东、福建、湖北、江苏等省市,每年鱼卵销售额100多万元,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名片。

发展特色旅游 边境小城人气越来越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抚远,绿色发展的理念早已根植,丰富的生态资源也让抚远发展绿色旅游有了坚实的资本。

图为中国黑瞎子岛湿地公园。人民网记者 孙博洋摄

绿色生态是抚远最大财富、最大品牌,这里拥有“两江、两湖、两湿地”完好的生态资源,全市绿色覆盖率达85%,围绕良好的生态环境,抚远将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湿地游、森林游品牌,加快发展绿色康养。

在抚远,不仅有“绿”的特色,也有“边”的魅力。在中国黑瞎子岛风景区的服务区内,记者看到停满了自驾游的汽车,从车牌来看,不仅有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省市,也有江苏、浙江、福建等东南省份,甚至有广东的游客自驾来此。

图为中国黑瞎子岛上的野熊园。人民网记者 孙博洋摄

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来到抚远旅游,最想看的就是黑瞎子岛,在这里看到了气势恢宏的东极广场和东极宝塔,也在野熊园看到了真正的“黑瞎子”,还有湿地公园,不虚此行。

据了解,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开放旅游以后上岛的游客仍然能达到1000到3000人。

在抚远乌苏镇的抓吉赫哲族村里,记者看到很多设计新颖,设施完备的民宿。在赫哲渔村吃江鱼,体验民俗,成为很多游客来抚远旅游的必选项。

图为抓吉赫哲族村里的民宿,白天看蓝天白云,夜里观星空银河。人民网记者 孙博洋摄

乌苏镇副镇长崔晓微告诉记者,这里的民宿很受欢迎,旺季的时候必须预定,除了短住的游客,也有一些摄影爱好者、画家等在这里长住,在这里不仅仅提供住宿,晚上还有赫哲族民俗及歌舞表演,参加表演的都是村里的村民,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村民的收入。

近年来,抚远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开江节、水上嘉年华、冰上马拉松、汉服文化节等把抚远的青山绿水、冰雪文化、少数民族风情、边城特色钩织在一起,全域全时旅游初见成效。

固边富边兴边 人人都有获得感

固边富边兴边,产业发展之外,提升人居环境,加强民生福祉势在必行。

过去十年间,抚远市形成了公路、水运、航空、铁路“多位一体、有效衔接”的立体化交通格局。过去抚远人到省会哈尔滨需要一天一夜,而现在,抚远不仅有直达哈尔滨的火车,还有飞北京和哈尔滨的飞机,出行不再是困扰抚远人的难题。

过去五年,抚远市累计民生投入101.37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3%,改造升级市政道路12条,改造棚户区298户,老旧楼房36栋,惠及百姓1548户;改造供水管网20.5公里、供热管网53.6公里,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图为在抚远举行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人民网记者 受访方提供

城市的发展硬件基础设施提升是一方面,给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供给也不能少。近年来,抚远先后实施了优质教育工程、基本医疗工程、就业扶持工程、养老保障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兴、人气旺,民生有保障,抚远从过去的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对外开放的前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极美之地。

隔音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高档系统节能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